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回 考江甯王彥奇雙士 拜張村庭瑞薦兩賢

關燈
無知識。

    今蒙大人謬舉,誠恐有負所薦矣。

    ”王彥曰:“公子毋自謙,本院豈不知人。

    ”菊英曰:“既蒙垂愛,敢不應命。

    ”王彥大喜,留二子館于後衙内。

     菊英私謂秀英曰:“我等皆是女流,今薦入京師,恐終久不雅。

    ”秀英曰:“得此機會,正好展胸中之學,以登青雲之上,何多慮也。

    ” 次日,學台修了表章,仰着江甯府學,送二子進京。

    不題。

     卻說楊巡撫在衙内悶坐。

    忽有京報至,報說新狀元張庭瑞點了湖南學院,不日将到任。

    巡撫聞知,轉加煩惱。

     不數日,庭瑞果然到任。

    巡撫乃率滿城官員,至河下迎接學院。

    祇見庭瑞舡上出來,青年俊秀,貌過子都,飄然有喜色。

    見了巡撫,便深深一揖。

    巡撫回禮,庭瑞将欲跪下,巡撫慌忙扯住,曰:“先生遠來,乃天子命臣,毋自卑也。

    ”庭瑞曰:“晚生一介書生,久慕老大人盛德。

    今得拜台下,實三生有幸。

    ”二人謙遜之至。

    當日吉辰,上了任。

     次日,即往各衙門拜客。

    及至巡撫衙内,巡撫設酒相待。

    第三日,使人到巡撫衙内求婚。

    巡撫乃将女兒自吳江以來之事,細告使者。

    使者乃将此言回複庭瑞,庭瑞傷感不已。

     明日往拜叔父昆山。

    遂小衣小帽,帶一仆相随,望張村而來。

    于路自思:“小姐從前既避難于張村。

    今之蹤迹,叔父必知,到彼自有消息。

    ”正想間,已到張村,令仆送上名帖。

    昆山看了,知是侄兒到來,遂命請進。

     庭瑞入内,請出嬸娘,一同問慰畢。

    一堂歡坐,細論兩家之事。

    說到菊英身上,竟全然不知去向,叔嬸十分歎息。

    須臾,請入後堂飲酒。

    飲畢,天已将暮。

    庭瑞欲起身,昆山止之曰:“天色已晚,在此歇息。

    ”庭瑞步已倦,遂從之。

    昆山乃命人送入書房安寝。

     是夜,庭瑞卧于床上,左思右想。

    不得菊英消息,十分凄慘,乃起挑燈獨坐。

    因見案上有書數卷,開而讀之,亦不耐煩。

    忽翻出箧中新詩數本,俱是抄寫的,乃頁開觀看。

    纔讀一首,見其文辭清新,所作不凡,自覺精神暢快。

    連看幾首,愈見敏捷,乃歎曰:“此詩真天才也。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忠信其在此乎。

    ”又看了數首,曰:“此人之才,勝我十倍矣。

    ”遂将此詩赆看,不覺天明。

     忽昆山進來,見庭瑞在燈下看書,乃問曰:“賢侄因甚這早?”庭瑞對曰:“适間纔起。

    ”乃廢詩與昆山坐談。

     須臾,仆獻茶來。

    茶罷,忽二少年入拜于昆山之前。

    昆山謂少年曰:“客乃爾伯兄也。

    ”二少年聞言,忙下拜。

    庭瑞慌忙回禮,遂轉入房中去了。

    庭問昆曰:“二弟何來?”昆山曰:“近因先生喪,适從吊禮回。

    ”庭又問曰:“多少年紀?”昆曰:“十五歲了,爾嬸娘雙生子也。

    一名登,字敬威;一名華,字顯威。

    ”庭瑞曰:“侄所觀之詩,莫非二弟所作乎?”昆曰:“然。

    但俗鄙之句,爾暇間可為改正。

    ”庭瑞曰:“叔父有此麟兒,真可羨也。

    侄觀此詩,作用奇絕,乃當世之英才。

    侄奉天子命,遇賢才當薦入朝庭。

    今二弟年少學博,豈可懷其寶而迷其邦。

    侄當力薦于天子之前,以為國寶。

    ”昆曰:“賢侄為提舉,但恐辱子才不稱薦耳。

    ”庭曰:“叔父不必過慮,侄來日當命府學送二弟進京。

    可先使二弟即收拾行裝。

    ”昆山應諾。

    于是同入客堂。

     早膳畢,庭乃辭過叔嬸,起身回衙。

    昆山已令人整備車駕俟候。

    庭瑞登車而返,其仆乘馬相随。

    行至前陽山,祇見旗傘轎馬伏于道傍,齊聲曰:“書辦等在此迎接大人。

    ”庭瑞見了自己衙役,遂令張村車馬回家,乃乘轎進城。

     回到衙中,修了薦賢表章。

    即傳長沙府學至,吩咐曰:“今張村有二才子,命爾送入京師。

    有表文一紙,到京時可向禮部投下。

    ”府學領命。

    至次日攜了表文,遂往張村,約會登、華兄弟進京。

    正是: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未知此去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秀英到湖南,是出乎意外。

    今到江甯,又是出乎意外。

    及其考試,亦皆出乎意外。

    秀英之事,不徒他人難料,即自己喬無定準。

    若菊英之志,惟存一庭瑞耳。

    庭瑞聯捷,巡撫喜、夫人喜。

    眼見庭、菊婚姻即成,忽又不見女兒,此際不徒巡撫惱怒,即讀者亦将歎氣。

    王彥奇二才,庭瑞亦奇二才。

    王彥薦兩賢,庭瑞亦薦兩賢,二處遙适相對,照應成趣。

    庭瑞所薦是真才子,王彥所薦是假書生。

    非為菊英,則張村二子無以薦。

    非因秀英,則江甯二子無所出。

    此一部書,全賴秀、菊成章。

     劉元輝不見女兒,楊巡撫又不見女兒。

    其實皆秀英一人,做出幾多事故,令作者重費幾多工夫。

     仲弓問政,孔子曰:“舍小過,舉賢才。

    ”三代以來,莫不藉此而為政矣。

    今庭、彥能遵此法,不愧聖門之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