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回 王阿聰力學毀家 周湘卿精心吊膀

關燈
心定意讀下去,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中學、高等學、大學、外洋學,費掉點子功夫,一名進士是穩穩的到手。

    ” 瑟公道:“讀書讀到現在世界,真是愈讀愈難了。

    懂了本國的學問不算,還要懂外國學問。

    懂了普通學問不算,還要懂專門學問。

    光是普通學問,這裡五年,那裡五年,拼合攏來已經要十多年了。

    ” 周介山道:“現在讀書,平常點子人家簡直讀不起。

    并且二三十年讀過去,就是讀成功,大半生世已經白過了。

    ” 梅心泉道:“我最不懂就是現在的學堂,房屋必定要築造洋式,難道住在洋房裡自會聰明點子麼。

    顔淵、子夏住的都是陋巷蓬戶,怎麼學問道德,又都冠絕等倫呢。

    ” 瑟公道:“那無非為衛生起見。

    ” 梅心泉道:“内地人民,并不住什麼洋房,也不見個個短壽命。

    外國人也不見個個都是長命百歲。

    就算洋房為是衛生,那學生裡還有一切閑雜人員要來做什麼。

    學董咧,校長咧,庶務員咧,收支員咧,校役咧,經費充足點子的學堂,還有總辦、提調、監學、監督,這許多人既不是教習,又不是學生,都是吃學飯,穿學衣,靠着學堂養家活口。

    所以中國教育經費,雖是不少,教育界受的益卻并沒有見過,都是養肥了這一班人。

    害得地方上處處仇學,一聽見學堂,就要挖耳疾走,好似不共戴天似的。

    不都被這班人弄壞了麼。

    ” 毛惠伯道:“鄉民仇學,倒也不盡由于這班人。

    敝處有家子種田人家,姓王名叫阿木,夫妻兩口子種着十幾畝自田。

    勤勤勁勁,連着幾年大熟。

    這幾年米價又好,手裡竟着實多幾文。

    兒子阿聰生性異常聰明,并且十分強健,從小就跟随老子娘下田做活,夏天刈麥、秋天收稻,做到個手足重繭,從沒有叫一聲半句的苦。

    所以王阿木夫婦異常的鐘愛他,每向鄰舍人家稱說我們阿聰,年紀雖小,做的活差不多點子的大人還不及他呢。

     鄰村有一個姓石的武秀才,他的田與王阿木田齊巧在一個字圩裡,齊巧是連界。

    石老朋友靠着秀才勢,常常欺侮阿木,阿木生性愚懦,當着人話都不大會說的,常常飲恨吞聲,不敢和石秀才較量,然而心裡頭終有點子氣不過。

    有幾個鄰舍替他劃策道,現在城鎮各處都興辦學堂,你現有着兒子何不送進學堂去讀書,學堂裡畢了業,是有出身的,不過費這麼幾年功夫,就穩穩一名秀才,你是現觀成成老太爺了,還有那個敢欺侮你。

     王阿木大喜,就托人去關說,果然一說成功,于是替阿聰做了幾件衣服,送到鎮東初等小學讀書。

    阿聰進了學堂,讀書非凡之巴結,學堂裡先生非凡歡喜他,每逢考試,分數總是他最優。

     然而從學堂裡歸來,漸漸嫌家裡頭不适,房屋嫌破陋,蔬菜嫌粗糙,衣服嫌藍縷。

    每次回家,必定帶點子糕餅雜食,禮拜日放假就在家裡瞧瞧書,唱唱歌,看見老子娘田裡做活,袖着手閑看,從不肯幫一幫忙。

    有時阿木叫他同做做,他就憤然道:‘我現在當了學生,這種卑賤勞苦的事情,如何再好做。

    同學們知道了,不要笑話麼。

    ’ 阿木也以為然,不肯強叫兒子做活,恐怕失了學生體統。

    不多久時,阿聰在初等小學果然讀畢了業,照例申送縣城裡高等小學,進了學堂,先向老子要學費若幹,膳費若幹,操衣費、書籍費、零用費若幹,阿木因為這是兒子謀出身的資本,一點子都不敢吝,準如所請的付給他。

    阿聰又嫌老布被褥不好看,拿進學堂去人家要笑話,要老子□買花洋布來做新被褥,又嫌夏布蚊帳鄉氣,要另做白洋紗帳子。

    阿木一一聽從。

     阿聰在城裡頭住慣了,漸漸曉得花錢的法子,不時回家向老子娘要錢花用。

    老子娘問他有何用處,阿聰道交際應酬,做學生子是罷不來的事。

    現在我相與的朋友,都是董事的兒子,舉人的侄子,教習的親戚,你碰着了都要稱他們少爺的。

    這會子我卻與他們做朋友,同出同進,何等榮耀,何等光輝。

    他們的老子,你我碰着本要叫他老爺的。

    現在我卻隻稱他聲伯伯,他也一般的答應我。

    你想,在人面前,我叫他一聲,他應我一聲,不知道的隻道我們是嫡親伯侄,何等榮耀,何等光輝。

    有時老爺伯伯還留我吃飯,同着老爺伯伯少爺哥哥一桌兒同吃,他家用着的底下人,一般也趕着我叫少爺,何等榮耀,何等光輝。

    老爺伯伯和縣裡老爺都做朋友的,不時的進衙門和縣裡老爺講話,要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