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回 張狀元衣錦還鄉 武探花居喪守服
關燈
小
中
大
迷蒼天。
”知府勸曰:“父母之喪,誰能免乎?探花不可過傷,切宜自珍。
”衆官亦相勸。
建章祇得點頭。
各宮辭出,建章掩面哭送。
各官既去,建章又伏于柩上痛哭。
親友苦勸,始略進飲食。
于是将擇日治喪。
忽又有二少年素服而來,後有随人手捧祭儀。
建章在孝帳内觑見二人,乃庭瑞兄弟也,因居喪不便出迎。
庭瑞令擺開祭儀,遂與蘭英在靈前禮拜。
庭瑞自讀祭文曰:維年月日,張庭瑞暨弟蘭謹具牲儀,緻祭于方翁老大人之靈前。
曰:嗚呼,方翁不幸數終。
浮生若夢,渺渺一空。
人豈不傷,我心實痛。
翁如有靈,享我一樽。
吊翁盛德,遠布福澤。
君為嗟慘,民為斷腸。
吊翁治家,教子有方。
名傳天下,才勝群英。
想翁當年,凡謀有節。
哭翁辭世,伏地流血。
報國以忠,治民以德。
幽為鬼神,正氣永赫。
嗚呼痛哉,伏為尚飨。
讀畢乃起,建章叩頭謝賓。
庭瑞扶起,共入孝帳内。
談及數語,内堂席已安排。
遂請庭與蘭飲酒,建章相陪,各言别後之情。
酒過數巡,庭瑞起身曰:“弟在九江雇船到此,今船灣在朱子壋内等候。
當此順風,不能久留,就此告辭,數月後進京再來造府。
”建章留之不住,祇得送到門首,乃曰:“弟制服在身,不敢遠送,望勿見罪。
”庭曰:“是何言也,孰不知禮。
”言訖,一揖而出。
來到船上即刻開船。
順風而上,往吉安而來。
自是建章在家擇日治喪,自此謹守制服。
再說何大姑在家。
自從打發庭瑞、蘭英進京去後,家中雖然富厚,亦覺冷落,乃往妹家居住。
妹夫夏松甚是敬禮,其妹終日相與談笑。
妹因無子亦常有懮思,屢勸其夫娶妾,夏松祇不從。
大姑亦每用好言勸解。
一日,張家仆來禀大姑曰:“家中報子到了,報姑娘中了會元,大相公中了第三名。
”大姑大喜,乃作書令執事之仆打發報子去訖。
過半月,又有仆來雲:“家中又有報子到,報大相公中了狀元,姑娘中了榜眼。
”大姑聞言喜報,乃辭過妹夫,即起身回家。
其妹亦同來賀喜,姊妹同駕一車,仆從随後。
比及到家,多以金銀打發報子去了。
又過一月,忽報狀元回府。
時大姑正與妹在房中閑坐,聞得此報,即與妹同出中堂。
但見滿堂旗幟,庭瑞、蘭英立于堂上,見了母親,遂跪拜于地下。
大姑扶起,命拜二姑。
二姑忙欲答禮,被大姑捉住,受了四拜。
庭、蘭拜畢,大姑命坐于側,細問京都之事。
庭瑞乃将福建巡撫上表,父親含冤之故與母言。
大姑聞言,不勝忿恨,曰:“我在夢中十餘年矣。
近在爾姨娘家回來,始知宏賊那厮,家産盡絕。
原來如此,恨未生食其肉矣。
今蒙福建巡撫與爾父報仇,此等大德,即當往謝之,且得祭爾父之靈。
”庭瑞點頭應諾。
蘭英又曰:“今父親蒙皇上救敕封為天下都城隍,各省有詞诏頒行。
”大姑曰:“以爾父之德,為城隍于職無愧。
然聖上之恩,難以報效耳。
” 庭瑞又将建章得中探花,及其父母雙亡,一一說了。
大始曰:“彼既無父母,須要他到此招親。
”二姑曰:“此言是也。
祇是他現在居喪,且待他滿了孝服,作書請他便了。
”大姑點頭應諾。
當下便擇祭擇祖,房族人等為之豎旗挂匾,忙了半月。
于是,庭瑞遂與蘭英同往福建。
不一日到了省城,令仆具帖入巡撫衙内。
劉忠在内衙見了狀元、榜眼名帖,随步出頭門迎接。
與庭、蘭揖讓不過,挽手同進暖閣。
到了後堂,庭與蘭便納頭下拜。
正是: 兄妹同謝德,父子共沾恩。
未知劉忠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張博之冤,初無入知,今則天下皆知。
既受上帝之敕,又得人王之封。
讀是編者,何其快于心欤。
蘭英招驸馬,是一段難文;建章薦蘭英,又是一段美意。
讀者正不知其何以着落,卻從卦命之中輕輕按下。
建章歸家,兩個知已餞行。
庭蘭歸家,三百同年餞行。
庭蘭何其榮,建章何其慘,然以千萬人虛附之知,誠不若一二人中心之知矣。
建章既奔父喪,又見母喪。
庭瑞既得身榮,又得父顯。
本是同心之士,變出兩樣禍福。
方山本無子,卻又有子。
今既有子,亦同無子。
其夫妻相繼而亡,有子不在身前,拾養之勞又安在哉。
總之,君子安靜以自養,無住而不自得矣。
何大姑冷落,霎時便有幾多熱鬧。
何二姑冷落,到底還是一邊凄涼。
