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回 後花園小姐投古井 前陽山菊英遇鬼緣
關燈
小
中
大
方。
四面皆是高山大嶺,樹木叢雜,又有一亭子,上書“前陽山亭”。
時人已困倦,天已昏暮,無路可奔,祇得坐地而哭。
忽一白發老人,手倚竹杖而來,問曰:“女子何事在此哭泣?”菊英乃以實告。
老人曰:“原來是小姐,失敬了。
今且請到小舍暫歇,明日再作他計可也。
”菊英謝曰:“既蒙老公公相濟,直乃重生父母也。
” 乃随那老人轉過山坡。
見有一所大廳,門口直書“尚書府”。
入門見有公案,兩傍皂隸。
驚驚恐恐,宛似衙門。
轉入後廳,見有一婢女,老人問曰:“夫人何在?” 言未畢,祇見數婢妾擁一老婦出來。
老人謂老婦曰:“楊小姐到此,可速治酒洗塵。
”又謂菊英曰:“此即老妻也。
”菊英近前與老婦見禮畢,分賓主坐。
老人約陪坐片刻,遂出去了。
須臾,婢烹香茶獻上。
茶畢,席已設矣,老婦請小姐就席。
時廳上燈燭輝煌,燦若仙宮。
雜肴具呈,敬禮尤甚。
數婢女事酒,十分殷勤,席間頗熱,菊英微汗出,婢女乃為之拂扇。
菊英将醉,老婦命婢扶之寝。
一婢執燈,兩婢相扶,入一廂房。
十分幽雅,桌椅俱全,錦被繡榻,果然盡美。
菊英和衣而卧,婢乃為之蓋被。
須臾,婢出,自外掩門。
菊自歎曰:“今日幾乎死矣,不期而遇此緣人真奇遇也。
”自覺醉甚,乃閉目而睡,徐徐睡着。
天明醒來,乃見四面高山,卧于荒野之,地。
轉頭視之,乃見一墓,墓上書“故考張公盈川妣李氏之墓”。
菊英大驚,乃悟夜來之事是與鬼聚也,乃拜謝于墓前。
時天已大明,見左手有條大路,乃随路而走。
約數裡,見有一大村,村中頗多大屋。
菊英走近村前,有一人年四十餘,飄然而來。
迎近菊英之前,叫曰:“來者莫非楊小姐耶?”菊曰:“然,君何以知我?”那人曰:“且請入小舍,容我申告其由。
”菊不辭,乃與那人入其廳。
原來此人即張盈川之子,張博之弟也。
因守父墓,遂建居于此。
當時請菊英坐定,乃曰:“老夫姓張,字昆山。
先父字盈川,已去世多年。
昨晚三更夢先父至,謂:’明日辰刻,有楊巡撫小姐以難奔逃,路過我家。
可請入内以禮相留。
’适間早起,以夢寐之事尚未深信,不料小姐果然到此,真乃奇事。
”菊英聞言,亦将昨晚之事細說一遍,兩相稱奇。
于是菊英寓于其家。
昆山之妻郭氏甚賢,菊英拜為繼母,稱昆山為繼父。
昆山有子二,一名登,字敬威;一名華,字顯威,皆善詩文。
與菊英結為姐弟。
不題。
卻說菊英之母王夫人,終日哭女不已。
老仆王中,見巡撫在書院晝寝。
乃密來見夫人,具言救出菊英之事。
夫人大喜,乃與王中白銀百兩,令其四處尋覓:“若有蹤迹,速來報我。
”王中諾命,遂到四處訪問,竟無影迹。
一日,尋到前陽山。
立于高嶺之上,遠遠望見一大村,乃訪入村中。
見有一高樓大廈,旁有一花園。
王中于花園格眼中,觑見異花滿園。
忽見樓上,有數女子從閣道而下,直進花園。
内有一女,乃小姐也。
王中大喜,乃扣扉而入。
菊英喜曰:“爾因甚到此?”中曰:“夫人思念甚切,故使仆來尋訪。
今相遇于此,仆之幸也。
”乃從身上取出白銀百兩交菊英,曰:“此夫人付來,應小姐用的。
小姐小心在此暫屯些時,夫人自有道理。
”菊英應諾,乃帶王中至後廳,将上項事一一對中說知。
