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回 袁世凱
關燈
小
中
大
列車逐漸南進,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時候,号稱華北第一大商埠的天津,漸漸地可以望見了。
先是隻見一個很模糊的輪廓,後來那幾座比較高大的建築物也見到了,于是車上的人,自太後以下,都知道是天津快要到了!這時候,方才所下的那一陣細雨也已停止了,天空呈着一片可愛的藍色,太陽仿佛一面金鑼似的高挂在空中,射出溫和而美麗的光來,似乎老天也有意要湊太後的趣,知道伊将在天津接受一次盛大的歡迎禮,所以特地把雨止住了,放出明媚的陽光來,以點綴這一次希逢的勝會,使它格外的值得令人紀念。
就象作者自己,對于那時候所經曆的一番情形,差不多可以說至今還是“宛然在目”,随時随地都會回想到它。
天津車站原是一處極熱鬧的地方,雖然其時已宣布了戒嚴,無疑的,已不再有半個閑人在行動了;可是我們的禦用列車,還是不屑輕易駛進那樣混雜喧鬧的尋常地帶中去,于是在距離車站約半公裡左右的所在,便臨時在軌道旁築起了一座月台。
——一座全用水門汀所築就的月台。
在那個時候,中國建築物中很少有利用水門汀的,因此大家都把它看得很貴重。
——因為其他各座月台,都曾給一般平民所踐踏過的,以太後之尊,豈肯履此賤地,那末讓它去罷!這也不行!太後萬一要下車的話,沒有月台,誰肯把腦袋伸過去給伊吹?在這樣情形之下,這座禦用月台便在短短的幾天工夫之内築就了。
它所發生的兩層效用是:(一)和天津車站隔離,(二)使太後的玉趾不緻沾到尋常人所踐踏過的泥土。
不用說,想出這一個計劃來的人,必然是一個很聰明的腳色!讀者諸君,你們試猜,這個聰明的腳色是誰呢?提起這個人的大名,我想不會再有不知道他的人罷?原來此人非别,乃是将在中國曆史上永遠占到很重要的一頁的項城袁世凱先生!其時,他正當着直隸省的總督。
他在太後沒有從北京啟程南下之前,已早就決定了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接駕典禮,和另行建造一座新月台的大計劃了。
這座月台的長度很長,雖不能停靠整列的禦用列車,但也足敷十輛車之用了。
它的上面,搭着一座用蘆席所蓋就的竹篷,篷上滿挂着無數的龍旗,和其他的旗幟,不有五色缤紛的彩條,青翠的松柏,以及各色各樣的宮燈,點綴得着實美麗動人。
地上當然是遍鋪着金子一般的黃沙。
而在中央的一方土地上,另外又鋪着一張杏黃色的毛毯,這就是準備給太後下車後駐足之所。
不過他們雖然是這樣的設計着,但太後到了天津,是否真的願意下車,卻沒有人敢斷定;就象袁世凱這樣權傾中外的大臣,也不敢說“太後非在這裡下車不可”。
月台是新建的,地下有黃沙,頂上有燈彩輝煌的蘆篷,這樣子自然是非常的華貴了!我們老遠就從車窗外探頭出去張望,大家都覺得十二分的悅目,不禁争着要觀看;其時我們的列車卻已漸漸地在準備地停下來了。
其時我們的司機夫正用着全副的精神在從事,因為他已得了慶善的命令,必須要使太後的那輛車恰好靠在月台的中央,那末待太後一下車去,便可踐在那一張杏黃色的毛毯上了。
這一日,天津以及天津附近各處的重要官員,不論文武,全是很早就到這裡來候駕了,每個人都依着自己的品級,盡其所有的用心裝紮起來;因此,待我們到時,他們已列就了很長很長的一行了。
滿眼隻見紅紅綠綠的顔色,耀得人眸子也幾乎睜不開了。
他們一見駕到,就鴉雀無聲地在月台的向外的邊線上端然跪着了。
比這些人跪得前一些,獨自孤零零地俯伏着的,便是袁世凱他自己! 列車很慢很慢的在他們面前滾過,終于是完全停止了。
我往常是極愛瞧熱鬧的,但看了這些泥雕木塑一般的官員,心上便不免有些不自在起來。
尤其是他們各人的神氣,好說是沒有一個不可厭的:頭低過了前胸,眼睛注視着地上,似乎連氣也不敢喘的樣子,教人一見,就不會相信這是一種出乎真誠的行為。
不過他們的服裝總不失為是很美麗的一堆。
其中有大部分人的圍帽上,都裝着孔雀毛所做的翎子;孔雀毛原是很好看的,它的本身就有一種光彩,再加其時的陽光正盛,從蘆篷外面透射過來,照得所有的孔雀毛,齊像變了金葉子一樣,幾乎要使我懷疑:這些人物,也許便是中國古代各種舊小說中,和其他各處張挂着的故事畫上所畫的人物,重複回生過來,特地來向我們的太後殷勤緻敬。
