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回 田野之欣賞
關燈
小
中
大
着,伊又用了很美妙的音調,默念了一首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太後對于詩詞,很有相當的欣賞;我雖然并不曾看見伊自己寫過什麼詩詞,但往往聽見伊在背誦古詩。
在中國古代的許多大詩人中,伊所最贊美的便是李白,凡是李白所做的詩,伊差不多全讀過,或者可以說是全能默誦出來。
因為太後這樣的愛好李詩,以緻造成了一種風氣,那時候朝中一班文臣,凡有吟詠,幾乎無不以極力摹仿李白的格調為能事;偶然給太後見到了,随便稱賞一兩句,這些人便象受了什麼榮典一樣的高興,就此自命不凡,以為真能追步青蓮了。
其實太後的詩學也隻是很淺薄,倒是對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和那些比較有名的稗史或傳奇等等,伊可說是的确有幾分研究,為尋常人所不及。
孔夫子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了不得的人物,隻要曾經讀過一些書的人,對于孔夫子的事迹,總能知道幾分,太後平日也是絕對的崇拜這位老先生。
伊并且把孔夫子所說的許多話,記得爛熟,每逢批閱奏章的時候,或教訓伊的臣下的時候,伊往往歡喜引用上幾句,似乎要借此增加看的人或聽的人信心。
上面這兩段話是因為寫到了太後在車上低吟孟浩然的《春曉》而聯帶想起來的,和本書這一章,其實并無多大關系;現在就讓我們把它收住吧。
依我們于事後回想起來,太後這一次上東北去的旅行,雖不能說是十分吃力的長途跋涉,但象伊那親養尊處優慣的老年人當之,終究也是很辛苦的了!不過在那時候,伊自己并沒有感覺到,這是因為伊心上正受一種興奮的刺激,一心隻想回到伊自己的祖宗——葉赫那拉(慈禧母姓)所生長起來的故園中去,(那裡也是作者的祖宗所生長着的地方)所以伊的精神竟特别的振作,很容易地克服了伊軀體上所受的疲勞。
當清朝全盛時代,乾隆皇帝也曾一度回到奉天來過,但除掉這一位英武有為的皇帝之外,太後就是滿清曆朝帝後中第一個遄反故鄉的人;我想伊對于故鄉的各種景物,必然也抱着一團極熱烈的期望。
我們經過天津後的第二天,列車已漸漸地行近天下聞名的山海關了。
其中那一位宮中僅有的植物學專家,差不多整天不能休息,老是站在太後的前面,等候伊詢問,因為這一段路線的兩旁,已很少市鎮,十九是花草叢生的田野,太後看得非常的高興,于是伊的問題,也就源源不絕的發出來了。
途中,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附近,我們經過了一條水色明靜如鏡,也沒有什麼大波浪的長河。
在平常日子,這裡也許是一處很重要的水道,但在這時候,卻靜悄悄地不見有一條船舶,因為這條水流的地位,和太後此刻所經行的路軌相離得太近了,為求防護的周密起見,已暫時施行了斷約交通的禁令。
不過河的本身,卻并不因無船隻往來而減色;太後看見了它,便十分的歡喜。
的确,在廣闊的田野中,有這樣一條綠水點綴着,真象是一幅約妙的風景畫。
但依我仔細觀察起來,這條河原來未必如此動人,一定在先期已有人前來整理過了,尤其難得的是兩岸的樹木;往常,我們總是很不容易在任何一道河流的旁邊,見到有多少樹木,原因是為了中國人的習慣,向來知道注重園林的建設。
一般窮苦人家,為着沒有錢買燃料的緣故,更争先恐後的到處斫取樹木,以緻除掉十分荒僻的區域,如吉林,黑龍江等等以外,中國本部,幾無一處森林;便是稍成行列的樹木,也少有。
而在這一條長河在左右,卻有很整齊的兩行樹木種着;絲絲下垂,象一簇簇綠線似的楊柳,在水面上徐徐飄拂着,中間還夾着開得錫紅錦似的桃花,這情景端的可愛煞人。
太後看到這樣美麗的景緻,那裡就肯輕輕錯過,堅執着要吩咐停車,讓伊自己下車去小步一回。
伊的意志當然是沒有人能挽回的。
于是這一列黃色火車,便在中途停了下來。
車上凡有執事的人,少不得一齊随着伊下去了。
但是下車盡下車,要自由行動卻不能;隻有太後和我們幾個侍從女官,可以随意走動走動。
——在車上端端整整的站立了許多時候之後,這種輕微的運動,實在是十二分需要的。
——因為其餘的人都得照着宮中原有的規矩,向太後肅立緻敬;不過那些太監也是可以往來奔走的,太監本來不能算是人,所以也可以讓他們自由了。
隻苦了那一班随駕大臣,都象泥塑木雕似的站立着,眼睛也不能向四面眺望,必須永遠注視着太後,以便太後要有什麼話說給那一個聽的時候,這個人就可立刻走上去。
伊對着這一條水清可鑒的長河呆呆地看了半晌,似乎看得很出神的樣子。
“啊!這裡真是可愛極了!可惜我們忘記了一件東西!” 伊雖然略有幾分失望的神氣,但說話還是很柔和。
“我們要是把那遊艇帶了來,豈不很好玩?” 太後原是很歡喜乘船的,伊有兩禦用的遊艇置備着,每逢伊高興的時候,就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來來往往的劃着;可惜這兩條遊艇真是太大而太笨了,劃的時候,非有許多的太監同時努力不可,因此反覺毫無興味,如果要裝載起來,至少得占到一輛平車。
