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豪爽
關燈
小
中
大
”崔生叩頭謝曰:“适憩旅舍,日已遲晚,相公尊重,非時不敢具陳卑禮。
伏希哀憐,獲歸鄉裡。
”遂縻留服罪,笞股二十,送過秣陵。
時人相謂曰:“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
”邑人懼禍,渡江過淮者衆。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
”丞相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糖比随流;随流者不必報來。
”自此一言,竟無俞境者。
又有少年,勢似疏簡,自雲:“辛氏郎君,來谒丞相。
”于晤對之間,未甚周至。
先是白居易寄元相詩曰:“悶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且曰:“辛大邱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紳短而能詩。
”辛氏郎君,即邱度之子也。
因謂李公曰:“小子每憶白二十二丈詩曰:‘悶勸疇昔酒,閑吟廿丈詩。
’”李曰:“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乎?”凡諸宦族,快辛子之能忤,丞相之受侮。
有一曹官到任,儀質頗似府公。
府公見而惡之,書其狀曰:“著青把笏,也請料錢;睹此形骸,足可駭歎。
”左右皆竊笑焉。
又有宿将,有過請罰,且雲:“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軍門,一百也決。
”竟不免其刑。
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者皆驚神破膽矣。
初,李公赴薦,嘗以《古風》求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果如其言。
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中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先是元相廉察江東之日,修龜山寺魚池,以為放生之所,戒其僧曰:“勸汝諸僧好自持,不須垂釣引青絲。
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李公到鎮,遊于野寺,觀元公詩,笑曰:“僧有漁罟之事,必投于鏡湖。
”後有犯者,遂不恕。
複為二絕以示之雲:“剃發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
祗園說法無高下,爾輩何勞尚世情?”“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鬣盡生天。
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忽有老僧谒,願以因果喻之。
丞相問:“阿師從何處來?”答曰:“貧道從來處來。
”遂決二十,曰:“任從去處去。
”至如浮薄賓客,莫敢候問,三教所來,俱有區别,海内服其才俊。
李衛公佐武宗,平上黨,破回鹘,自矜其功,于平泉莊置構思亭、伐叛亭以自旌。
李丞相回,少嘗遊覃懷王氏别墅。
王氏先世仕宦,子孫以力自業,待之甚厚,回深德之。
及貴,王氏子齊其家牒求谒,不得通,于金吾鼓舍伺丞相出,拜于道左,久之方省,曰:“故人也。
”遂廪饩之。
逾旬,以前術銜除大理評事,取告身面授。
舊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資保識。
王氏本耕田,宗無故舊,複邀回言之。
回問:“有狀乎?”對曰:“無。
”又曰:“有紙乎?”曰:“無。
”“袖中何物?”曰:“告身。
”即取告身署曰:“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李回識。
”仍謂諸曹長曰:“此亦五品以上清資也。
” 宣宗幸苑中,回顧仗外舍屋際,有倚竹一竿,可見者止尺餘,去禦馬百步外。
遂命弓橫綜,上挾矢曰:“朕以法制威天下,而黨羌窮寇,敢來幹我,連年兵不解。
我今射此竹,蔔其濟否。
”左右聳觀。
上攘袖挽弓,一發洞其竹,分而為二,矢貫于外。
左右呼萬歲,賀于馬前。
未逾月,羌果滅。
裴相為宣州觀察,朝謝後,閑行曲江;荷花盛發,與省ト諸公同遊。
自慈恩至紫雲樓下,見五六人坐水次,裴與諸人憩于旁。
中有黃衣,飲酒軒昂,笑語輕脫。
裴稍不平,問曰:“君所任何官?”對曰:“諾,即不敢,新授宣州廣德縣令。
”複問裴曰:“押衙所任何職?”曰:“諾,即不敢,新授宣州觀察使。
”于是奔走而去,一席皆歡,聞者大笑。
左右訪于吏部雲:“有廣德縣令,已請換羅江令矣。
”宣宗在藩邸聞之,常與諸王為笑樂。
及即位,裴為丞相,因書麻制回,謂左右曰:“諾,即不敢,新授中書侍郎平章事。
