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回 袁世凱
關燈
小
中
大
樂隊奏一支中國的國歌吧!但是抱歉的很!那時候的中華帝國,實在從不曾有人理會過國歌是一件什麼東西咧!因此,當我簇擁着太後從車上走下月台去的時候,那一班銅樂隊竟奏起《馬賽裡斯歌》來。
《馬賽裡斯歌》便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歌。
别的人雖然不知道,可是我和我的妹妹兩個人,卻早已聽熟了,不禁暗暗好笑起來。
不過當場卻不能直截了當的向太後說明,伊知道了,也許就會教人把那二十一名西樂家(連那隊長在内)拖去砍頭的。
直到後來隔了好幾天工夫,我才從無意中提起這一件事來,并且向伊建議,湊早教那些閑得無事可為的大臣們制定一支中國國歌,以免再有這種類似的笑話鬧出來。
太後聽了,很表贊同;但不久又忘懷了,所以一直到滿清帝國覆亡也不曾有過一支國歌。
太後當時既不曾知道那一班樂隊所弄的玄虛,——用法國的國歌,來歡迎本國的皇太後。
——而且還是初次得聆西樂,心上竟覺得非常高興。
待他們把那支《馬賽裡斯歌》奏完之後,伊就特地教李蓮英親自了馬,走去把那所有的樂器,一件一件的取過來,讓伊自己去反複的驗看着。
同時還教李蓮英輾轉的去詢問那樂隊長,關于這些樂器的名稱,來源,和用法等等的問題。
伊雖然是一個純粹的外行,但伊所發的問題卻都很得當,使那樂隊長不得不一一從詳答複。
奏樂便是這一次接駕大典中的第一個節目,這個節目過去之後,拉着便是各官員紛紛獻寶。
所謂獻寶便是各将自己所備的東西當面貢呈給太後收用。
因為臣下貢獻什麼禮品給皇上或皇太後,乃是一種公開的,而且是必須的報效。
不象此刻一般号稱“國民公仆”的官僚們,雖然一樣也要收受賄賂,但往往鬼鬼崇崇的惟恐人家知道;一私一公,比較起來,真不免令人有今不如昔之歎了。
可是就他們做官的本身和利害而論,公開的獻寶實在更比私下的行賄來得創巨痛深,大有“十年搜括,一旦皆空”之苦。
因為送的東西一經公開,不但已成衆目昭彰,而且當場就能比較了好醜來,所以官做得小些的往往為着要端正獻給皇上,或皇太後的貢品,而緻盡傾十年來宦囊之所積。
所以歸根結底,這種習慣,畢竟也是弊政之一。
就象這一次太後坐着火車上奉天去,路過天津,實在隻是一樁小事,接駕雖說是一種尊重的意思,似不可少;但太後本身既沒有什麼要慶可賀之事,做臣下的何必又要獻什麼貢品呢?但那天在月台上跪着的四十多們官員,卻個個都拚性舍命的購辦了許多最好的東西,帶來獻給太後,一個也不敢少。
要把東西獻給太後,自然也不能象尋常人家的饋贈一樣的送到了就算數,他們必須依着官銜的高下,逐一由本人把東西捧着,或由他們的親随代他們捧着,送到太後面前來讓伊驗看過了才教太監們收下。
這一次在天津月台上輪到第一個獻東西的自然是袁世凱。
他彎着腰,眼睛注視在地上,但神氣還是很倨傲,他先朗聲向太後奏道:“奴才蓄有鹦鹉一對,乃是特地打發人從印度那裡覓取來的,為的是要貢獻給太後賞玩,以見奴才一片孝心。
” 一面說,一面他向一個親随的揮一的揮手,這個人便立刻捧來了一對毛片分紅綠兩色的鹦鹉來。
鹦鹉原是一種很美麗的鳥類,這兩頭雖然不敢确信它們實是從印度來的,但似乎的确更美麗些,更特别些;它們并不用籠子裝着,隻在腳上各扣着一條絕細的鍍金的短鍊,讓它們并肩枉息在一支式樣很好看的樹枝上。
在這樹枝的兩端,各有一個白玉琢就的小杯裝着,本子裡分裝着清水和食糧,以供它們吃喝。
皇太後一見這件特殊的禮物,心上似乎十二分的高興;伊還嫌看不清楚,又孝李蓮英去接了過來,捧得約莫離開伊兩三尺遠近,伊這才可以細細地端詳了。
其時,我們都不由暗暗在好笑,以為這兩頭鹦鹉隻是一種很平常的鳥類,竟值得太後高擡貴眼,如此鄭重的去賞鑒它們,未免過于重視了!不料二三分鐘之後,它們立刻就顯出了它們的特長來,以緻于使們每個人都大吃一驚。
原是那兩頭中的一頭,突然用用極清脆的間調,高叫道:“老佛爺吉祥如意!” 這一叫,竟把所有的人全颠倒了!尤其是它的咬字正确清脆,聽去真象小孩子的說話一般無二,更教人萬分詫異。
豈知正當群人竊竊私議,驚訝不止的當兒,那另一頭忽又喊道:“老佛爺平安!” 我想袁世凱為着要使這兩頭小鳥喊出這樣清晰的字句來,必然已花了不少的心血,至少限度,必然已教慣養鳥的人,代他花過了不少的心血了!否則就是會叫,也不
