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 矮屋搖籃一宵風雪 畫屏禅榻三夢因緣
關燈
小
中
大
造作者,不可同日語。
而亦下走從未遊涉者,此誠勿可思議矣。
”三人稱奇勿置。
楊公略一沉思,即挽丹初重入,指圖中一石,曰:“尚有疑問,願聞明教。
此石皴橫而中空,形類卷軸,君意何似者?”曰:“此卷書石也。
題者形容酷肖。
”楊公詫甚。
丹初複指一跨池長石,狀若橋梁,謂此石亦篆有枕流二字。
楊公不待其辭畢,出謂其子,曰:“奇哉!丹翁所指,即隐秘處,亦曆曆似見。
”複謂丹初曰:“尊圖景物,酷肖吾所購廢園,其名曰可。
而兩石名稱竟合。
然吾懶于修葺,扃閉至今。
即悔公亦未一到,矧丹翁初客是間?此誠奇事,不可不請一遊,不識能屈駕否?”丹初對曰:“既荷寵招,敢不如命。
今日晚矣,明日敬當奉谒耳。
”楊公邀緻殷拳,以九時奉候為言。
因見斜日将沉,遂與辭。
二人恭送之。
及去,悔餘歎曰:“奇哉此夢。
殆我佛所謂造因,緣即在其中欤。
”是夜蒲台佛火之間,悔餘與丹初共話,始知楊公皖人,以京朝官告歸。
愛金陵水山之勝,蔔宅南門,距庵僅裡許耳。
翌日丹初晨起,盥洗已,楊仆已持片催請。
丹初遂與同行。
比至,楊公延接于廳事,備茗點款之。
遂命仆人取鑰,由東花廳後院而出,則園門在望,僅隔一巷于中間,于是探鑰啟扉,三人同入。
但見草長林荒,亭台之丹垩剝落。
楊公喟然歎曰:“一園風月,都付與嬌鳥亂蟲,為之主者,能無負之。
”繼見假山障路,自南至北綿互約數十步,嵌空玲珑,古藤似網似絡,盤繞于上。
楊公謂丹初曰:“此山之未頹,藤與有力,于以見弱亦可以扶強。
”丹初謹對曰:“此言深察物情,知公之悟道深矣。
”言次穿洞而出,隻見池水斜橫似帶,石岸有傾圯者,沿堤垂柳陰中,露朱欄闆橋,橋垂圯矣。
乃迤南入春星草堂,堂之西,鴛鴦為廳,楠木所建,雕刻工細,南近聚奎樓。
主賓相與登樓,止于涵秋水榭,以此間榻椅俱備,似經灑掃者,遂少憩焉。
丹初憑窗閑眺,于窗隙中,得一紙團,展視之,有斷句雲:“欄幹傾圯無人倚,幾朵野荷花自開。
”不覺曼聲長吟,進于楊公。
楊公颔首曰:“詩雖稚氣,頗得天籁。
”問仆何人至此。
曰:“前日少爺等小飲于是,餘無他人。
”楊公自語曰:“撷珊安知詩,敏甫亦然,作者誰欤?”時則小僮進茗,既退,複探首内窺,目丹初微笑。
楊公倚榻合目,銜煙勿吸。
丹初覺其倦,請獨往一覽全園風景。
及出,小僮迎問曰:“主人不與先生同遊耶?”曰:“然。
”曰:“則吾當報之。
”言已遂行。
丹初乃越枕流東渡,折而北,負手行吟,四顧雲樹,聞隔岸呼陸姆,應者聲出一靠水之亭,額題澄漪二字。
紅窗忽啟,一中年婦問小僮何事。
僮即頃間送茗者,遙立不前,謂婦曰:“主人不來矣。
請小姐恣遊毋恐。
”曰:“阿壽,汝言确耶?”曰:“此穎少爺傳語,勿信可問之。
”時則有兩女郎,聞聲而出。
丹初知為楊氏宅眷,适近處有假山,突出水面,高五尺許,足以隐身。
聞一女子聲,曰:“然則吾侪且少留,往視野荷花開未,以質穎哥之言信否。
”答者曰:“彼豈妄言哉?”丹初于洞隙中窺之,見一女年約十四五,一則較稚,方仰首與陸媽言。
陸乃複呼阿壽,而壽已行,聞聲複返,曰:“吾将取茗,奚暇留此。
”曰:“主人不來,尚有他客至此否?”壽乃伸手臂,高出其頂者及尺,既又搖擺行數步,以示陸媽,謂來亦奚礙,言已大笑,跳躍而去,意蓋指來客滋矮,見亦無妨。
丹初不禁自笑,知陸媽等未喻也。
然僮實未歸,攀登一桃樹之上。
摘果實啖之,啖已,乃下,行歌而去。
但聞歌詞斷續,似有:“桃花紅,李花白,花異色,枝相接,誰知連枝花,不結合歡實”之句。
