◎ 附錄陝西總督嶽鐘琪奏折 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

關燈
西更好的去處甚多,你卻不盡知道。

    ” 彼雲:“官吏又性急,又刻薄,不知百姓苦楚。

    ”等語。

    臣複雲:“爾若不将爾師并實在住處開心見誠說出,則安知非我仇家,遣爾持書設局誘我,我豈肯輕信,誤墜仇人術中。

    ” 彼堅稱實在住處,死也不說。

    時屆未末申初,撫臣西琳亦至臣署,随公同細訊。

    奈張倬依舊含糊不肯實供。

    臣等方行夾訊,張倬仍堅供甯死不說。

    臣等再三诘訊,但混供在南海之濱,廣南,交趾交界之處。

    臣等恐遽加疊夾,重刑緻斃,則此案愈無根據,随商之撫臣西琳,約次早密至臣署,再以甘言曲誘,或可得其實情。

    至二十七日,撫臣西琳複來,于密室坐聽。

    臣複喚張倬入署,殷勤慰勞,設法問之。

    臣先绐之雲:“即如你們湖廣有個鄒魯,始與年羹堯同謀,後來便去首;你們這些遊說之士,如何可以輕信,且安知不是有人打發你來特地試我。

    我昨晚所以不得不刑訊一番,看你誠僞。

    ” 張倬雲:“你昨日如彼舉動,我今日萬不肯信了。

    ” 臣雲:“爾以利害說人,人亦以利害試爾。

    爾昨日既不該當街遞書,昭張耳目;又不該于初見時含糊其說,無一着實語,使我懷疑,至于刑訊,自古設鼎镬以待說客,實有深意。

    昨見你視死如歸,知你大有氣節,非利害所能搖奪。

    我今日所以推誠奉問,爾須切實指陳,使我心裡了然,方不是捕風捉影之論。

    ” 彼雲:“總之,有昨晚舉動,知你斷不肯行,知我斷不得活,你這些話我萬不肯信。

    ”等語。

    因複再三婉訊,終一日不吐。

     【譯文】 臣問:“當今朝廷聖明,國家昌盛,你的師傅為什麼要謀反?” 他答:“老百姓貧困交加,謀反隻為了拯救民衆。

    ” 臣問:“陝西百姓不窮,你知道嗎?” 他答:“雖然陝西的百姓境遇好,我們湖廣一帶卻連年水災,屍體遍野。

    ” 臣說:“這是天災,和人有什麼關系?聽說湖廣地區隻不過是幾個縣受災,朝廷已經多次赈濟災民,何況全國各省當中比陝西條件更好的地方很多,你不見得都不知道。

    ”接着,他又說了官吏們性情急躁,對民苛刻,不了解百姓的苦楚之類的話。

    臣又說:“如果你不把你師傅和你自己的确切住址開誠布公地說出來,那麼,怎麼知道不是我的仇人派你拿着書信設圈套引誘我,我又怎麼能輕意誤中仇人的圈套呢!” 他堅決聲稱:他們的确切住處,死也不會說出來。

    到下午未末申初,巡撫西琳亦來到臣的衙門中,就和他一起詳細盤問張倬,可是張倬依舊是含糊其辭,不肯說出實情。

    我們才動刑審問,張倬仍然堅持稱死也不說實情。

    經我們再三追問,隻是含混地招供:他們在南海之濱廣東和交趾交界處。

    我們擔心匆忙地動用夾棍,施以重刑,緻使張倬喪命,那麼此案就會更加沒有線索。

    随即就和巡撫西琳商議,邀請西琳第二天早上就秘密來我的衙門中,再用甜言蜜語誘導張倬,也許會得到一些實情。

    到二十七日那天,巡撫西琳又來,讓他密室中坐聽。

    我又喚人叫張倬進府,殷勤款待,千方百計地詢問他。

    我先騙他說:“因為你們湖廣地區有個鄒魯,當初與年羹堯同謀,後來又去告發;你們這些遊說之士的話,怎麼可以輕信?況且怎麼知道不是有人派你來試探我呢?我昨晚之所以不得不用刑審訊你一番,就是看你是真誠不是虛假。

    ” 張倬說:“你昨日已經那樣用刑審問我,我今天萬萬不敢相信你了。

    ” 臣說:“你用重大利害問題勸說人,人當然要以利害考驗你。

    你昨天就不該在大街上當衆向我投書,招人注意;又不該在初次交談時含糊其辭,不說一句實話,讓我對你産生懷疑,緻使我不得不用刑來審訊你。

    自古以來用殘酷的刑法對付遊說之人,确實有一定的道理。

    昨天看見你視死如歸的樣子,知道你大義凜然,富有情操,不會為任何利害所動搖。

    今天,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奉勸你,是因為你必須把實情告訴我,讓我心裡明白,我才會相信你的話不是捕風捉影之論。

    ” 他又說了:“總而言之,因為有了昨晚的刑訊,知道你決不會聽信我們而反叛朝廷,也明白我決不可能活命,你的這些話,我萬萬不肯相信了。

    ”等等之類的話。

    因為又再三婉轉地盤詢,最終還是一天不說一句實話。

     【原文】 臣複雲:“自古以來總因天下多故,方有人從中取事;今天下承平,并無一省響動,爾師夏靓突令陝西冒昧舉事,則接迎者是何地方,何等人物,何處傳檄可定,何處必須用兵,今詢爾茫然,一言不吐,終是胸無成見耳。

    ” 張倬雲:“此固不難,但要爾确實憑據,則湖廣、江西、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六省,在我一呼可定。

    ” 臣問其何所見而雲然,則雲:“此六省百姓愁苦颠連,流離逃竄入川,而僵仆道路者,皆何處人民,此顯而易見者也。

    臣雲:“我在四川,深知雲貴官民相安,你如何也說易動?” 彼雲:“吳三桂一麾即起,乃雲貴之明征。

    ” 臣雲:“江浙如何?” 亦雲:“不知。

    ” 問晉豫如何,亦雲:“不知。

    ” 問:“四川如何?” 亦雲:“不知。

    ” 且雲:“我惟知此六省耳。

    六省之外,若再有川、陝,他省不足憂也。

    ”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