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回 怫意事盡成敵國 奏陳情憐準還鄉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郎才秀美都欣快,倩托良媒無懈。
誰道眼空世界,辭卻人人怪。
禍應急避須無懷,丹陛曆陳年邁。
歸放無官松械,默默芥。
調寄《桃源憶故人》 話說來給事,自從酒席間見了居公子是個粉妝玉琢,又試問些古典,對答詳明,見其才華錦秀,豈有不愛!又聽了這首做父親的入朝詩,遂在他同寅面前無不時常誇說。
又因當日席間曾說結為兒女親家,心中十分拿穩。
又托王謙六在内撮合,料這事決無不成之理。
誰知說來說去,居行簡終是含糊,竟無半句許允之意。
來給事不是作了字來,就是着人來問王謙六。
王謙六又不便裁答,隻得因因循循,似允不允的意思回他。
來給事見不允親事,心中甚是不悅。
因請了王謙六來,發話道:“可笑居年兄老來颠倒,這樣不中擡舉!我一個風憲當權,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與他結親,有什辱沒?有什不願?他卻如此推三阻四,不肯應承。
隻消我尋些事故,提起筆尖,看他這個少卿可做得安穩不安穩!”王謙六聽得甚覺沒趣,不便回言,隻得連連告辭道:“小弟今日回去,若有好音,自當複命。
”别過回到館中,因勸居行簡說道:“老先生既有令郎公子,如此美貌文才,日後自然要擇名嫒賢淑以成佳偶。
小弟聞得來老先生的這位小姐,雖是寵妾所生,也會讀書能文,甚得其父之所鐘愛,不啻明珠。
向來慎于擇婿,留心已久。
今見令郎公子年相若,貌相當,實是一段良姻。
他又苦苦來求,又且托小弟再三懇允,而老先生決不許可。
隻不知老先生有何高見,而不允其請也?”居行簡道:“嫡出庶生何關輕重?大凡男女結親,總同一理,無不慎重再三。
小弟方才與拙荊商量,說弟隻此一子,又且賦性嬌柔。
今若一旦妄許,焉知其女将來果是賢慧?倘或情性乖違,不能定準。
所以古禮女子二十而嫁。
況且小弟近見仕宦之家,往往貴财慕勢,一有男女即想聯姻,及到後來不是富貴浮雲,就是男頑女劣,有乖懿行,甚至夫婦成仇,彼此怨恨父母誤結此婚,往往有之。
今日小兒年才十二,齒發未齊,雖不能遵古禮男子三十而娶,亦必在二十上下之間,使男女成交之時,審其賢良,觀其四德,然後各因其材而使之婚配。
所以古人有相女配夫,無不各得其所。
何必在可待之年,以誤兒女終身?故此妨命。
”王謙六道:“老先生議論,實乃持正。
但小弟想來,婚姻二字實有天意存焉。
有強之不來,拂之不去。
若據小弟看來,這段婚姻大有天意。
既有天意,老先生亦當準今略古。
若隻一味拘循,未免不通于世。
亦且仕途窄狹,時有風波,近聞吳家宰、錢司馬、靳詹事俱托人來求允,老先生一概謝卻。
倘能一一體貼老先生這般主見,自然無言。
設或有人不能相諒,若道老先生不屑與此輩聯婚,恐堕惡道,後悔晚矣!依小弟愚見,莫若允了一家,庶免物議。
乞老先生與老夫人熟商為妙。
”居行簡聽了這番說話,想了一想,複又笑了一笑,尋些别事與王謙六閑談了半晌,遂别了入内,來尋夫人細細說知,道:“他們隻知我戀此烏紗,以為榮貴,殊不知我棄擲有等鴻毛。
我今想來與夫人在京數年,俱在半百之外,家園祖業久已荒蕪。
況且主上雖是聰察,但不理朝政,無奈奸佞滋生,邊庭釁起,流寇縱橫,吾恐将來便有不測之患。
我今何不趁此告老歸家,以樂吾餘年。
亦且使女孩兒别尋佳婿,不知夫人意下如何?”夫人聽了,說道:“識時務者,籲為俊傑。
老爺主見甚是有理。
”居行簡主意已定,遂寫了一道表章,五更入朝陳奏。
本内奏的是: 鴻胪少卿居敬,謹奏陳情,乞骸歸裡,以彰恩恤事:臣聞幼學壯行,佐聖明而贊理,筋衰力憊,乞仁主以休歸。