恰昆山自外而來,菊英指謂王中曰:“即是我活命恩人也。
”王中聞言,便伏地叩頭。
昆連忙扶起,因問知是夫人使命,乃與之坐。
菊英乃出白銀于桌上,對昆山曰:“家母使小仆,奉上白金百兩,祈為笑納。
他日自當重報。
”昆山曰:“衰朽之地,得蒙小姐光降,已是萬幸,仍敢望報。
祇是此銀轉贈王中便了。
”王中推辭不過,祇得領受。
當下菊英寫了書信,令王中帶歸,以安夫人之心,書中之意,但言誓配庭瑞。
正是: 死生不改吳江約,可謂楊家女丈夫。
未知如何配了庭瑞,且聽下文分解。
庭瑞中、蘭英中、建章亦中,惟美玉一人困于鎖押。
若論其才,四子皆可并耳,論其德,則異矣。
可見榜上功名,非徒文字所能取也。
蘭英之配建章,庭瑞先有是心,蘭英後見其人。
獨何二姑一人不樂,左襯下文之妙。
菊英之遇庭瑞,一彈一歌,能使庭瑞感興。
梅香之見夫人,一問一答,又能使夫人允從。
當日無梅香,何以通言于庭瑞。
今日無梅香,何以轉達予夫人。
由此論之,庭菊之婚,皆梅香之力也。
巡撫見詩而怒,小姐事急而奔。
奔而無路,自投古井,則一番情思,付之流水矣。
賴王中一線之路,接出無數妙文,王中之功,又勝于梅香多矣。
人救人不奇,鬼救人更奇。
食人食不奇,食鬼食更奇。
宿人宇不奇,宿鬼舍更奇。
一段鬼縧,當得一部《聊齋志》。
初遇鬼緣,得免寒夜凄涼。
既通人緣,得免肌膚奔苦。
遇鬼緣本出鬼意,遇人緣全賴人夢。
夢者,鬼之所使也。
信乎,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訂約之後,心中有一庭瑞;投井之後,心中猶有一庭瑞。
安危不易其志,死生不變其心,真乃女中之丈夫。
四面皆是高山大嶺,樹木叢雜,又有一亭子,上書“前陽山亭”。
時人已困倦,天已昏暮,無路可奔,祇得坐地而哭。
忽一白發老人,手倚竹杖而來,問曰:“女子何事在此哭泣?”菊英乃以實告。
老人曰:“原來是小姐,失敬了。
今且請到小舍暫歇,明日再作他計可也。
”菊英謝曰:“既蒙老公公相濟,直乃重生父母也。
” 乃随那老人轉過山坡。
見有一所大廳,門口直書“尚書府”。
入門見有公案,兩傍皂隸。
驚驚恐恐,宛似衙門。
轉入後廳,見有一婢女,老人問曰:“夫人何在?” 言未畢,祇見數婢妾擁一老婦出來。
老人謂老婦曰:“楊小姐到此,可速治酒洗塵。
”又謂菊英曰:“此即老妻也。
”菊英近前與老婦見禮畢,分賓主坐。
老人約陪坐片刻,遂出去了。
須臾,婢烹香茶獻上。
茶畢,席已設矣,老婦請小姐就席。
時廳上燈燭輝煌,燦若仙宮。
雜肴具呈,敬禮尤甚。
數婢女事酒,十分殷勤,席間頗熱,菊英微汗出,婢女乃為之拂扇。
菊英将醉,老婦命婢扶之寝。
一婢執燈,兩婢相扶,入一廂房。
十分幽雅,桌椅俱全,錦被繡榻,果然盡美。
菊英和衣而卧,婢乃為之蓋被。
須臾,婢出,自外掩門。
菊自歎曰:“今日幾乎死矣,不期而遇此緣人真奇遇也。
”自覺醉甚,乃閉目而睡,徐徐睡着。
天明醒來,乃見四面高山,卧于荒野之,地。
轉頭視之,乃見一墓,墓上書“故考張公盈川妣李氏之墓”。
菊英大驚,乃悟夜來之事是與鬼聚也,乃拜謝于墓前。
時天已大明,見左手有條大路,乃随路而走。
約數裡,見有一大村,村中頗多大屋。
菊英走近村前,有一人年四十餘,飄然而來。