吾既為大姑喜,又為二姑懮。
”知府勸曰:“父母之喪,誰能免乎?探花不可過傷,切宜自珍。
”衆官亦相勸。
建章祇得點頭。
各宮辭出,建章掩面哭送。
各官既去,建章又伏于柩上痛哭。
親友苦勸,始略進飲食。
于是将擇日治喪。
忽又有二少年素服而來,後有随人手捧祭儀。
建章在孝帳内觑見二人,乃庭瑞兄弟也,因居喪不便出迎。
庭瑞令擺開祭儀,遂與蘭英在靈前禮拜。
庭瑞自讀祭文曰:維年月日,張庭瑞暨弟蘭謹具牲儀,緻祭于方翁老大人之靈前。
曰:嗚呼,方翁不幸數終。
浮生若夢,渺渺一空。
人豈不傷,我心實痛。
翁如有靈,享我一樽。
吊翁盛德,遠布福澤。
君為嗟慘,民為斷腸。
吊翁治家,教子有方。
名傳天下,才勝群英。
想翁當年,凡謀有節。
哭翁辭世,伏地流血。
報國以忠,治民以德。
幽為鬼神,正氣永赫。
嗚呼痛哉,伏為尚飨。
讀畢乃起,建章叩頭謝賓。
庭瑞扶起,共入孝帳内。
談及數語,内堂席已安排。
遂請庭與蘭飲酒,建章相陪,各言别後之情。
酒過數巡,庭瑞起身曰:“弟在九江雇船到此,今船灣在朱子壋内等候。
當此順風,不能久留,就此告辭,數月後進京再來造府。
”建章留之不住,祇得送到門首,乃曰:“弟制服在身,不敢遠送,望勿見罪。
”庭曰:“是何言也,孰不知禮。
”言訖,一揖而出。
來到船上即刻開船。
順風而上,往吉安而來。
自是建章在家擇日治喪,自此謹守制服。
再說何大姑在家。
自從打發庭瑞、蘭英進京去後,家中雖然富厚,亦覺冷落,乃往妹家居住。
妹夫夏松甚是敬禮,其妹終日相與談笑。
妹因無子亦常有懮思,屢勸其夫娶妾,夏松祇不從。
大姑亦每用好言勸解。
一日,張家仆來禀大姑曰:“家中報子到了,報姑娘中了會元,大相公中了第三名。
”大姑大喜,乃作書令執事之仆打發報子去訖。
過半月,又有仆來雲:“家中又有報子到,報大相公中了狀元,姑娘中了榜眼。
”大姑聞言喜報,乃辭過妹夫,即起身回家。
其妹亦同來賀喜,姊妹同駕一車,仆從随後。
比及到家,多以金銀打發報子去了。
又過一月,忽報狀元回府。
時大姑正與妹在房中閑坐,聞得此報,即與妹同出中堂。
但見滿堂旗幟,庭瑞、蘭英立于堂上,見了母親,遂跪拜于地下。
大姑扶起,命拜二姑。
二姑忙欲答禮,被大姑捉住,受了四拜。
庭、蘭拜畢,大姑命坐于側,細問京都之事。
庭瑞乃将福建巡撫上表,父親含冤之故與母言。
大姑聞言,不勝忿恨,曰:“我在夢中十餘年矣。
近在爾姨娘家回來,始知宏賊那厮,家産盡絕。
原來如此,恨未生食其肉矣。
今蒙福建巡撫與爾父報仇,此等大德,即當往謝之,且得祭爾父之靈。
”庭瑞點頭應諾。
蘭英又曰:“今父親蒙皇上救敕封為天下都城隍,各省有詞诏頒行。
”大姑曰:“以爾父之德,為城隍于職無愧。
然聖上之恩,難以報效耳。
” 庭瑞又将建章得中探花,及其父母雙亡,一一說了。
大始曰:“彼既無父母,須要他到此招親。
”二姑曰:“此言是也。
祇是他現在居喪,且待他滿了孝服,作書請他便了。
”大姑點頭應諾。
當下便擇祭擇祖,房族人等為之豎旗挂匾,忙了半月。
于是,庭瑞遂與蘭英同往福建。
不一日到了省城,令仆具帖入巡撫衙内。
劉忠在内衙見了狀元、榜眼名帖,随步出頭門迎接。
與庭、蘭揖讓不過,挽手同進暖閣。
到了後堂,庭與蘭便納頭下拜。
正是: 兄妹同謝德,父子共沾恩。
未知劉忠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張博之冤,初無入知,今則天下皆知。
既受上帝之敕,又得人王之封。
讀是編者,何其快于心欤。
蘭英招驸馬,是一段難文;建章薦蘭英,又是一段美意。
讀者正不知其何以着落,卻從卦命之中輕輕按下。
建章歸家,兩個知已餞行。
庭蘭歸家,三百同年餞行。
庭蘭何其榮,建章何其慘,然以千萬人虛附之知,誠不若一二人中心之知矣。
建章既奔父喪,又見母喪。
庭瑞既得身榮,又得父顯。
本是同心之士,變出兩樣禍福。
方山本無子,卻又有子。
今既有子,亦同無子。
其夫妻相繼而亡,有子不在身前,拾養之勞又安在哉。
總之,君子安靜以自養,無住而不自得矣。
何大姑冷落,霎時便有幾多熱鬧。
何二姑冷落,到底還是一邊凄涼。
吾既為大姑喜,又為二姑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