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輯佚
關燈
小
中
大
:“古無此方。
吾選《本草》,盡天下藥物,試将讀之。
”每發一聲,腹中辄應;惟至一藥,再三無聲。
澄因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疾自除。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應病》) 杜河南兼聚書萬卷,每卷後題雲:“請俸寫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墜之鬻之為不孝。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請俸寫書》)李遠為杭州刺史,嗜啖綠頭鴨。
貴客經過,無他饋饷,相厚者乃綠頭鴨一對而已。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嗜綠頭鴨》)文宗以前無門狀。
自李衛公貴盛,百官無以希取其意,以舊刺(原注:即今之名紙)留其禦候起居,号為門狀。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門狀》) 王彥伯醫既著,列三四竈,煮藥于庭。
老幼塞門來請。
彥伯指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氣者飲此。
”皆飲而去。
(《白孔六帖》卷十一《竈》引《唐語林》) 韓會與名輩号“四夔”,會首而善歌妙絕。
(《白孔六帖》卷六一《歌》引《唐語林》)周鄭客唐衢,有文學,老而無成。
善哭,發聲哀切,聞者泣下。
常遊太原,遇享軍,酒酣乃哭,滿座不樂,主人為罷。
(《白孔六帖》卷六四《哭》引《唐語林》) 陳谏強記。
染人歲籍所染绫帛,尋丈尺寸,為簿合圍,谏泛覽,悉記之。
(《白孔六帖》卷八四《染》引《唐語林》) 盧昂主福建鹽鐵,有瑟瑟枕,大如鬥。
憲宗召市人估其直,或雲“至寶無價”,或雲“美石,非真瑟瑟。
(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瑟瑟》引《唐語林》)崔殷夢知舉,吏部尚書歸仁晦托弟仁澤,殷夢唯唯而已。
無何,仁晦複詣托之,至于三四。
殷夢斂色端笏,曰:“某見進表讓此官矣。
”仁晦始悟己姓,殷夢諱也。
(《容齋續筆》卷十一《唐人避諱》條引《語林》) 高宗朝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為西台,尚書省為文昌台,故禦史台呼南台。
南朝同。
武後朝,禦史有左、右肅政之号,當時亦謂之左台、右台,則憲府未曾有東台、西台之稱,惟俗間呼在京為西台,東都為東台。
李栖筠為禦史大夫,後人不名者,呼為“西台”,不知出何故事?豈以其名上有“栖”字故邪?趙曆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為目,因質之曰:“祠部,改後唯有職祠、司二号,無祠曹之名。
”為以後漢疏寵辟司徒府,轉為辭曹,掌天下獄訟,其平決無不厭伏;又晉朝荊州人為羊諱嫌名,改戶曹為祠曹,故誤呼耳。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六《台·西台》引《唐語林》) 武宗王才人有寵。
帝身長大,才人亦類。
帝每從禽作樂,才人必從。
常令才人與帝同裝束。
苑中射獵,帝與才人南北走馬,左右有奏事者,往往誤奏于才人前,帝以為樂。
帝好道術,召天下方士殆盡。
五年秋,王才人謂宣徽使曰:“聖人日日對藥爐,服神丹,言我取不死。
今身上變差事,道士稱換骨皆如此,某獨為憂也。
”宣徽使固求變見狀,才人忍淚不敢語。
外人雖未知帝得疾,但訝稀畋獵也。
明年正月,不禦紫宸殿、不開延英門向百日,中外始公言帝病。
頃刻無才人見,卧起益酸痛,飲食益辛苦。
一日,帝熟顧才人曰:“吾氣息奄微,情慮杳杳,将不久矣!顧以别汝。
”對曰:“陛下春秋鼎盛,又嘗服不死藥,聖壽必無疆,何忽出不祥語?”帝曰:“吾於汝且同外庭臣耶?惡用作形迹意!脫不如汝所對,而千秋萬歲,何以報我?”才人欲恸,恐驚帝,乃曰:“帝若忽厭四海,妾當同日死。
”帝哽咽閉目不喘息者少頃,忽曰:“誠如汝言,當何為?”曰:“妾止於缢。
”帝引手取巾授才人曰:“以此!以此!”帝遂向壁不語。
後數日,帝疾亟。
才人久侍帝,歸寝,濃妝潔服如常日。
乃盡取服玩與内家,持帝所授巾至前,見帝已崩,自缢而絕。
宣宗即位,贈貴妃,命與端陵同日時掩。
其圹在端陵柏城内西南。
又有名才人随靈駕行慢城内,每夕望端陵焚錢帛衣物,風吹火燔所止。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才人》引《唐語林》) 武甯節度使康季榮不恤軍士,部曲噪而逐之,投于嶺外。
上以直金吾大将軍田牟曾為徐州,有政聲,開延英召對,再命往鎮。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八千二百九《将·軍士逐将》引《唐語林》)
