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回 老佛爺安抵故鄉
關燈
小
中
大
有什麼深刻而緊張的刺激。
大概是那時候的我,正專心一緻地在猜測太後對于這個老家将有何種感覺,因此自己反覺得懵懵憧憧了。
讀者也許要問:我為什麼要這樣的注意太後的感覺?是不是想測驗伊的心理?這倒不是的!老實說:乃是為了我自己。
因為太後的脾氣是很古怪的,如其這一個老家所給予伊的印象是一種慘淡而陰沉的印象,那就不免要使伊發生出種種紊亂的思想,和許多焦躁的行為來,以緻于使我們在這初到奉天的第一日,就不得過安靜的日子。
太後雖然已在門外給那十六名太監擡進來了,可是一忽兒卻還不得就到,于是我便湊着在跪候伊老人家的時候,又偷眼向四面張望了一回。
這一次的張望,已比先前更清楚些了:我看那幾座大建築物的外形,雖和北京有些異樣,但顯然已曾經過一番改造的工夫,不再象是幾百年前的舊宮殿了。
這一番改造和翻新工夫,也都是乾隆皇帝當日所規劃的。
我們見了他的手澤,便不禁要緬想這位英明清正的大政治家的文才和武略,而發生一種熱烈的仰慕。
隔了十分種模樣,太後的鸾輿已打正中那一扇大門裡慢慢地擡進來了,沉悶而單調的古樂,兀自在吹打着,但空氣是格外的嚴肅了,象一個人獨自在荒涼的古廟裡,向一尊猙獰可怖的神像膜拜一樣。
其莊嚴肅穆的情形,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我們但聽一陣悉悉索索的腳步聲在石階上響動,便知道鸾輿已快升殿了;可是大家都依舊屏息氣的俯伏着,誰也不敢擡眼皮來望一望。
接着,又聽見鸾輿着地的聲音,象風吹葉落的聲音一樣的輕。
因為那十六名太監都是十二分的謹慎小心,當然不會有大的聲響了。
他們把鸾輿歇下肩來之後,慌忙也就近處的空地上跪了下去,形成另外一堆的顔色;而太後的玉趾,便在同時開始踐上了伊的故鄉的土地。
太後在一路進來的時候,想必也不免已打那轎簾的隙縫裡窺看過,但伊所能窺見的,當然是很少,很不清楚的;因此伊老人家一下了輿,便站住身子,用一種非常關切的神态,盡量向四面八方浏覽着,伊的眼力原不曾随着伊的年齡而起過什麼變化,此刻伊又是特别的注意,所以我想伊必然把這裡所有的景物,在頃刻間已一鑒無遺了!但伊站了半晌,兀是不動,仿佛是這些含有曆史意味的景物,已象山海關一般的打動了伊的思潮了。
我們這許多人還是戰戰兢兢地俯伏着,連呼吸也是格外的小心,以免因此驚動伊。
這幅一人肅立,百人拜伏的呆照,足足維持了十分鐘之久。
後來伊就慢慢地移動了伊的腳步,但走不到五六步,便又停止了;大概是伊打算要瞧瞧另外一隅的景象,站在原處不便,所以要換一個地方,可以瞧得更清楚些。
全部跪着的人,依舊象泥塑木雕似的一動也不動,一堆堆的顔色,象插在花瓶裡的花一樣地靜止着;因為在太後不曾親口宣谕,允許我們站起來之前,無論什麼人,就是光緒,也不敢擅自動一動的。
而聲音是更沒有了。
這時候,隻有太後一個人用一種極度矜持而細小的步子,在殿上徐徐徘徊着。
伊的态度,在外表上似乎永遠是十分鎮靜的;但依我的猜測,伊這時候的趑趄不前,實在是内心上很慌亂的表現。
伊自己也許想就此找一個地方趕快去歇息歇息,也許又想領着衆人先往各處去察看察看,也許又想:總之,伊的心思必然很紊亂,一時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所以隻得暫時在殿上徘徊一會了。
這幾天工夫裡,伊老是在火車上,後來又給鸾輿扛擡着,可說是全部的生活,全在動的狀态中。
這時候,重複到了靜止的宮殿裡,伊自不免要覺得有些異樣了! 過了好一會,伊開始說話了。
這句話是給李蓮英說的。
“把樂聲止住了!” 我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緣故,伊忽然要把這樂隊的演奏止住,但我自己對于這一班古樂隊從不曾有過絲毫厭煩的表示,而且伊老人家也很懂得幾支老曲子,每次吩咐止住樂聲,總是在一曲已終的時候,而現在,伊卻出其不意的突然把他們止住了。
使他們所奏的一個曲子,象被缢死的人一樣地猝不及備的給掩住了。
這情形當然是很反常的;于是那些樂工都慌得手足無措了,來不及的把他們的樂器歸還到了那架子上去,急急趴在地上,沒命的叩頭,惟恐他們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之中,觸犯了什麼刑章,或許是吹打的曲子,有了錯誤,以緻太後聽得着惱起來了。
但太後卻全不曾注意他們,獨自喃喃地說道:“今天,乃是我們踏上這一片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土地的第一次;現在,我們是回來了!讓我們依舊恢複我們的日常生活吧!” 伊說得是非常的簡單而動聽,象是一個富于情感的人所說的體已話,不象是一個太後所發的命令,而這個命令裡所指示的日常生活,其實隻是一種處處恪遵着幾百年來相傳的宮制,沉悶欲死的牢獄生活而已。
