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 矮屋搖籃一宵風雪 畫屏禅榻三夢因緣
關燈
小
中
大
吾曩見矮人于丹初者,長不滿五足,而身通百藝,既精繪事,複擅楸枰,于金石骨董之真赝,亦複一覽了然。
至于管弦詞曲之能,戲劇排場之妙,偶一登場串演,老伶工嘗自愧勿如。
而尤工于笛,每當良宵風月,一曲橫吹以娛其母。
聞者辄曰:“此于矮子笛聲也。
”或謂于丹初囟門隆起,若覆盂然,宜其智慧過人,若易于為智,則于其名始稱,故裡人成以矮智呼之。
然丹初固讀書能文,不樂應試,遂集資,設裝裱肆于城南老屋。
屋凡兩進,其前開軒面圃,地頗空闊,設為他人居者,徒供畜雞曬衣而已。
而一經丹初經營,則花木泉石,無不位置得宜。
屋後臨河,即古香齋裱畫肆是已。
特其逸事,頗有供人笑柄者。
一日為臘月之初,有以牡丹立軸托丹初代售者,展之則為瓯香館真迹。
丹初愛不忍釋,而索價十四金。
籌之,僅得過半,急切無從措置。
不得已,質其綿被,如數購之。
孰知天時驟變,霎時之間,西風刮地,大雪紛飛,入夜愈寒,更無卧具。
又勿忍使母知,乃覓幼時所卧搖籃,實以敗絮,裹氈而卧焉。
事後有嘲之者,謂其蜷睡搖籃,首足不露于外,此不無過甚之辭。
然丹初之清貧雅尚,于是可見矣。
故年逾而立,依然孑身。
有勸之授室者,丹初歎曰:“吾體矮而心高,非德容兼備,與吾同嗜好者,勿娶。
特如此人才,豈屑下顧窭人。
矧吾一歲,半涉江湖,脫不幸娶一悍婦,徒苦吾慈母。
為我終身之慮,欲求如今日承歡之樂,其可得乎?”蓋丹初薄田,不足資半歲糧,肆中獲利綦微。
每歲必遊藝江湖,以補不足。
其時外侮雖迫,而海内晏安,人民尚有蓋藏。
舶來品之進口者,未如今日之盛,畫師所獲尚豐。
時丹初慷慨熱腸,急人之急,雖窮餓勿悔。
然由是聲譽日廣,漸入佳境矣。
某年夏,炎暑初消,丹初以老母安健,尚可遠遊,庶所獲較豐于内地,乃迎其孀妹侍母。
迳赴秣陵,跋陟舟車,止于江甯僧舍所謂報恩寺者,而下榻焉。
雖此邦初莅,交好寥寥,幸主僧悔馀,工書善談,雅重士流,主客頗相投洽。
一日下午,悔馀方摘花供佛,忽報客至,則檀越楊公德芳與公子撷珊也。
悔餘因丈室客堂,适事修葺,塵灰障天,不足辱楊公之駕,遂延於别室曰爽翠軒者,而奉茗焉。
軒在佛殿之東,沿廊辟門而入,凡五楹,中為客座。
庭中松竹蕭疏,餘悉黃楊虎刺之類,無一雜花,殊足爽人心目。
茗談之次,楊公見西室門簾未下,篆煙随風而飏,偶起觇之,酌無一人。
惟臨窗案上,古鼎餘香,銅瓶中插晚香玉一束,餘則惟畫具,大小筆縱橫于架,而潔無纖塵。
顧謂僧曰:“此中何人所寓,雅潔乃爾!”曰:“畫師于丹初也。
此君于山水、人物、花鳥,莫不兼擅其長,求者頗衆。
繪成之件猶在,不妨入室一觀。
”楊公颔之,遂從僧人,見壁間有巨幅,未加題款,筆法文待诏,蓋園景也。
圖中曲池水榭、山亭佳石等處,楊公似曾遊涉,遂謂悔餘曰:“斯人安在?吾欲見之。
”悔餘以既得楊公賞鑒,己之榆揚不謬,喜而對曰:“彼此時或在寺後散步。
請少待,吾往迹之。
”未幾,聞履聲橐橐,撷珊方踱于廊,趨謂乃父曰:“一侏儒耳,阿父見之何為?”楊公目止之,而丹初已随僧入。
布衣整潔,揖讓中禮,已覺其人不俗。
坐既定,楊公略展邦族,即曰:“适闖薛齋,得觀丹翁壁上大作,可謂摹古入神,不勝欽佩。
此圖為他人點景也,抑出自胸中邱壑耶?”丹初謙讓不遑,便曰:“言之滋奇。
此蓋十年來,三次夢遊之所,繪之,志夢中鴻雪耳。
”楊公掀髯曰:“然耶。
吾意丹翁,遊蹤必廣,足迹所至,或有如此園亭,識之于心,所謂結想為夢是也。