但是我可以斷然的說:
在中國古代的許多大詩人中,伊所最贊美的便是李白,凡是李白所做的詩,伊差不多全讀過,或者可以說是全能默誦出來。
因為太後這樣的愛好李詩,以緻造成了一種風氣,那時候朝中一班文臣,凡有吟詠,幾乎無不以極力摹仿李白的格調為能事;偶然給太後見到了,随便稱賞一兩句,這些人便象受了什麼榮典一樣的高興,就此自命不凡,以為真能追步青蓮了。
其實太後的詩學也隻是很淺薄,倒是對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和那些比較有名的稗史或傳奇等等,伊可說是的确有幾分研究,為尋常人所不及。
孔夫子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了不得的人物,隻要曾經讀過一些書的人,對于孔夫子的事迹,總能知道幾分,太後平日也是絕對的崇拜這位老先生。
伊并且把孔夫子所說的許多話,記得爛熟,每逢批閱奏章的時候,或教訓伊的臣下的時候,伊往往歡喜引用上幾句,似乎要借此增加看的人或聽的人信心。
上面這兩段話是因為寫到了太後在車上低吟孟浩然的《春曉》而聯帶想起來的,和本書這一章,其實并無多大關系;現在就讓我們把它收住吧。
依我們于事後回想起來,太後這一次上東北去的旅行,雖不能說是十分吃力的長途跋涉,但象伊那親養尊處優慣的老年人當之,終究也是很辛苦的了!不過在那時候,伊自己并沒有感覺到,這是因為伊心上正受一種興奮的刺激,一心隻想回到伊自己的祖宗——葉赫那拉(慈禧母姓)所生長起來的故園中去,(那裡也是作者的祖宗所生長着的地方)所以伊的精神竟特别的振作,很容易地克服了伊軀體上所受的疲勞。
當清朝全盛時代,乾隆皇帝也曾一度回到奉天來過,但除掉這一位英武有為的皇帝之外,太後就是滿清曆朝帝後中第一個遄反故鄉的人;我想伊對于故鄉的各種景物,必然也抱着一團極熱烈的期望。
我們經過天津後的第二天,列車已漸漸地行近天下聞名的山海關了。
其中那一位宮中僅有的植物學專家,差不多整天不能休息,老是站在太後的前面,等候伊詢問,因為這一段路線的兩旁,已很少市鎮,十九是花草叢生的田野,太後看得非常的高興,于是伊的問題,也就源源不絕的發出來了。
途中,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附近,我們經過了一條水色明靜如鏡,也沒有什麼大波浪的長河。
在平常日子,這裡也許是一處很重要的水道,但在這時候,卻靜悄悄地不見有一條船舶,因為這條水流的地位,和太後此刻所經行的路軌相離得太近了,為求防護的周密起見,已暫時施行了斷約交通的禁令。
不過河的本身,卻并不因無船隻往來而減色;太後看見了它,便十分的歡喜。
的确,在廣闊的田野中,有這樣一條綠水點綴着,真象是一幅約妙的風景畫。
但依我仔細觀察起來,這條河原來未必如此動人,一定在先期已有人前來整理過了,尤其難得的是兩岸的樹木;往常,我們總是很不容易在任何一道河流的旁邊,見到有多少樹木,原因是為了中國人的習慣,向來知道注重園林的建設。
一般窮苦人家,為着沒有錢買燃料的緣故,更争先恐後的到處斫取樹木,以緻除掉十分荒僻的區域,如吉林,黑龍江等等以外,中國本部,幾無一處森林;便是稍成行列的樹木,也少有。
而在這一條長河在左右,卻有很整齊的兩行樹木種着;絲絲下垂,象一簇簇綠線似的楊柳,在水面上徐徐飄拂着,中間還夾着開得錫紅錦似的桃花,這情景端的可愛煞人。
太後看到這樣美麗的景緻,那裡就肯輕輕錯過,堅執着要吩咐停車,讓伊自己下車去小步一回。
伊的意志當然是沒有人能挽回的。
于是這一列黃色火車,便在中途停了下來。
車上凡有執事的人,少不得一齊随着伊下去了。
但是下車盡下車,要自由行動卻不能;隻有太後和我們幾個侍從女官,可以随意走動走動。
——在車上端端整整的站立了許多時候之後,這種輕微的運動,實在是十二分需要的。
——因為其餘的人都得照着宮中原有的規矩,向太後肅立緻敬;不過那些太監也是可以往來奔走的,太監本來不能算是人,所以也可以讓他們自由了。
隻苦了那一班随駕大臣,都象泥塑木雕似的站立着,眼睛也不能向四面眺望,必須永遠注視着太後,以便太後要有什麼話說給那一個聽的時候,這個人就可立刻走上去。
伊對着這一條水清可鑒的長河呆呆地看了半晌,似乎看得很出神的樣子。
“啊!這裡真是可愛極了!可惜我們忘記了一件東西!” 伊雖然略有幾分失望的神氣,但說話還是很柔和。
“我們要是把那遊艇帶了來,豈不很好玩?” 太後原是很歡喜乘船的,伊有兩禦用的遊艇置備着,每逢伊高興的時候,就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來來往往的劃着;可惜這兩條遊艇真是太大而太笨了,劃的時候,非有許多的太監同時努力不可,因此反覺毫無興味,如果要裝載起來,至少得占到一輛平車。
但是我可以斷然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