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回 六歲兒嘻戲動春卿 八座官絲蘿攀野老

關燈
将小姐與他為妻之事細細告知媽媽。

    媽媽聽了,直喜得心花都開,滿臉是笑。

    因說道:“我清兒怎有這等非凡的造化,有了這個丈人,則将來富貴不淺。

    我如今細細想來,自從當年那人指點你安葬婆婆之後,凡事件件稱心。

    不期這樣年紀,忽又生了清兒。

    今又遇此貴人扶持,許下一個千金小姐為媳婦。

    若不是墳上風水有靈,你我一個貧賤之家,哪裡有許多興頭之事。

    當年那人定是不凡,不是菩薩顯應,就是神仙救度。

    你今不可忘本,須朝夕供養頂禮他方好。

    ”廉小村聽了點頭道:“妳這話句句有理。

    我也一向疑他不是凡人,方使我事事相合。

    我如今要供養他,卻不知他是誰。

    當初他雖寫下了姓名家鄉,我一時詳解不出。

    這且擱起,隻是他說兒子做官,又說我做封君,我一向也不深信。

    但今日清兒忽做了幸尚書的女婿,日後與官宦相交,雖不做官也是做官了。

    妳我有了這尚書的小姐做媳婦,就不是封君,卻也與封君差不多了。

    我如今隻得立那人一個牌位,朝夕頂禮焚香,便不寫姓名也罷。

    妳道可好嗎?”潘氏道:“如此甚妙。

    ” 自此之後,幸尚書不時着人來周濟他夫婦,故此廉小村與潘氏、潔兒在家安安閑閑過活不題,正是: 雪中雖念冷呵呵,一飯焉能值幾何? 獨有仁心難補報,如斯安享不為過。

     卻說幸尚書,得了廉清,甚是歡喜。

    到了次日,便領他到書房中來拜見先生。

    因說道:“此子乃我新婿,雖未經雕琢,卻資性聰明。

    乞先生用意教誨。

    盛德不淺。

    ”文先生滿口應承。

    自此廉清就朝夕在學中,同着公子并小姐一齊讀書。

    這文先生因幸尚書囑咐了,便盡心教授。

    卻喜廉清果然資性敏捷,不費先生之力,讀書隻消一遍,便能背誦,先生甚是歡喜。

     不上二年,廉清四書、五經早已背熟。

    先生見他如此,便不甚拘束,廉清甚是快活。

    遂瞞着先生,朝夕同公子、小姐玩在一塊。

    玩熟了,便時常同小姐同行攜手,嬉笑并肩,稱說夫妻,也不避忌先生。

    先生就是看見,卻因二人幼小,俱各聰明,竟不加呵責。

    轉以為幸尚書有眼力,果是一對好夫妻。

    自此二人在學中習以為常。

    不知不覺已是五年,廉清已是十一歲了。

    讀得滿腹珠玑,隻覺無書可讀。

    曉得幸尚書“研書樓”上古書最多,因叫人開了門,走将入去,細細翻閱,真是觸目珠琅,皆外人所未有。

    因滿心歡喜,遂極力鑽研,盡心浏覽,早已胸藏千古,學富五車。

    遂時常将古書中未明之事盤問先生,往往将先生盤倒。

    幸喜這文先生是個仁厚虛心之人,見廉清往往議論特出,自愧不能為他之師。

    一日因請了幸尚書來說道:“晚生蒙委,幸叨西席,無不竭力殚心。

    今幸令郎、令婿已成駿足之才,令嫒小姐亦堪詠絮,似可謝無愧矣。

    但思二子前程甚遠,今又正當筆試之時,晚生自愧才疏,倘無所益,豈不誤人。

    隻得告明,乞老先生另擇明師為妙。

    ”幸尚書道:“老師怎如此說。

    先生三冬飽學。

    犬子、愚婿學業終有可觀,亦賴指點。

    如何慮及相誤。

    這還是先生不屑教誨了。

    ”文先生道:“非也。

    為人師範,雖貴知人,亦貴乎自知。

    譬如令郎,資質如金如玉,雖繼箕裘而有餘,然循循規矩之中,尚可加工砥砺。

    至于令婿,奔馳似駿,變動猶龍,每發高論雄辯,令人莫對。

    況文章一道,所重在時。

    晚生非不知文,但自愧有年,隻覺與時相左。

    若再因循,是誤二子矣。

    故晚生直陳以免素餐之诮。

    ”幸尚書聽了,不勝起敬道:“先生愛我與二子,可謂至矣。

    ”知不可留,隻得應允。

    到了冬底,厚饋而去。

    正是: 天生美玉自無暇,駿足何勞鞭策加。

     得到風雲千裡去,始知明眼不曾差。

     到了次年,幸尚書撇不過薦書情面,隻得請了一個炫名博學秀才,姓逄名寅,教訓子婿。

    此時昭華小姐長成,不便讀書,已歸繡閣,習學女工。

    學中隻他郎舅二人。

    誰知這逄寅雖負聲名,卻無實學,專靠結貴介、趨承勢利,謀了這館。

    他到館之後,訪知廉清出身寒賤,便有彼此之分,就不十分将他看重,遂将他二人分了兩處,隻盡心去教幸公子。

     廉清心下明白,隻是暗笑。

    一日見逄寅獨坐看書,廉清将幾件古人疑難未定之事來問于他。

    逄寅聽了,胸内茫然。

    呆了半晌,隻得強說道:“功名自有快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