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補遺(起武宗至昭宗)
關燈
小
中
大
武宗時,李衛公嘗奏處士王龜有志業,堪為谏官。
上曰:“龜是誰子?”對曰:“王起之子。
”上曰:“凡言處士者,當是山野之人;王龜父為大僚,豈不自合有官?” 李吉甫安邑宅,及牛僧孺新昌宅。
泓師号李宅為“玉杯”,牛宅為“金杯”;玉一破無複全,金或傷尚可再制。
牛宅本将作大匠康宅,自辨岡阜形勢,謂其宅當出宰相,每命相有案,必延頸望之。
宅竟為牛相所得。
李衛公宅在安邑,桑道茂謂之“玉碗”。
韋相宅在新昌北街,謂之“金杯”。
《盧氏雜記》:泓師雲長安永甯坊東南是金盞地,安邑裡西是玉杯地。
後永甯為王锷宅,安邑為馬燧宅。
後入官,王宅賜袁弘及史憲誠等,所謂“金盞破而成”;馬燧宅為奉誠園,所謂“玉杯破而不完”矣。
李衛公在淮揚,李宗闵在湖州拜賓客分司。
衛公懼,遣專使緻信好,宗闵不受,取路江西而過。
頃之,衛公入相,過洛,宗闵憂懼,求厚善者緻書,乞一見,欲自解。
後書曰:“怨即不怨,見即無端。
”初,衛公與宗闵早相善,中外緻力。
後位高,稍稍相傾。
及宗闵在位,衛公為兵部尚書,次當大用,宗闵沮之,未效。
衛公知而憂之。
京兆尹杜即宗闵黨,一日,見宗闵,曰:“何感感也?”宗闵曰:“君揣我何念?”杜曰:“非大戎乎?”曰:“是也,何以相救?”曰:“某即有策,顧相公不能用。
”曰:“請言之。
”杜曰:“大戎有詞學而不由科第,至今怏怏。
若令知貢舉,必喜。
”宗闵默然,曰:“更思其次。
”曰:“與禦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
”宗闵曰:“此即得。
”再三與約。
遂詣安邑第,衛公迎之,曰:“安得訪此寂寞?”對曰:“靖安相公有意旨,令某傳達。
”遂言亞相之拜。
衛公驚喜垂涕,曰:“大門官,小子豈敢當此薦拔?”寄謝重疊。
其後宗闵複與楊虞卿議之,其事遂格。
元和已來,宰相有兩李少師,故以所居别之。
永甯少師固言,性狷急,不為士大夫所稱;靖安少師者,宗闵也。
李衛公性簡儉,不好聲妓,往往經旬不飲酒,但好奇功名。
在中書,不飲京城水,茶湯悉用常州惠山泉,時謂之“水遞”。
有相知僧允躬白公曰:“公迹并伊、臯,但有末節尚損盛德。
萬裡汲水,無乃勞乎?”公曰:“大凡末世淺俗,安有不嗜不欲者?扌舍此即物外世網,豈可萦系?然弟子于世,無常人嗜欲:不求貨殖,不迩聲色,無長夜之歡,未嘗大醉。
和尚又不許飲水,無乃虐乎?若敬從上人之命,即止水後,誅求聚斂,廣畜姬侍,坐于鐘鼓之間,使家敗而身疾,又如之何?”允躬曰:“公不曉此意。
公博識多聞,止知常州有惠山寺,不知腳下有惠山寺井泉。
”公曰:“何也?”曰:“公見極南物極北有,即此義也。
蘇州所産,與、雍同;隴豈無吳縣耶?所出蒲魚菰鼈既同,彼人又能效蘇之織,其他不可遍舉。
京中昊天觀廚後井,俗傳與惠山泉脈相通。
”因取諸流水,與昊天水、惠山水稱量,唯惠山與昊天等。
公遂罷取惠山水。
李衛公頗升寒素。
舊府解有等第,衛公既貶,崔少保龜從在省,子殷夢為府解元。
廣文諸生為詩曰:“省司府局正綢缪,殷夢元知作解頭。
三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盧渥司徒以府元為第五人,自此廢等第。
周瞻舉進士,谒李衛公,月餘未得見。
阍者曰:“公諱‘吉’,君姓中有之。
公每見名紙,即颦蹙。