吾選《本草》,盡天下藥物,試将讀之。
”每發一聲,腹中辄應;惟至一藥,再三無聲。
澄因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疾自除。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應病》) 杜河南兼聚書萬卷,每卷後題雲:“請俸寫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墜之鬻之為不孝。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請俸寫書》)李遠為杭州刺史,嗜啖綠頭鴨。
貴客經過,無他饋饷,相厚者乃綠頭鴨一對而已。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嗜綠頭鴨》)文宗以前無門狀。
自李衛公貴盛,百官無以希取其意,以舊刺(原注:即今之名紙)留其禦候起居,号為門狀。
(《類說》卷三二《語林》題作《門狀》) 王彥伯醫既著,列三四竈,煮藥于庭。
老幼塞門來請。
彥伯指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氣者飲此。
”皆飲而去。
(《白孔六帖》卷十一《竈》引《唐語林》) 韓會與名輩号“四夔”,會首而善歌妙絕。
(《白孔六帖》卷六一《歌》引《唐語林》)周鄭客唐衢,有文學,老而無成。
善哭,發聲哀切,聞者泣下。
常遊太原,遇享軍,酒酣乃哭,滿座不樂,主人為罷。
(《白孔六帖》卷六四《哭》引《唐語林》) 陳谏強記。
染人歲籍所染绫帛,尋丈尺寸,為簿合圍,谏泛覽,悉記之。
(《白孔六帖》卷八四《染》引《唐語林》) 盧昂主福建鹽鐵,有瑟瑟枕,大如鬥。
憲宗召市人估其直,或雲“至寶無價”,或雲“美石,非真瑟瑟。
(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瑟瑟》引《唐語林》)崔殷夢知舉,吏部尚書歸仁晦托弟仁澤,殷夢唯唯而已。
無何,仁晦複詣托之,至于三四。
殷夢斂色端笏,曰:“某見進表讓此官矣。
”仁晦始悟己姓,殷夢諱也。
(《容齋續筆》卷十一《唐人避諱》條引《語林》) 高宗朝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為西台,尚書省為文昌台,故禦史台呼南台。
南朝同。
武後朝,禦史有左、右肅政之号,當時亦謂之左台、右台,則憲府未曾有東台、西台之稱,惟俗間呼在京為西台,東都為東台。
李栖筠為禦史大夫,後人不名者,呼為“西台”,不知出何故事?豈以其名上有“栖”字故邪?趙曆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為目,因質之曰:“祠部,改後唯有職祠、司二号,無祠曹之名。
”為以後漢疏寵辟司徒府,轉為辭曹,掌天下獄訟,其平決無不厭伏;又晉朝荊州人為羊諱嫌名,改戶曹為祠曹,故誤呼耳。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六《台·西台》引《唐語林》) 武宗王才人有寵。
帝身長大,才人亦類。
帝每從禽作樂,才人必從。
常令才人與帝同裝束。
苑中射獵,帝與才人南北走馬,左右有奏事者,往往誤奏于才人前,帝以為樂。
帝好道術,召天下方士殆盡。
五年秋,王才人謂宣徽使曰:“聖人日日對藥爐,服神丹,言我取不死。
今身上變差事,道士稱換骨皆如此,某獨為憂也。
”宣徽使固求變見狀,才人忍淚不敢語。
外人雖未知帝得疾,但訝稀畋獵也。
明年正月,不禦紫宸殿、不開延英門向百日,中外始公言帝病。
頃刻無才人見,卧起益酸痛,飲食益辛苦。
一日,帝熟顧才人曰:“吾氣息奄微,情慮杳杳,将不久矣!顧以别汝。
”對曰:“陛下春秋鼎盛,又嘗服不死藥,聖壽必無疆,何忽出不祥語?”帝曰:“吾於汝且同外庭臣耶?惡用作形迹意!脫不如汝所對,而千秋萬歲,何以報我?”才人欲恸,恐驚帝,乃曰:“帝若忽厭四海,妾當同日死。
”帝哽咽閉目不喘息者少頃,忽曰:“誠如汝言,當何為?”曰:“妾止於缢。
”帝引手取巾授才人曰:“以此!以此!”帝遂向壁不語。
後數日,帝疾亟。
才人久侍帝,歸寝,濃妝潔服如常日。
乃盡取服玩與内家,持帝所授巾至前,見帝已崩,自缢而絕。
宣宗即位,贈貴妃,命與端陵同日時掩。
其圹在端陵柏城内西南。
又有名才人随靈駕行慢城内,每夕望端陵焚錢帛衣物,風吹火燔所止。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才人》引《唐語林》) 武甯節度使康季榮不恤軍士,部曲噪而逐之,投于嶺外。
上以直金吾大将軍田牟曾為徐州,有政聲,開延英召對,再命往鎮。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八千二百九《将·軍士逐将》引《唐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