迎近菊英之前,叫曰:“來者莫非楊小姐耶?”菊曰:“然,君何以知我?”那人曰:“且請入小舍,容我申告其由。
”菊不辭,乃與那人入其廳。
原來此人即張盈川之子,張博之弟也。
因守父墓,遂建居于此。
當時請菊英坐定,乃曰:“老夫姓張,字昆山。
先父字盈川,已去世多年。
昨晚三更夢先父至,謂:’明日辰刻,有楊巡撫小姐以難奔逃,路過我家。
可請入内以禮相留。
’适間早起,以夢寐之事尚未深信,不料小姐果然到此,真乃奇事。
”菊英聞言,亦将昨晚之事細說一遍,兩相稱奇。
于是菊英寓于其家。
昆山之妻郭氏甚賢,菊英拜為繼母,稱昆山為繼父。
昆山有子二,一名登,字敬威;一名華,字顯威,皆善詩文。
與菊英結為姐弟。
不題。
卻說菊英之母王夫人,終日哭女不已。
老仆王中,見巡撫在書院晝寝。
乃密來見夫人,具言救出菊英之事。
夫人大喜,乃與王中白銀百兩,令其四處尋覓:“若有蹤迹,速來報我。
”王中諾命,遂到四處訪問,竟無影迹。
一日,尋到前陽山。
立于高嶺之上,遠遠望見一大村,乃訪入村中。
見有一高樓大廈,旁有一花園。
王中于花園格眼中,觑見異花滿園。
忽見樓上,有數女子從閣道而下,直進花園。
内有一女,乃小姐也。
王中大喜,乃扣扉而入。
菊英喜曰:“爾因甚到此?”中曰:“夫人思念甚切,故使仆來尋訪。
今相遇于此,仆之幸也。
”乃從身上取出白銀百兩交菊英,曰:“此夫人付來,應小姐用的。
小姐小心在此暫屯些時,夫人自有道理。
”菊英應諾,乃帶王中至後廳,将上項事一一對中說知。
恰昆山自外而來,菊英指謂王中曰:“即是我活命恩人也。
”王中聞言,便伏地叩頭。
昆連忙扶起,因問知是夫人使命,乃與之坐。
菊英乃出白銀于桌上,對昆山曰:“家母使小仆,奉上白金百兩,祈為笑納。
他日自當重報。
”昆山曰:“衰朽之地,得蒙小姐光降,已是萬幸,仍敢望報。
祇是此銀轉贈王中便了。
”王中推辭不過,祇得領受。
當下菊英寫了書信,令王中帶歸,以安夫人之心,書中之意,但言誓配庭瑞。
正是: 死生不改吳江約,可謂楊家女丈夫。
未知如何配了庭瑞,且聽下文分解。
庭瑞中、蘭英中、建章亦中,惟美玉一人困于鎖押。
若論其才,四子皆可并耳,論其德,則異矣。
可見榜上功名,非徒文字所能取也。
蘭英之配建章,庭瑞先有是心,蘭英後見其人。
獨何二姑一人不樂,左襯下文之妙。
菊英之遇庭瑞,一彈一歌,能使庭瑞感興。
梅香之見夫人,一問一答,又能使夫人允從。
當日無梅香,何以通言于庭瑞。
今日無梅香,何以轉達予夫人。
由此論之,庭菊之婚,皆梅香之力也。
巡撫見詩而怒,小姐事急而奔。
奔而無路,自投古井,則一番情思,付之流水矣。
賴王中一線之路,接出無數妙文,王中之功,又勝于梅香多矣。
人救人不奇,鬼救人更奇。
食人食不奇,食鬼食更奇。
宿人宇不奇,宿鬼舍更奇。
一段鬼縧,當得一部《聊齋志》。
初遇鬼緣,得免寒夜凄涼。
既通人緣,得免肌膚奔苦。
遇鬼緣本出鬼意,遇人緣全賴人夢。
夢者,鬼之所使也。
信乎,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訂約之後,心中有一庭瑞;投井之後,心中猶有一庭瑞。
安危不易其志,死生不變其心,真乃女中之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