征于古,驗于今,朝朝不乏;矜于老,恤其衰,代代有人。
是以
誰道眼空世界,辭卻人人怪。
禍應急避須無懷,丹陛曆陳年邁。
歸放無官松械,默默芥。
調寄《桃源憶故人》 話說來給事,自從酒席間見了居公子是個粉妝玉琢,又試問些古典,對答詳明,見其才華錦秀,豈有不愛!又聽了這首做父親的入朝詩,遂在他同寅面前無不時常誇說。
又因當日席間曾說結為兒女親家,心中十分拿穩。
又托王謙六在内撮合,料這事決無不成之理。
誰知說來說去,居行簡終是含糊,竟無半句許允之意。
來給事不是作了字來,就是着人來問王謙六。
王謙六又不便裁答,隻得因因循循,似允不允的意思回他。
來給事見不允親事,心中甚是不悅。
因請了王謙六來,發話道:“可笑居年兄老來颠倒,這樣不中擡舉!我一個風憲當權,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與他結親,有什辱沒?有什不願?他卻如此推三阻四,不肯應承。
隻消我尋些事故,提起筆尖,看他這個少卿可做得安穩不安穩!”王謙六聽得甚覺沒趣,不便回言,隻得連連告辭道:“小弟今日回去,若有好音,自當複命。
”别過回到館中,因勸居行簡說道:“老先生既有令郎公子,如此美貌文才,日後自然要擇名嫒賢淑以成佳偶。
小弟聞得來老先生的這位小姐,雖是寵妾所生,也會讀書能文,甚得其父之所鐘愛,不啻明珠。
向來慎于擇婿,留心已久。
今見令郎公子年相若,貌相當,實是一段良姻。
他又苦苦來求,又且托小弟再三懇允,而老先生決不許可。
隻不知老先生有何高見,而不允其請也?”居行簡道:“嫡出庶生何關輕重?大凡男女結親,總同一理,無不慎重再三。
小弟方才與拙荊商量,說弟隻此一子,又且賦性嬌柔。
今若一旦妄許,焉知其女将來果是賢慧?倘或情性乖違,不能定準。
所以古禮女子二十而嫁。
況且小弟近見仕宦之家,往往貴财慕勢,一有男女即想聯姻,及到後來不是富貴浮雲,就是男頑女劣,有乖懿行,甚至夫婦成仇,彼此怨恨父母誤結此婚,往往有之。
今日小兒年才十二,齒發未齊,雖不能遵古禮男子三十而娶,亦必在二十上下之間,使男女成交之時,審其賢良,觀其四德,然後各因其材而使之婚配。
所以古人有相女配夫,無不各得其所。
何必在可待之年,以誤兒女終身?故此妨命。
”王謙六道:“老先生議論,實乃持正。
但小弟想來,婚姻二字實有天意存焉。
有強之不來,拂之不去。
若據小弟看來,這段婚姻大有天意。
既有天意,老先生亦當準今略古。
若隻一味拘循,未免不通于世。
亦且仕途窄狹,時有風波,近聞吳家宰、錢司馬、靳詹事俱托人來求允,老先生一概謝卻。
倘能一一體貼老先生這般主見,自然無言。
設或有人不能相諒,若道老先生不屑與此輩聯婚,恐堕惡道,後悔晚矣!依小弟愚見,莫若允了一家,庶免物議。
乞老先生與老夫人熟商為妙。
”居行簡聽了這番說話,想了一想,複又笑了一笑,尋些别事與王謙六閑談了半晌,遂别了入内,來尋夫人細細說知,道:“他們隻知我戀此烏紗,以為榮貴,殊不知我棄擲有等鴻毛。
我今想來與夫人在京數年,俱在半百之外,家園祖業久已荒蕪。
況且主上雖是聰察,但不理朝政,無奈奸佞滋生,邊庭釁起,流寇縱橫,吾恐将來便有不測之患。
我今何不趁此告老歸家,以樂吾餘年。
亦且使女孩兒别尋佳婿,不知夫人意下如何?”夫人聽了,說道:“識時務者,籲為俊傑。
老爺主見甚是有理。
”居行簡主意已定,遂寫了一道表章,五更入朝陳奏。
本内奏的是: 鴻胪少卿居敬,謹奏陳情,乞骸歸裡,以彰恩恤事:臣聞幼學壯行,佐聖明而贊理,筋衰力憊,乞仁主以休歸。
征于古,驗于今,朝朝不乏;矜于老,恤其衰,代代有人。
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