”瞻俟公歸,突出肩輿前,訟曰:“君諱偏傍,則趙壹之後數不至‘三’,賈山之冢語不言‘出’,謝石之子何以立碑?李牧之男豈合書姓?”衛公遂入。
論者謂兩失之。
李衛公德裕以己非科第,常嫉進士。
及為丞相,權要束手。
或曰,德裕初為某處從事時,同院有李評事者,進士也,與德裕官同。
有舉子投卷,誤與德裕;舉子即悟,複請之曰:“文軸當與及第李評事,非公也。
”由是德裕多排斥之。
李德裕自金陵追入朝,且欲大用,慮為人所先,且欲急行。
至平泉别墅,一夕秉燭周遊,不暇久留。
及南貶,有甘露寺僧允躬者記其行事。
空言無行實,盡仇怨假托為之。
平泉莊在洛城三十裡,卉木台榭甚佳。
有虛檻,引泉水,萦回穿鑿,像巴峽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門。
有巨魚脅骨一條,長二丈五尺,其上刻雲:“會昌二年,海州送到。
”在東南隅。
平泉,即征士韋楚老拾遺别墅。
楚老風韻高邈,好山水。
衛公為丞相,以白衣擢升谏官,後歸平泉,造門訪之,楚老避于山谷。
衛公題詩雲:“昔日征黃绮,餘慚在鳳池。
今來招隐逸,恨不見瓊枝。
” 平泉莊周圍十餘裡,台榭百餘所,四方奇花異草與松石,靡不置其後。
石上皆刻“支遁”二字,後為人取去。
其所傳雁翅桧、珠子柏、蓮房玉蕊等,僅有存者。
(原注:桧葉婆娑,如鴻雁之翅。
柏實皆如珠子,叢生葉上,香聞數十步。
蓮房玉蕊,每跗萼之上,花分五朵,而實同其一房也)怪石名品甚衆,各為洛陽城族有力者取去。
有禮星石、獅子石,好事者傳玩之。
(原注:禮星石,從廣一丈,厚尺餘,上有鬥極之象。
獅子石,高三四尺,孔竅千萬,遞相通貫,如獅子,首、尾、眼、鼻皆全) 李衛公曆三朝,大權出門下者多矣。
及南竄,怨嫌并集。
途中感憤,有“十五餘年車馬客,無人相送到崖州”之句。
又書稱“天下窮人,物情所棄。
”鎮浙西,甘露寺僧允躬頗受知。
允躬迫于物議,不得已送至谪所。
及歸作書,言天厭神怒,百禍皆作:金币為鳄魚所溺,室宇為天火所焚。
談者藉以傳布,由允躬背恩所緻。
衛公既殁,子煜自象州武仙尉量移郴州郴尉,亦死貶所。
劉相邺為谏官,先世受恩,獨上疏請複官爵,乞歸葬。
衛公門人,惟蹇士能報其德。
李衛公在珠崖郡,北亭謂之望阙亭。
公每登臨,未嘗不北睇悲咽。
題詩雲:“獨上江亭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碧山也恐人歸去,百匝千遭繞郡城。
”又郡有一古寺,公因步遊之,至一老禅院,坐久,見其内壁挂十餘葫蘆,指曰:“中有藥物乎?弟子頗足疲,願得以救。
”僧歎曰:“此非藥也,皆人骼灰耳!此太尉當朝時,為私憾黜于此者,貧道憫之,因收其骸焚之,以貯其灰,俟其子孫來訪耳!”公帳然如失,返步心痛。
是夜卒。
隴西李膠,年少持才俊,曆尚書郎。
李太尉稱之,欲處之兩掖。
江夏盧相判大計,白中書,欲取員外郎李膠權鹽使,太尉不答,盧不敢再請膠。
太尉曰:“某不識此人,亦無因緣,但見風儀标品,欲與谏議大夫。
何為有此事?”盧曰:“某亦不識,但以要地囑論。
”因于袖中出文,乃仇士良書也。
太尉歸戒阍者,此人來不要通。
後竟坐他罪,出為峽内郡丞。
李衛公性簡傲,多獨居。
閱覽之倦,即效攻作庀器,其自修琴阮。
唯與中書舍人裴相見,亦中表也。
多訪裴以外事。
裴坡下送客還,公問:“今日有何新事?”曰:“今日坡下郎官集,送蘇湖郡守,有飲餞。
見一郎官,不容一同列,滿坐嗤訝。
”公曰:“誰?”曰:“倉部郎中崔骈作酒錄事,不容倉部員外白敏中。