”丹初微笑曰:“此園山水天然,較諸時下之園林别墅,五步一亭,十步一閣,勉強
至于管弦詞曲之能,戲劇排場之妙,偶一登場串演,老伶工嘗自愧勿如。
而尤工于笛,每當良宵風月,一曲橫吹以娛其母。
聞者辄曰:“此于矮子笛聲也。
”或謂于丹初囟門隆起,若覆盂然,宜其智慧過人,若易于為智,則于其名始稱,故裡人成以矮智呼之。
然丹初固讀書能文,不樂應試,遂集資,設裝裱肆于城南老屋。
屋凡兩進,其前開軒面圃,地頗空闊,設為他人居者,徒供畜雞曬衣而已。
而一經丹初經營,則花木泉石,無不位置得宜。
屋後臨河,即古香齋裱畫肆是已。
特其逸事,頗有供人笑柄者。
一日為臘月之初,有以牡丹立軸托丹初代售者,展之則為瓯香館真迹。
丹初愛不忍釋,而索價十四金。
籌之,僅得過半,急切無從措置。
不得已,質其綿被,如數購之。
孰知天時驟變,霎時之間,西風刮地,大雪紛飛,入夜愈寒,更無卧具。
又勿忍使母知,乃覓幼時所卧搖籃,實以敗絮,裹氈而卧焉。
事後有嘲之者,謂其蜷睡搖籃,首足不露于外,此不無過甚之辭。
然丹初之清貧雅尚,于是可見矣。
故年逾而立,依然孑身。
有勸之授室者,丹初歎曰:“吾體矮而心高,非德容兼備,與吾同嗜好者,勿娶。
特如此人才,豈屑下顧窭人。
矧吾一歲,半涉江湖,脫不幸娶一悍婦,徒苦吾慈母。
為我終身之慮,欲求如今日承歡之樂,其可得乎?”蓋丹初薄田,不足資半歲糧,肆中獲利綦微。
每歲必遊藝江湖,以補不足。
其時外侮雖迫,而海内晏安,人民尚有蓋藏。
舶來品之進口者,未如今日之盛,畫師所獲尚豐。
時丹初慷慨熱腸,急人之急,雖窮餓勿悔。
然由是聲譽日廣,漸入佳境矣。
某年夏,炎暑初消,丹初以老母安健,尚可遠遊,庶所獲較豐于内地,乃迎其孀妹侍母。
迳赴秣陵,跋陟舟車,止于江甯僧舍所謂報恩寺者,而下榻焉。
雖此邦初莅,交好寥寥,幸主僧悔馀,工書善談,雅重士流,主客頗相投洽。
一日下午,悔馀方摘花供佛,忽報客至,則檀越楊公德芳與公子撷珊也。
悔餘因丈室客堂,适事修葺,塵灰障天,不足辱楊公之駕,遂延於别室曰爽翠軒者,而奉茗焉。
軒在佛殿之東,沿廊辟門而入,凡五楹,中為客座。
庭中松竹蕭疏,餘悉黃楊虎刺之類,無一雜花,殊足爽人心目。
茗談之次,楊公見西室門簾未下,篆煙随風而飏,偶起觇之,酌無一人。
惟臨窗案上,古鼎餘香,銅瓶中插晚香玉一束,餘則惟畫具,大小筆縱橫于架,而潔無纖塵。
顧謂僧曰:“此中何人所寓,雅潔乃爾!”曰:“畫師于丹初也。
此君于山水、人物、花鳥,莫不兼擅其長,求者頗衆。
繪成之件猶在,不妨入室一觀。
”楊公颔之,遂從僧人,見壁間有巨幅,未加題款,筆法文待诏,蓋園景也。
圖中曲池水榭、山亭佳石等處,楊公似曾遊涉,遂謂悔餘曰:“斯人安在?吾欲見之。
”悔餘以既得楊公賞鑒,己之榆揚不謬,喜而對曰:“彼此時或在寺後散步。
請少待,吾往迹之。
”未幾,聞履聲橐橐,撷珊方踱于廊,趨謂乃父曰:“一侏儒耳,阿父見之何為?”楊公目止之,而丹初已随僧入。
布衣整潔,揖讓中禮,已覺其人不俗。
坐既定,楊公略展邦族,即曰:“适闖薛齋,得觀丹翁壁上大作,可謂摹古入神,不勝欽佩。
此圖為他人點景也,抑出自胸中邱壑耶?”丹初謙讓不遑,便曰:“言之滋奇。
此蓋十年來,三次夢遊之所,繪之,志夢中鴻雪耳。
”楊公掀髯曰:“然耶。
吾意丹翁,遊蹤必廣,足迹所至,或有如此園亭,識之于心,所謂結想為夢是也。
”丹初微笑曰:“此園山水天然,較諸時下之園林别墅,五步一亭,十步一閣,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