丹初縱目視之,則樹之半,累累青李,蓋桃李相接者也。
而亦下走從未遊涉者,此誠勿可思議矣。
”三人稱奇勿置。
楊公略一沉思,即挽丹初重入,指圖中一石,曰:“尚有疑問,願聞明教。
此石皴橫而中空,形類卷軸,君意何似者?”曰:“此卷書石也。
題者形容酷肖。
”楊公詫甚。
丹初複指一跨池長石,狀若橋梁,謂此石亦篆有枕流二字。
楊公不待其辭畢,出謂其子,曰:“奇哉!丹翁所指,即隐秘處,亦曆曆似見。
”複謂丹初曰:“尊圖景物,酷肖吾所購廢園,其名曰可。
而兩石名稱竟合。
然吾懶于修葺,扃閉至今。
即悔公亦未一到,矧丹翁初客是間?此誠奇事,不可不請一遊,不識能屈駕否?”丹初對曰:“既荷寵招,敢不如命。
今日晚矣,明日敬當奉谒耳。
”楊公邀緻殷拳,以九時奉候為言。
因見斜日将沉,遂與辭。
二人恭送之。
及去,悔餘歎曰:“奇哉此夢。
殆我佛所謂造因,緣即在其中欤。
”是夜蒲台佛火之間,悔餘與丹初共話,始知楊公皖人,以京朝官告歸。
愛金陵水山之勝,蔔宅南門,距庵僅裡許耳。
翌日丹初晨起,盥洗已,楊仆已持片催請。
丹初遂與同行。
比至,楊公延接于廳事,備茗點款之。
遂命仆人取鑰,由東花廳後院而出,則園門在望,僅隔一巷于中間,于是探鑰啟扉,三人同入。
但見草長林荒,亭台之丹垩剝落。
楊公喟然歎曰:“一園風月,都付與嬌鳥亂蟲,為之主者,能無負之。
”繼見假山障路,自南至北綿互約數十步,嵌空玲珑,古藤似網似絡,盤繞于上。
楊公謂丹初曰:“此山之未頹,藤與有力,于以見弱亦可以扶強。
”丹初謹對曰:“此言深察物情,知公之悟道深矣。
”言次穿洞而出,隻見池水斜橫似帶,石岸有傾圯者,沿堤垂柳陰中,露朱欄闆橋,橋垂圯矣。
乃迤南入春星草堂,堂之西,鴛鴦為廳,楠木所建,雕刻工細,南近聚奎樓。
主賓相與登樓,止于涵秋水榭,以此間榻椅俱備,似經灑掃者,遂少憩焉。
丹初憑窗閑眺,于窗隙中,得一紙團,展視之,有斷句雲:“欄幹傾圯無人倚,幾朵野荷花自開。
”不覺曼聲長吟,進于楊公。
楊公颔首曰:“詩雖稚氣,頗得天籁。
”問仆何人至此。
曰:“前日少爺等小飲于是,餘無他人。
”楊公自語曰:“撷珊安知詩,敏甫亦然,作者誰欤?”時則小僮進茗,既退,複探首内窺,目丹初微笑。
楊公倚榻合目,銜煙勿吸。
丹初覺其倦,請獨往一覽全園風景。
及出,小僮迎問曰:“主人不與先生同遊耶?”曰:“然。
”曰:“則吾當報之。
”言已遂行。
丹初乃越枕流東渡,折而北,負手行吟,四顧雲樹,聞隔岸呼陸姆,應者聲出一靠水之亭,額題澄漪二字。
紅窗忽啟,一中年婦問小僮何事。
僮即頃間送茗者,遙立不前,謂婦曰:“主人不來矣。
請小姐恣遊毋恐。
”曰:“阿壽,汝言确耶?”曰:“此穎少爺傳語,勿信可問之。
”時則有兩女郎,聞聲而出。
丹初知為楊氏宅眷,适近處有假山,突出水面,高五尺許,足以隐身。
聞一女子聲,曰:“然則吾侪且少留,往視野荷花開未,以質穎哥之言信否。
”答者曰:“彼豈妄言哉?”丹初于洞隙中窺之,見一女年約十四五,一則較稚,方仰首與陸媽言。
陸乃複呼阿壽,而壽已行,聞聲複返,曰:“吾将取茗,奚暇留此。
”曰:“主人不來,尚有他客至此否?”壽乃伸手臂,高出其頂者及尺,既又搖擺行數步,以示陸媽,謂來亦奚礙,言已大笑,跳躍而去,意蓋指來客滋矮,見亦無妨。
丹初不禁自笑,知陸媽等未喻也。
然僮實未歸,攀登一桃樹之上。
摘果實啖之,啖已,乃下,行歌而去。
但聞歌詞斷續,似有:“桃花紅,李花白,花異色,枝相接,誰知連枝花,不結合歡實”之句。
丹初縱目視之,則樹之半,累累青李,蓋桃李相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