”公問:“不容有由乎?”曰:“白員外後至。
崔下四簿:三,白不敢辭;其一,遣自請罪名從命。
崔曰:‘也用到處出頭出腦?’白委頓而回去,兼不叙别。
”衛公不悅。
遣馬屈白員外至,曰:“公在員外,藝譽時稱,久欲薦引。
今翰林有阙,三兩日行出。
”尋以本官充學土。
出崔為申州,又徙邢、洛、汾三州,後以疾廢洛下。
宣宗即位于太極殿。
時宰臣李德裕行冊禮,及退,上謂宮侍曰:“适行近我者非太尉耶?此人每顧我,使我毛發森豎。
”後二日,遂出為荊南節度。
杜牧少登第,恃才,喜酒色。
初辟淮南牛僧孺幕,夜即遊妓舍。
廂虞候不敢禁,常以榜子申僧孺,僧孺不怪。
逾年,因朔望起居,公留諸從事從容,謂牧曰:“風聲婦人若有顧ツ者,可取置之所居,不可夜中獨遊。
或昏夜不虞,奈何?”牧初拒諱,僧孺顧左右取一箧至,其間榜子百餘,皆廂司所申,牧乃愧謝。
杜牧,太師佑之孫,有名當世。
臨終又為詩誨其二子曹師等。
曹師,名晦辭;曹師弟,名德祥。
晦辭終淮南節度判官。
德祥,昭宗時為禮部侍郎,知貢舉,亦有名聲。
杜晦辭自吏部員外郎入浙西趙隐幕,王郢叛,趙相以撫禦失宜緻仕,晦辭罷。
時北門李相蔚在淮南,辟為判官,晦辭辭不就,隐居于陽羨别墅,時論稱之。
永甯劉相邺在淮西,辟為判官,方應召。
晦辭亦好色,赴淮南,路經常州,李贍給事為郡守,晦辭于坐間與官妓朱良别,因掩袂大哭。
贍曰:“此風聲賤人,員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辇随而遺之。
晦辭飲散,不及易服,步歸舟中,以告其妻。
妻不妒忌,亦許之。
杜舍人牧,恃才名,頗縱聲色。
嘗自言有鑒别之能。
聞吳興郡有佳色,罷宛陵幕,往觀焉。
使君聞其言,迎待頗厚。
至郡旬日,繼以酣飲。
睨官妓曰:“未稱所傳也。
”将
上曰:“龜是誰子?”對曰:“王起之子。
”上曰:“凡言處士者,當是山野之人;王龜父為大僚,豈不自合有官?” 李吉甫安邑宅,及牛僧孺新昌宅。
泓師号李宅為“玉杯”,牛宅為“金杯”;玉一破無複全,金或傷尚可再制。
牛宅本将作大匠康宅,自辨岡阜形勢,謂其宅當出宰相,每命相有案,必延頸望之。
宅竟為牛相所得。
李衛公宅在安邑,桑道茂謂之“玉碗”。
韋相宅在新昌北街,謂之“金杯”。
《盧氏雜記》:泓師雲長安永甯坊東南是金盞地,安邑裡西是玉杯地。
後永甯為王锷宅,安邑為馬燧宅。
後入官,王宅賜袁弘及史憲誠等,所謂“金盞破而成”;馬燧宅為奉誠園,所謂“玉杯破而不完”矣。
李衛公在淮揚,李宗闵在湖州拜賓客分司。
衛公懼,遣專使緻信好,宗闵不受,取路江西而過。
頃之,衛公入相,過洛,宗闵憂懼,求厚善者緻書,乞一見,欲自解。
後書曰:“怨即不怨,見即無端。
”初,衛公與宗闵早相善,中外緻力。
後位高,稍稍相傾。
及宗闵在位,衛公為兵部尚書,次當大用,宗闵沮之,未效。
衛公知而憂之。
京兆尹杜即宗闵黨,一日,見宗闵,曰:“何感感也?”宗闵曰:“君揣我何念?”杜曰:“非大戎乎?”曰:“是也,何以相救?”曰:“某即有策,顧相公不能用。
”曰:“請言之。
”杜曰:“大戎有詞學而不由科第,至今怏怏。
若令知貢舉,必喜。
”宗闵默然,曰:“更思其次。
”曰:“與禦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
”宗闵曰:“此即得。
”再三與約。
遂詣安邑第,衛公迎之,曰:“安得訪此寂寞?”對曰:“靖安相公有意旨,令某傳達。
”遂言亞相之拜。
衛公驚喜垂涕,曰:“大門官,小子豈敢當此薦拔?”寄謝重疊。