大概是那時候的我,正專心一緻地在猜測太後對于這個老家将有何種感覺,因此自己反覺得懵懵憧憧了。
讀者也許要問:我為什麼要這樣的注意太後的感覺?是不是想測驗伊的心理?這倒不是的!老實說:乃是為了我自己。
因為太後的脾氣是很古怪的,如其這一個老家所給予伊的印象是一種慘淡而陰沉的印象,那就不免要使伊發生出種種紊亂的思想,和許多焦躁的行為來,以緻于使我們在這初到奉天的第一日,就不得過安靜的日子。
太後雖然已在門外給那十六名太監擡進來了,可是一忽兒卻還不得就到,于是我便湊着在跪候伊老人家的時候,又偷眼向四面張望了一回。
這一次的張望,已比先前更清楚些了:我看那幾座大建築物的外形,雖和北京有些異樣,但顯然已曾經過一番改造的工夫,不再象是幾百年前的舊宮殿了。
這一番改造和翻新工夫,也都是乾隆皇帝當日所規劃的。
我們見了他的手澤,便不禁要緬想這位英明清正的大政治家的文才和武略,而發生一種熱烈的仰慕。
隔了十分種模樣,太後的鸾輿已打正中那一扇大門裡慢慢地擡進來了,沉悶而單調的古樂,兀自在吹打着,但空氣是格外的嚴肅了,象一個人獨自在荒涼的古廟裡,向一尊猙獰可怖的神像膜拜一樣。
其莊嚴肅穆的情形,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我們但聽一陣悉悉索索的腳步聲在石階上響動,便知道鸾輿已快升殿了;可是大家都依舊屏息氣的俯伏着,誰也不敢擡眼皮來望一望。
接着,又聽見鸾輿着地的聲音,象風吹葉落的聲音一樣的輕。
因為那十六名太監都是十二分的謹慎小心,當然不會有大的聲響了。
他們把鸾輿歇下肩來之後,慌忙也就近處的空地上跪了下去,形成另外一堆的顔色;而太後的玉趾,便在同時開始踐上了伊的故鄉的土地。
太後在一路進來的時候,想必也不免已打那轎簾的隙縫裡窺看過,但伊所能窺見的,當然是很少,很不清楚的;因此伊老人家一下了輿,便站住身子,用一種非常關切的神态,盡量向四面八方浏覽着,伊的眼力原不曾随着伊的年齡而起過什麼變化,此刻伊又是特别的注意,所以我想伊必然把這裡所有的景物,在頃刻間已一鑒無遺了!但伊站了半晌,兀是不動,仿佛是這些含有曆史意味的景物,已象山海關一般的打動了伊的思潮了。
我們這許多人還是戰戰兢兢地俯伏着,連呼吸也是格外的小心,以免因此驚動伊。
這幅一人肅立,百人拜伏的呆照,足足維持了十分鐘之久。
後來伊就慢慢地移動了伊的腳步,但走不到五六步,便又停止了;大概是伊打算要瞧瞧另外一隅的景象,站在原處不便,所以要換一個地方,可以瞧得更清楚些。
全部跪着的人,依舊象泥塑木雕似的一動也不動,一堆堆的顔色,象插在花瓶裡的花一樣地靜止着;因為在太後不曾親口宣谕,允許我們站起來之前,無論什麼人,就是光緒,也不敢擅自動一動的。
而聲音是更沒有了。
這時候,隻有太後一個人用一種極度矜持而細小的步子,在殿上徐徐徘徊着。
伊的态度,在外表上似乎永遠是十分鎮靜的;但依我的猜測,伊這時候的趑趄不前,實在是内心上很慌亂的表現。
伊自己也許想就此找一個地方趕快去歇息歇息,也許又想領着衆人先往各處去察看察看,也許又想:總之,伊的心思必然很紊亂,一時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所以隻得暫時在殿上徘徊一會了。
這幾天工夫裡,伊老是在火車上,後來又給鸾輿扛擡着,可說是全部的生活,全在動的狀态中。
這時候,重複到了靜止的宮殿裡,伊自不免要覺得有些異樣了! 過了好一會,伊開始說話了。
這句話是給李蓮英說的。
“把樂聲止住了!” 我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緣故,伊忽然要把這樂隊的演奏止住,但我自己對于這一班古樂隊從不曾有過絲毫厭煩的表示,而且伊老人家也很懂得幾支老曲子,每次吩咐止住樂聲,總是在一曲已終的時候,而現在,伊卻出其不意的突然把他們止住了。
使他們所奏的一個曲子,象被缢死的人一樣地猝不及備的給掩住了。
這情形當然是很反常的;于是那些樂工都慌得手足無措了,來不及的把他們的樂器歸還到了那架子上去,急急趴在地上,沒命的叩頭,惟恐他們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之中,觸犯了什麼刑章,或許是吹打的曲子,有了錯誤,以緻太後聽得着惱起來了。
但太後卻全不曾注意他們,獨自喃喃地說道:“今天,乃是我們踏上這一片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土地的第一次;現在,我們是回來了!讓我們依舊恢複我們的日常生活吧!” 伊說得是非常的簡單而動聽,象是一個富于情感的人所說的體已話,不象是一個太後所發的命令,而這個命令裡所指示的日常生活,其實隻是一種處處恪遵着幾百年來相傳的宮制,沉悶欲死的牢獄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