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回 内府浮華
關燈
小
中
大
那麼許多可貴的玉料,而且在他家裡,還養着幾個高手的玉工,終年侍候着他,隻要他偶然想到要把那一塊玉料做成什麼東西,便總能依着他的理想做到。
雖然那幾個玉工的工價是非常高貴的,而工作又是非常的費時,但對于象他那樣的一位大官,真是一些也不成問題,盡管擔負得起來的。
記得有幾次我還親眼在他家内看見有人帶着幾塊才打山石中或泥土内發掘出來的粗玉,向他兜售;他總得細細的挑選一會,然後酌量給價收購。
購就之後,他便直接攜回到他的書室中去,那裡就是他所長年蓄養着的幾個玉工的工作之所。
我那時候因為還是一個很小的小孩子,所以盡可不必避人,徑進他書房内去亂跑,往往見有一塊長闊各約一英尺,厚約七英寸的粗玉,經那些玉工們再三的磨琢,最後便隻剩了二三英寸見方的一小塊,厚隻剩一寸左右了,其餘的都作為不能用的棄材了,那留下的一小塊,可真是價值極巨的拱壁了!不但是玉色勻淨,而且連一絲一粒的斑點也沒有,所謂“美玉無瑕”,真堪用來贊美張之洞所藏的那些玉料。
張之洞當然不僅是初次以貢品獻給太後,但先前卻的确不曾獻過玉器,所以太後也猜不到他獻的是什麼東西。
于是伊就來不及的吩咐李蓮英道:“快把他的東西帶上來!” 張之洞所差來的官自然不是什麼大官,決沒有資格直接來見太後的,隻得在宮門外恭恭敬敬地候着;李蓮英便親自走出去,把他所捧着的東西接了進來,一直端到太後的面前,我們正極饑渴地在等着要瞧張之洞的貢品,李蓮英一端到,便立即把我們的眼光一起攝到他的手上去;他的手上是托着一具不很大的玻璃匣,裝璜非常講究,裡面是很适稱地盛着三具小玻璃盒,它們的花色和處面這一具大的完全相同,顯然是特地做起來的一套,不過裡面那三具小的比較上還要精緻一些。
我們隻見了這一套玲珑可愛的錦匣,還不曾瞧見裡面的主要物,已覺得這一份貢品委實是極貴重的了! 太後因嫌隔着玻璃蓋瞧還不能瞧得十分清楚,便教我上前去将那匣子先打開了,再把小匣子依次捧出來細看。
第一具小匣子裡是盛着一對玉制的耳環。
——果然是玉器,我可不曾猜錯。
——這一對耳環的玉色是如此的勻淨而光潔,竟使我從此厭棄了我自己所有的幾件玉器;不但是我那區區的幾件玉器萬萬比不上它們,便是太後往日所藏下的許多玉環,玉钏,玉簪之類,不管它數理怎樣的多,但要有一件能象這一對玉環一般的毫無斑點,色澤華美,卻委實不能!我雖不是職司保管太後飾物的人,但因見到的機會多,可以确信這一個懸想是對的;就是太後在細細賞鑒這一副玉環的時候,伊自己臉上的顔色和神情,也很明顯地表示着這種意思。
這一副耳環的原料,必然是一塊最純粹,最美麗的翡翠,——翡翠本來也是玉的一種,所以統稱為玉。
——綠得真象一片最鮮明的菩提樹葉一樣。
它們的式樣是做得和兩勾新月沒什麼差别的,闊度大約有一寸。
太後便很小心地把它們揀了起來,舉向對光的一面去,迎着光,再加一番仔細的透視;這一透視之下,伊不由越發的歡喜了。
回頭來向我們說道:“瞧啊!這是多麼的美麗啊!你們可說瞧見過有比這個更精純的翡翠嗎?無論你們怎樣的仔細檢視,不用想找出一些斑點來!要找這樣一塊罕有的翡翠可真不是一件易事!” 不錯!我們中國人鑒賞玉的标準是向以純潔無瑕為第一個先決條件的;尤其是翡翠,它的色澤每多這兒太深,那兒又太淺的弊病,要求勻淨的是實在很難的,所以一般的玉工,都不免要用一種精巧的雕琢工夫來故意掩飾那些不美觀的斑點。
因此,凡善于鑒别玉質好壞的人,便都以形式自然者為上品;而現在這一對新月形的翡翠,可說是再自然也沒有的了! “真的,我們所收藏的各種玉器中,實在是沒有一件能夠和它比得上的!”太後很得意地贊歎着。
說實話,這那時候的确也是瞧得愛極了,恨不能自己取來試戴一戴,但這個妄想當然是不能實現的,于是我就掇竄太後道:“既然是這樣的好法,老佛爺何不就将它們來戴上試一試呢?”我這時候真有些興奮得象一個小孩子一樣了,别人都在暗暗地好笑,然而太後自己卻一些也不笑。