《馬賽裡斯歌》便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歌。
别的人雖然不知道,可是我和我的妹妹兩個人,卻早已聽熟了,不禁暗暗好笑起來。
不過當場卻不能直截了當的向太後說明,伊知道了,也許就會教人把那二十一名西樂家(連那隊長在内)拖去砍頭的。
直到後來隔了好幾天工夫,我才從無意中提起這一件事來,并且向伊建議,湊早教那些閑得無事可為的大臣們制定一支中國國歌,以免再有這種類似的笑話鬧出來。
太後聽了,很表贊同;但不久又忘懷了,所以一直到滿清帝國覆亡也不曾有過一支國歌。
太後當時既不曾知道那一班樂隊所弄的玄虛,——用法國的國歌,來歡迎本國的皇太後。
——而且還是初次得聆西樂,心上竟覺得非常高興。
待他們把那支《馬賽裡斯歌》奏完之後,伊就特地教李蓮英親自了馬,走去把那所有的樂器,一件一件的取過來,讓伊自己去反複的驗看着。
同時還教李蓮英輾轉的去詢問那樂隊長,關于這些樂器的名稱,來源,和用法等等的問題。
伊雖然是一個純粹的外行,但伊所發的問題卻都很得當,使那樂隊長不得不一一從詳答複。
奏樂便是這一次接駕大典中的第一個節目,這個節目過去之後,拉着便是各官員紛紛獻寶。
所謂獻寶便是各将自己所備的東西當面貢呈給太後收用。
因為臣下貢獻什麼禮品給皇上或皇太後,乃是一種公開的,而且是必須的報效。
不象此刻一般号稱“國民公仆”的官僚們,雖然一樣也要收受賄賂,但往往鬼鬼崇崇的惟恐人家知道;一私一公,比較起來,真不免令人有今不如昔之歎了。
可是就他們做官的本身和利害而論,公開的獻寶實在更比私下的行賄來得創巨痛深,大有“十年搜括,一旦皆空”之苦。
因為送的東西一經公開,不但已成衆目昭彰,而且當場就能比較了好醜來,所以官做得小些的往往為着要端正獻給皇上,或皇太後的貢品,而緻盡傾十年來宦囊之所積。
所以歸根結底,這種習慣,畢竟也是弊政之一。
就象這一次太後坐着火車上奉天去,路過天津,實在隻是一樁小事,接駕雖說是一種尊重的意思,似不可少;但太後本身既沒有什麼要慶可賀之事,做臣下的何必又要獻什麼貢品呢?但那天在月台上跪着的四十多們官員,卻個個都拚性舍命的購辦了許多最好的東西,帶來獻給太後,一個也不敢少。
要把東西獻給太後,自然也不能象尋常人家的饋贈一樣的送到了就算數,他們必須依着官銜的高下,逐一由本人把東西捧着,或由他們的親随代他們捧着,送到太後面前來讓伊驗看過了才教太監們收下。
這一次在天津月台上輪到第一個獻東西的自然是袁世凱。
他彎着腰,眼睛注視在地上,但神氣還是很倨傲,他先朗聲向太後奏道:“奴才蓄有鹦鹉一對,乃是特地打發人從印度那裡覓取來的,為的是要貢獻給太後賞玩,以見奴才一片孝心。
” 一面說,一面他向一個親随的揮一的揮手,這個人便立刻捧來了一對毛片分紅綠兩色的鹦鹉來。
鹦鹉原是一種很美麗的鳥類,這兩頭雖然不敢确信它們實是從印度來的,但似乎的确更美麗些,更特别些;它們并不用籠子裝着,隻在腳上各扣着一條絕細的鍍金的短鍊,讓它們并肩枉息在一支式樣很好看的樹枝上。
在這樹枝的兩端,各有一個白玉琢就的小杯裝着,本子裡分裝着清水和食糧,以供它們吃喝。
皇太後一見這件特殊的禮物,心上似乎十二分的高興;伊還嫌看不清楚,又孝李蓮英去接了過來,捧得約莫離開伊兩三尺遠近,伊這才可以細細地端詳了。
其時,我們都不由暗暗在好笑,以為這兩頭鹦鹉隻是一種很平常的鳥類,竟值得太後高擡貴眼,如此鄭重的去賞鑒它們,未免過于重視了!不料二三分鐘之後,它們立刻就顯出了它們的特長來,以緻于使們每個人都大吃一驚。
原是那兩頭中的一頭,突然用用極清脆的間調,高叫道:“老佛爺吉祥如意!” 這一叫,竟把所有的人全颠倒了!尤其是它的咬字正确清脆,聽去真象小孩子的說話一般無二,更教人萬分詫異。
豈知正當群人竊竊私議,驚訝不止的當兒,那另一頭忽又喊道:“老佛爺平安!” 我想袁世凱為着要使這兩頭小鳥喊出這樣清晰的字句來,必然已花了不少的心血,至少限度,必然已教慣養鳥的人,代他花過了不少的心血了!否則就是會叫,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