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三 争嗣議力折群言 冒貪名陰行厚德
關燈
小
中
大
日不得不言。
”指着二弟道:“隻因你兩個名譽不成,使我做了違心之事,冒不韪之名,有玷于祖宗,贻笑于鄰裡,所以流淚。
”遂取出一卷冊藉把與衆人看,原來是田地屋宅及曆年所收米粟布帛之數。
衆人還未曉其義。
許武又道:“我當初教育兩弟,原要他立身行道,揚名顯親。
不想我虛名早著,遂先顯達。
兩弟在家躬耕力學,不得州郡徵辟。
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内舉不避,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說他因兄而得官,誤了他終身名節,故倡為析居之議,将大宅良田據為己有。
度吾弟素敦友愛,必不争競,吾暫冒貪饕之迹,弟方有廉讓之名。
果蒙鄉裡公評,榮膺徵聘。
今位列公卿,官方無玷,吾志遂矣。
這幾年以來所收田房出息,都是公共之物,我豈可獨享?故盡數開載在冊,今日交付二弟,表白為兄的向來心迹,也教裡中親友得知。
” 衆人到此,才曉得許武一片苦心,向來都認錯了,把他鄙薄,齊聲贊歎不已。
隻有宴、普二人哭倒在地,道:“做兄弟的蒙哥哥教訓成人,僥幸得有今日。
誰知哥哥如此用心,是弟輩不肖,不能自緻青雲,有累兄長。
今日若非哥哥自說,弟輩都在夢中。
這些家财原是兄長苦掙來的,理合兄長管業。
弟輩衣食自足,不消挂念。
萬望哥哥收回冊籍,以減弟等萬一之罪。
”許武不依。
衆人見他兄弟三人,你推我讓,一齊向前勸道:“賢昆玉都不要這樣。
做哥哥的若獨得了這田産,不見向來成全兩弟苦心;苦獨教兩弟受領,他兩人心上那裡過得去?依我等愚見,作三股均分,無厚無薄,這才是兄友弟恭,各盡其道。
”他三個兀自推讓。
裡中有幾個剛直的,厲聲說道:“我等處分,甚得中正之道。
若再推遜,反是矯情沽譽了”遂把冊籍上田産、奴婢,配搭三股分開,各自管業。
兄弟三人不敢多言,隻得施禮作謝,邀入正席飲酒,盡歡而散。
其後,許武将所得之田,立為義莊,以贍宗族鄉裡。
兩弟亦各廚己産相助。
宴、普夭任後,各以清節自勵,大有政聲,不上數年,各将印绶納還,告歸鄉裡,日奉其兄,尋山問水,在家訓誨子孫,憂遊林下數十年,皆以壽終,曆代稱為“孝弟許家”。
豈非古人為了兄弟,不獨讓産,兼肯讓名,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在下今日為何說起運段事來?隻因近代有個賢能婦人,始初亦甘受貪饕無厭之名,直至後來才曉得他一片苦心,絕非尋常作用,真是一個巾帼丈夫。
看官細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
丈夫忌聽婦人言,豈意閨門德行存?