雖然這樣踵事增華的布置,已在太後的面前,很齊整地展露開來了,可是太後的心上是否已經認為滿
先是隻見一個很模糊的輪廓,後來那幾座比較高大的建築物也見到了,于是車上的人,自太後以下,都知道是天津快要到了!這時候,方才所下的那一陣細雨也已停止了,天空呈着一片可愛的藍色,太陽仿佛一面金鑼似的高挂在空中,射出溫和而美麗的光來,似乎老天也有意要湊太後的趣,知道伊将在天津接受一次盛大的歡迎禮,所以特地把雨止住了,放出明媚的陽光來,以點綴這一次希逢的勝會,使它格外的值得令人紀念。
就象作者自己,對于那時候所經曆的一番情形,差不多可以說至今還是“宛然在目”,随時随地都會回想到它。
天津車站原是一處極熱鬧的地方,雖然其時已宣布了戒嚴,無疑的,已不再有半個閑人在行動了;可是我們的禦用列車,還是不屑輕易駛進那樣混雜喧鬧的尋常地帶中去,于是在距離車站約半公裡左右的所在,便臨時在軌道旁築起了一座月台。
——一座全用水門汀所築就的月台。
在那個時候,中國建築物中很少有利用水門汀的,因此大家都把它看得很貴重。
——因為其他各座月台,都曾給一般平民所踐踏過的,以太後之尊,豈肯履此賤地,那末讓它去罷!這也不行!太後萬一要下車的話,沒有月台,誰肯把腦袋伸過去給伊吹?在這樣情形之下,這座禦用月台便在短短的幾天工夫之内築就了。
它所發生的兩層效用是:(一)和天津車站隔離,(二)使太後的玉趾不緻沾到尋常人所踐踏過的泥土。
不用說,想出這一個計劃來的人,必然是一個很聰明的腳色!讀者諸君,你們試猜,這個聰明的腳色是誰呢?提起這個人的大名,我想不會再有不知道他的人罷?原來此人非别,乃是将在中國曆史上永遠占到很重要的一頁的項城袁世凱先生!其時,他正當着直隸省的總督。
他在太後沒有從北京啟程南下之前,已早就決定了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接駕典禮,和另行建造一座新月台的大計劃了。
這座月台的長度很長,雖不能停靠整列的禦用列車,但也足敷十輛車之用了。
它的上面,搭着一座用蘆席所蓋就的竹篷,篷上滿挂着無數的龍旗,和其他的旗幟,不有五色缤紛的彩條,青翠的松柏,以及各色各樣的宮燈,點綴得着實美麗動人。
地上當然是遍鋪着金子一般的黃沙。
而在中央的一方土地上,另外又鋪着一張杏黃色的毛毯,這就是準備給太後下車後駐足之所。
不過他們雖然是這樣的設計着,但太後到了天津,是否真的願意下車,卻沒有人敢斷定;就象袁世凱這樣權傾中外的大臣,也不敢說“太後非在這裡下車不可”。
月台是新建的,地下有黃沙,頂上有燈彩輝煌的蘆篷,這樣子自然是非常的華貴了!我們老遠就從車窗外探頭出去張望,大家都覺得十二分的悅目,不禁争着要觀看;其時我們的列車卻已漸漸地在準備地停下來了。
其時我們的司機夫正用着全副的精神在從事,因為他已得了慶善的命令,必須要使太後的那輛車恰好靠在月台的中央,那末待太後一下車去,便可踐在那一張杏黃色的毛毯上了。
這一日,天津以及天津附近各處的重要官員,不論文武,全是很早就到這裡來候駕了,每個人都依着自己的品級,盡其所有的用心裝紮起來;因此,待我們到時,他們已列就了很長很長的一行了。
滿眼隻見紅紅綠綠的顔色,耀得人眸子也幾乎睜不開了。
他們一見駕到,就鴉雀無聲地在月台的向外的邊線上端然跪着了。
比這些人跪得前一些,獨自孤零零地俯伏着的,便是袁世凱他自己! 列車很慢很慢的在他們面前滾過,終于是完全停止了。
我往常是極愛瞧熱鬧的,但看了這些泥雕木塑一般的官員,心上便不免有些不自在起來。
尤其是他們各人的神氣,好說是沒有一個不可厭的:頭低過了前胸,眼睛注視着地上,似乎連氣也不敢喘的樣子,教人一見,就不會相信這是一種出乎真誠的行為。
不過他們的服裝總不失為是很美麗的一堆。
其中有大部分人的圍帽上,都裝着孔雀毛所做的翎子;孔雀毛原是很好看的,它的本身就有一種光彩,再加其時的陽光正盛,從蘆篷外面透射過來,照得所有的孔雀毛,齊像變了金葉子一樣,幾乎要使我懷疑:這些人物,也許便是中國古代各種舊小說中,和其他各處張挂着的故事畫上所畫的人物,重複回生過來,特地來向我們的太後殷勤緻敬。
雖然這樣踵事增華的布置,已在太後的面前,很齊整地展露開來了,可是太後的心上是否已經認為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