伊不但是不笑,且把伊原有的一副歡容也突然收斂了起來,隻把伊的身子,慢慢地旋向後去,貼對着一架挺大的着衣鏡看着,似乎在端詳伊自己那一派老态畢露的容色;一言不發,足
雖然那幾個玉工的工價是非常高貴的,而工作又是非常的費時,但對于象他那樣的一位大官,真是一些也不成問題,盡管擔負得起來的。
記得有幾次我還親眼在他家内看見有人帶着幾塊才打山石中或泥土内發掘出來的粗玉,向他兜售;他總得細細的挑選一會,然後酌量給價收購。
購就之後,他便直接攜回到他的書室中去,那裡就是他所長年蓄養着的幾個玉工的工作之所。
我那時候因為還是一個很小的小孩子,所以盡可不必避人,徑進他書房内去亂跑,往往見有一塊長闊各約一英尺,厚約七英寸的粗玉,經那些玉工們再三的磨琢,最後便隻剩了二三英寸見方的一小塊,厚隻剩一寸左右了,其餘的都作為不能用的棄材了,那留下的一小塊,可真是價值極巨的拱壁了!不但是玉色勻淨,而且連一絲一粒的斑點也沒有,所謂“美玉無瑕”,真堪用來贊美張之洞所藏的那些玉料。
張之洞當然不僅是初次以貢品獻給太後,但先前卻的确不曾獻過玉器,所以太後也猜不到他獻的是什麼東西。
于是伊就來不及的吩咐李蓮英道:“快把他的東西帶上來!” 張之洞所差來的官自然不是什麼大官,決沒有資格直接來見太後的,隻得在宮門外恭恭敬敬地候着;李蓮英便親自走出去,把他所捧着的東西接了進來,一直端到太後的面前,我們正極饑渴地在等着要瞧張之洞的貢品,李蓮英一端到,便立即把我們的眼光一起攝到他的手上去;他的手上是托着一具不很大的玻璃匣,裝璜非常講究,裡面是很适稱地盛着三具小玻璃盒,它們的花色和處面這一具大的完全相同,顯然是特地做起來的一套,不過裡面那三具小的比較上還要精緻一些。
我們隻見了這一套玲珑可愛的錦匣,還不曾瞧見裡面的主要物,已覺得這一份貢品委實是極貴重的了! 太後因嫌隔着玻璃蓋瞧還不能瞧得十分清楚,便教我上前去将那匣子先打開了,再把小匣子依次捧出來細看。
第一具小匣子裡是盛着一對玉制的耳環。
——果然是玉器,我可不曾猜錯。
——這一對耳環的玉色是如此的勻淨而光潔,竟使我從此厭棄了我自己所有的幾件玉器;不但是我那區區的幾件玉器萬萬比不上它們,便是太後往日所藏下的許多玉環,玉钏,玉簪之類,不管它數理怎樣的多,但要有一件能象這一對玉環一般的毫無斑點,色澤華美,卻委實不能!我雖不是職司保管太後飾物的人,但因見到的機會多,可以确信這一個懸想是對的;就是太後在細細賞鑒這一副玉環的時候,伊自己臉上的顔色和神情,也很明顯地表示着這種意思。
這一副耳環的原料,必然是一塊最純粹,最美麗的翡翠,——翡翠本來也是玉的一種,所以統稱為玉。
——綠得真象一片最鮮明的菩提樹葉一樣。
它們的式樣是做得和兩勾新月沒什麼差别的,闊度大約有一寸。
太後便很小心地把它們揀了起來,舉向對光的一面去,迎着光,再加一番仔細的透視;這一透視之下,伊不由越發的歡喜了。
回頭來向我們說道:“瞧啊!這是多麼的美麗啊!你們可說瞧見過有比這個更精純的翡翠嗎?無論你們怎樣的仔細檢視,不用想找出一些斑點來!要找這樣一塊罕有的翡翠可真不是一件易事!” 不錯!我們中國人鑒賞玉的标準是向以純潔無瑕為第一個先決條件的;尤其是翡翠,它的色澤每多這兒太深,那兒又太淺的弊病,要求勻淨的是實在很難的,所以一般的玉工,都不免要用一種精巧的雕琢工夫來故意掩飾那些不美觀的斑點。
因此,凡善于鑒别玉質好壞的人,便都以形式自然者為上品;而現在這一對新月形的翡翠,可說是再自然也沒有的了! “真的,我們所收藏的各種玉器中,實在是沒有一件能夠和它比得上的!”太後很得意地贊歎着。
說實話,這那時候的确也是瞧得愛極了,恨不能自己取來試戴一戴,但這個妄想當然是不能實現的,于是我就掇竄太後道:“既然是這樣的好法,老佛爺何不就将它們來戴上試一試呢?”我這時候真有些興奮得象一個小孩子一樣了,别人都在暗暗地好笑,然而太後自己卻一些也不笑。
伊不但是不笑,且把伊原有的一副歡容也突然收斂了起來,隻把伊的身子,慢慢地旋向後去,貼對着一架挺大的着衣鏡看着,似乎在端詳伊自己那一派老态畢露的容色;一言不發,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