委曲周旋全骨肉,做成好樣示兒孫。
話說姑蘇地方,有一人,姓吳,名有源。
原籍徽州。
父母俱故,弟兄六人。
他排行第二,人都稱他為“吳二朝奉”。
向來兄弟同居一宅,因他家道獨發,另買一所大宅居住,開個解當鋪。
這有源雖做财主,一生省儉作家,從沒有穿一件新鮮衣服,吃一味可口東西;也不曉得花朝月夕,同個朋友到勝景處玩遊一番;也不甘四時八節備個粗筵席,會一會親族,請一請鄉黨。
終日緊縮在家中,皺着兩個眉頭,吃這碗枯茶淡飯。
一把鑰匙,叮叮當當,如牢頭禁子一般。
終日緊緊挂在身上,絲毫東西都要親手出放。
房中桌上,除了一個算盤,幾本賬簿之外,更無别物。
日夜思算把銀錢堆積上去,要撐破了屋子,方得快心,分文不舍得妄費。
就在至親兄弟面上,也锱铢必較。
生下兩個兒子。
大兒子名如泉,人材出衆,性質聰明,若使讀書,也可圖得上進;因怕延師在家要費錢鈔,讀了幾年書就教他棄了書本,管理家事,卻是井井有條,諸事妥當。
至于錢财出納,雖守了嚴父家訓,要算個克肖之子。
所以有源倚着兒子有如左右手,一刻少他不得。
然畢竟讀過幾年書,大道理卻尚明白。
這且不必表。
再說有源長兄名有基,性情卻與乃弟不同,看得錢财不十分重,待親房族分,苟有急事,肯出力幫助,娶妻程氏,亦甚賢能。
無如家道不足,自己先在窘鄉,看見有源一錢如命,絕不去叨貼分文。
尚有同居兄弟四人,相繼身亡,遺下孤兒幼女甚多,弄得度日艱難,欲要有源周濟,料他決然不肯,說也無益。
欲要自己周濟,苦于力不從心,隻得付之長歎而已。
不上數年,有基亦竟去世。
斯時,長兄身故,諸事皆要有源主張。
長嫂程氏,丈夫死後,罄家所有,将衣衾棺椁等項,一一自己備辦,不費有源分文。
所恨男女俱無,柩前沒有披麻執杖之人,于是聚集三黨宗親,議定嗣子,然後入殓。
有源向衆親說道:“吾兄無後,須立一子承繼,三四五六房子侄頗多,請長嫂自己選擇,看得中意的,就立他為嗣便了。
”衆人道:“此是你的主意,未識令嫂意下若何?”就請程氏出來,對他說了,叫齊了諸侄,憑他彼擇。
程氏一看,卻是幾房同居的孤兒,衣衫褴褛。
程氏流下淚來,便向衆親道:“我一老寡婦,又無家計傳下,那個肯為吾子?但有一句話,請問諸位高親,朝廷設立條例,立嗣之條,想亦有明文載在律上。
長房無後,應該那一房的侄子承繼?隻要照例而行就是了,何用自行揀選?”衆人唯唯,向有源道:“看來令嫂意思,要你次房兒子為嗣。
”有源道:“大兒子替我管理家事,況已娶婦,我自己要
”指着二弟道:“隻因你兩個名譽不成,使我做了違心之事,冒不韪之名,有玷于祖宗,贻笑于鄰裡,所以流淚。
”遂取出一卷冊藉把與衆人看,原來是田地屋宅及曆年所收米粟布帛之數。
衆人還未曉其義。
許武又道:“我當初教育兩弟,原要他立身行道,揚名顯親。
不想我虛名早著,遂先顯達。
兩弟在家躬耕力學,不得州郡徵辟。
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内舉不避,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說他因兄而得官,誤了他終身名節,故倡為析居之議,将大宅良田據為己有。
度吾弟素敦友愛,必不争競,吾暫冒貪饕之迹,弟方有廉讓之名。
果蒙鄉裡公評,榮膺徵聘。
今位列公卿,官方無玷,吾志遂矣。
這幾年以來所收田房出息,都是公共之物,我豈可獨享?故盡數開載在冊,今日交付二弟,表白為兄的向來心迹,也教裡中親友得知。
” 衆人到此,才曉得許武一片苦心,向來都認錯了,把他鄙薄,齊聲贊歎不已。
隻有宴、普二人哭倒在地,道:“做兄弟的蒙哥哥教訓成人,僥幸得有今日。
誰知哥哥如此用心,是弟輩不肖,不能自緻青雲,有累兄長。
今日若非哥哥自說,弟輩都在夢中。
這些家财原是兄長苦掙來的,理合兄長管業。