其後宗闵複與楊虞卿議之,其事遂格。
元和已來,宰相有兩李少師,故以所居别之。
永甯少師固言,性狷急,不為士大夫所稱;靖安少師者,宗闵也。
李衛公性簡儉,不好聲妓,往往經旬不飲酒,但好奇功名。
在中書,不飲京城水,茶湯悉用常州惠山泉,時謂之“水遞”。
有相知僧允躬白公曰:“公迹并伊、臯,但有末節尚損盛德。
萬裡汲水,無乃勞乎?”公曰:“大凡末世淺俗,安有不嗜不欲者?扌舍此即物外世網,豈可萦系?然弟子于世,無常人嗜欲:不求貨殖,不迩聲色,無長夜之歡,未嘗大醉。
和尚又不許飲水,無乃虐乎?若敬從上人之命,即止水後,誅求聚斂,廣畜姬侍,坐于鐘鼓之間,使家敗而身疾,又如之何?”允躬曰:“公不曉此意。
公博識多聞,止知常州有惠山寺,不知腳下有惠山寺井泉。
”公曰:“何也?”曰:“公見極南物極北有,即此義也。
蘇州所産,與、雍同;隴豈無吳縣耶?所出蒲魚菰鼈既同,彼人又能效蘇之織,其他不可遍舉。
京中昊天觀廚後井,俗傳與惠山泉脈相通。
”因取諸流水,與昊天水、惠山水稱量,唯惠山與昊天等。
公遂罷取惠山水。
李衛公頗升寒素。
舊府解有等第,衛公既貶,崔少保龜從在省,子殷夢為府解元。
廣文諸生為詩曰:“省司府局正綢缪,殷夢元知作解頭。
三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盧渥司徒以府元為第五人,自此廢等第。
周瞻舉進士,谒李衛公,月餘未得見。
阍者曰:“公諱‘吉’,君姓中有之。
公每見名紙,即颦蹙。
”瞻俟公歸,突出肩輿前,訟曰:“君諱偏傍,則趙壹之後數不至‘三’,賈山之冢語不言‘出’,謝石之子何以立碑?李牧之男豈合書姓?”衛公遂入。
論者謂兩失之。
李衛公德裕以己非科第,常嫉進士。
及為丞相,權要束手。
或曰,德裕初為某處從事時,同院有李評事者,進士也,與德裕官同。
有舉子投卷,誤與德裕;舉子即悟,複請之曰:“文軸當與及第李評事,非公也。
”由是德裕多排斥之。
李德裕自金陵追入朝,且欲大用,慮為人所先,且欲急行。
至平泉别墅,一夕秉燭周遊,不暇久留。
及南貶,有甘露寺僧允躬者記其行事。
空言無行實,盡仇怨假托為之。
平泉莊在洛城三十裡,卉木台榭甚佳。
有虛檻,引泉水,萦回穿鑿,像巴峽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門。
有巨魚脅骨一條,長二丈五尺,其上刻雲:“會昌二年,海州送到。
”在東南隅。
平泉,即征士韋楚老拾遺别墅。
楚老風韻高邈,好山水。
衛公為丞相,以白衣擢升谏官,後歸平泉,造門訪之,楚老避于山谷。
衛公題詩雲:“昔日征黃绮,餘慚在鳳池。
今來招隐逸,恨不見瓊枝。
” 平泉莊周圍十餘裡,台榭百餘所,四方奇花異草與松石,靡不置其後。
石上皆刻“支遁”二字,後為人取去。
其所傳雁翅桧、珠子柏、蓮房玉蕊等,僅有存者。
(原注:桧葉婆娑,如鴻雁之翅。
柏實皆如珠子,叢生葉上,香聞數十步。
蓮房玉蕊,每跗萼之上,花分五朵,而實同其一房也)怪石名品甚衆,各為洛陽城族有力者取去。
有禮星石、獅子石,好事者傳玩之。
(原注:禮星石,從廣一丈,厚尺餘,上有鬥極之象。
獅子石,高三四尺,孔竅千萬,遞相通貫,如獅子,首、尾、眼、鼻皆全) 李衛公曆三朝,大權出門下者多矣。
及南竄,怨嫌并集。
途中感憤,有“十五餘年車馬客,無人相送到崖州”之句。
又書稱“天下窮人,物情所棄。
”鎮浙西,甘露寺僧允躬頗受知。
允躬迫于物議,不得已送至谪所。