弟輩衣食自足,不消挂念。
萬望哥哥收回冊籍,以減弟等萬一之罪。
”許武不依。
衆人見他兄弟三人,你推我讓,一齊向前勸道:“賢昆玉都不要這樣。
做哥哥的若獨得了這田産,不見向來成全兩弟苦心;苦獨教兩弟受領,他兩人心上那裡過得去?依我等愚見,作三股均分,無厚無薄,這才是兄友弟恭,各盡其道。
”他三個兀自推讓。
裡中有幾個剛直的,厲聲說道:“我等處分,甚得中正之道。
若再推遜,反是矯情沽譽了”遂把冊籍上田産、奴婢,配搭三股分開,各自管業。
兄弟三人不敢多言,隻得施禮作謝,邀入正席飲酒,盡歡而散。
其後,許武将所得之田,立為義莊,以贍宗族鄉裡。
兩弟亦各廚己産相助。
宴、普夭任後,各以清節自勵,大有政聲,不上數年,各将印绶納還,告歸鄉裡,日奉其兄,尋山問水,在家訓誨子孫,憂遊林下數十年,皆以壽終,曆代稱為“孝弟許家”。
豈非古人為了兄弟,不獨讓産,兼肯讓名,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在下今日為何說起運段事來?隻因近代有個賢能婦人,始初亦甘受貪饕無厭之名,直至後來才曉得他一片苦心,絕非尋常作用,真是一個巾帼丈夫。
看官細聽下回分解。
話說姑蘇地方,有一人,姓吳,名有源。
原籍徽州。
父母俱故,弟兄六人。
他排行第二,人都稱他為“吳二朝奉”。
向來兄弟同居一宅,因他家道獨發,另買一所大宅居住,開個解當鋪。
這有源雖做财主,一生省儉作家,從沒有穿一件新鮮衣服,吃一味可口東西;也不曉得花朝月夕,同個朋友到勝景處玩遊一番;也不甘四時八節備個粗筵席,會一會親族,請一請鄉黨。
終日緊縮在家中,皺着兩個眉頭,吃這碗枯茶淡飯。
一把鑰匙,叮叮當當,如牢頭禁子一般。
終日緊緊挂在身上,絲毫東西都要親手出放。
房中桌上,除了一個算盤,幾本賬簿之外,更無别物。
日夜思算把銀錢堆積上去,要撐破了屋子,方得快心,分文不舍得妄費。
就在至親兄弟面上,也锱铢必較。
生下兩個兒子。
大兒子名如泉,人材出衆,性質聰明,若使讀書,也可圖得上進;因怕延師在家要費錢鈔,讀了幾年書就教他棄了書本,管理家事,卻是井井有條,諸事妥當。
至于錢财出納,雖守了嚴父家訓,要算個克肖之子。
所以有源倚着兒子有如左右手,一刻少他不得。
然畢竟讀過幾年書,大道理卻尚明白。
這且不必表。
再說有源長兄名有基,性情卻與乃弟不同,看得錢财不十分重,待親房族分,苟有急事,肯出力幫助,娶妻程氏,亦甚賢能。
無如家道不足,自己先在窘鄉,看見有源一錢如命,絕不去叨貼分文。
尚有同居兄弟四人,相繼身亡,遺下孤兒幼女甚多,弄得度日艱難,欲要有源周濟,料他決然不肯,說也無益。
欲要自己周濟,苦于力不從心,隻得付之長歎而已。
不上數年,有基亦竟去世。
斯時,長兄身故,諸事皆要有源主張。
長嫂程氏,丈夫死後,罄家所有,将衣衾棺椁等項,一一自己備辦,不費有源分文。
所恨男女俱無,柩前沒有披麻執杖之人,于是聚集三黨宗親,議定嗣子,然後入殓。
有源向衆親說道:“吾兄無後,須立一子承繼,三四五六房子侄頗多,請長嫂自己選擇,看得中意的,就立他為嗣便了。
”衆人道:“此是你的主意,未識令嫂意下若何?”就請程氏出來,對他說了,叫齊了諸侄,憑他彼擇。
程氏一看,卻是幾房同居的孤兒,衣衫褴褛。
程氏流下淚來,便向衆親道:“我一老寡婦,又無家計傳下,那個肯為吾子?但有一句話,請問諸位高親,朝廷設立條例,立嗣之條,想亦有明文載在律上。
長房無後,應該那一房的侄子承繼?隻要照例而行就是了,何用自行揀選?”衆人唯唯,向有源道:“看來令嫂意思,要你次房兒子為嗣。
”有源道:“大兒子替我管理家事,況已娶婦,我自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