及歸作書,言天厭神怒,百禍皆作:金币為鳄魚所溺,室宇為天火所焚。
談者藉以傳布,由允躬背恩所緻。
衛公既殁,子煜自象州武仙尉量移郴州郴尉,亦死貶所。
劉相邺為谏官,先世受恩,獨上疏請複官爵,乞歸葬。
衛公門人,惟蹇士能報其德。
李衛公在珠崖郡,北亭謂之望阙亭。
公每登臨,未嘗不北睇悲咽。
題詩雲:“獨上江亭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碧山也恐人歸去,百匝千遭繞郡城。
”又郡有一古寺,公因步遊之,至一老禅院,坐久,見其内壁挂十餘葫蘆,指曰:“中有藥物乎?弟子頗足疲,願得以救。
”僧歎曰:“此非藥也,皆人骼灰耳!此太尉當朝時,為私憾黜于此者,貧道憫之,因收其骸焚之,以貯其灰,俟其子孫來訪耳!”公帳然如失,返步心痛。
是夜卒。
隴西李膠,年少持才俊,曆尚書郎。
李太尉稱之,欲處之兩掖。
江夏盧相判大計,白中書,欲取員外郎李膠權鹽使,太尉不答,盧不敢再請膠。
太尉曰:“某不識此人,亦無因緣,但見風儀标品,欲與谏議大夫。
何為有此事?”盧曰:“某亦不識,但以要地囑論。
”因于袖中出文,乃仇士良書也。
太尉歸戒阍者,此人來不要通。
後竟坐他罪,出為峽内郡丞。
李衛公性簡傲,多獨居。
閱覽之倦,即效攻作庀器,其自修琴阮。
唯與中書舍人裴相見,亦中表也。
多訪裴以外事。
裴坡下送客還,公問:“今日有何新事?”曰:“今日坡下郎官集,送蘇湖郡守,有飲餞。
見一郎官,不容一同列,滿坐嗤訝。
”公曰:“誰?”曰:“倉部郎中崔骈作酒錄事,不容倉部員外白敏中。
”公問:“不容有由乎?”曰:“白員外後至。
崔下四簿:三,白不敢辭;其一,遣自請罪名從命。
崔曰:‘也用到處出頭出腦?’白委頓而回去,兼不叙别。
”衛公不悅。
遣馬屈白員外至,曰:“公在員外,藝譽時稱,久欲薦引。
今翰林有阙,三兩日行出。
”尋以本官充學土。
出崔為申州,又徙邢、洛、汾三州,後以疾廢洛下。
宣宗即位于太極殿。
時宰臣李德裕行冊禮,及退,上謂宮侍曰:“适行近我者非太尉耶?此人每顧我,使我毛發森豎。
”後二日,遂出為荊南節度。
杜牧少登第,恃才,喜酒色。
初辟淮南牛僧孺幕,夜即遊妓舍。
廂虞候不敢禁,常以榜子申僧孺,僧孺不怪。
逾年,因朔望起居,公留諸從事從容,謂牧曰:“風聲婦人若有顧ツ者,可取置之所居,不可夜中獨遊。
或昏夜不虞,奈何?”牧初拒諱,僧孺顧左右取一箧至,其間榜子百餘,皆廂司所申,牧乃愧謝。
杜牧,太師佑之孫,有名當世。
臨終又為詩誨其二子曹師等。
曹師,名晦辭;曹師弟,名德祥。
晦辭終淮南節度判官。
德祥,昭宗時為禮部侍郎,知貢舉,亦有名聲。
杜晦辭自吏部員外郎入浙西趙隐幕,王郢叛,趙相以撫禦失宜緻仕,晦辭罷。
時北門李相蔚在淮南,辟為判官,晦辭辭不就,隐居于陽羨别墅,時論稱之。
永甯劉相邺在淮西,辟為判官,方應召。
晦辭亦好色,赴淮南,路經常州,李贍給事為郡守,晦辭于坐間與官妓朱良别,因掩袂大哭。
贍曰:“此風聲賤人,員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辇随而遺之。
晦辭飲散,不及易服,步歸舟中,以告其妻。
妻不妒忌,亦許之。
杜舍人牧,恃才名,頗縱聲色。
嘗自言有鑒别之能。
聞吳興郡有佳色,罷宛陵幕,往觀焉。
使君聞其言,迎待頗厚。
至郡旬日,繼以酣飲。
睨官妓曰:“未稱所傳也。
”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