” 長孫趙公朝宴,酒酣樂阕,顧群公曰:“無忌不才,幸遇休明之運。
因緣寵私,緻位上公,人臣之貴可謂極矣。
公視無忌,何如越公?”(原注:楊素有大功,封越公)或對曰:“不如。
”或曰:“過之。
”公曰:“吾自揣誠不羨越公。
越公之貴也老,而無忌之貴也少。
” 李太師光顔女未聘,從事許當及幕僚因從容次,盛譽一鄭秀才詞學門閥,冀其選揀。
謝曰:“李光顔,一健兒也,遭遇多,偶立微功,豈可妄求名族?已選得一婿也,諸賢未見。
”乃召客司小将指之曰:“此即某女之婿也。
超三五階軍職,厚與金帛,足矣。
” 渾太師,年十一,随父釋之防秋。
朔方節度使張齊丘戲問:“将乳母來否?”其年立跳功。
後二年收石堡城,收龍駒島,皆有奇數。
馬司徒讨李懷光,自太原引兵至寶鼎下營,問其地名,曰:“埋懷村。
”大喜曰:“擒賊必矣。
伏希哀憐,獲歸鄉裡。
”遂縻留服罪,笞股二十,送過秣陵。
時人相謂曰:“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
”邑人懼禍,渡江過淮者衆。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
”丞相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糖比随流;随流者不必報來。
”自此一言,竟無俞境者。
又有少年,勢似疏簡,自雲:“辛氏郎君,來谒丞相。
”于晤對之間,未甚周至。
先是白居易寄元相詩曰:“悶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且曰:“辛大邱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紳短而能詩。
”辛氏郎君,即邱度之子也。
因謂李公曰:“小子每憶白二十二丈詩曰:‘悶勸疇昔酒,閑吟廿丈詩。
’”李曰:“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乎?”凡諸宦族,快辛子之能忤,丞相之受侮。
有一曹官到任,儀質頗似府公。
府公見而惡之,書其狀曰:“著青把笏,也請料錢;睹此形骸,足可駭歎。
”左右皆竊笑焉。
又有宿将,有過請罰,且雲:“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軍門,一百也決。
”竟不免其刑。
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者皆驚神破膽矣。
初,李公赴薦,嘗以《古風》求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果如其言。
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中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先是元相廉察江東之日,修龜山寺魚池,以為放生之所,戒其僧曰:“勸汝諸僧好自持,不須垂釣引青絲。
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李公到鎮,遊于野寺,觀元公詩,笑曰:“僧有漁罟之事,必投于鏡湖。
”後有犯者,遂不恕。
複為二絕以示之雲:“剃發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
祗園說法無高下,爾輩何勞尚世情?”“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鬣盡生天。
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忽有老僧谒,願以因果喻之。
丞相問:“阿師從何處來?”答曰:“貧道從來處來。
”遂決二十,曰:“任從去處去。
”至如浮薄賓客,莫敢候問,三教所來,俱有區别,海内服其才俊。
李衛公佐武宗,平上黨,破回鹘,自矜其功,于平泉莊置構思亭、伐叛亭以自旌。
李丞相回,少嘗遊覃懷王氏别墅。
王氏先世仕宦,子孫以力自業,待之甚厚,回深德之。
及貴,王氏子齊其家牒求谒,不得通,于金吾鼓舍伺丞相出,拜于道左,久之方省,曰:“故人也。
”遂廪饩之。
逾旬,以前術銜除大理評事,取告身面授。
舊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資保識。
王氏本耕田,宗無故舊,複邀回言之。
回問:“有狀乎?”對曰:“無。
”又曰:“有紙乎?”曰:“無。
”“袖中何物?”曰:“告身。
”即取告身署曰:“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李回識。
”仍謂諸曹長曰:“此亦五品以上清資也。
” 宣宗幸苑中,回顧仗外舍屋際,有倚竹一竿,可見者止尺餘,去禦馬百步外。
遂命弓橫綜,上挾矢曰:“朕以法制威天下,而黨羌窮寇,敢來幹我,連年兵不解。
我今射此竹,蔔其濟否。
”左右聳觀。
上攘袖挽弓,一發洞其竹,分而為二,矢貫于外。
左右呼萬歲,賀于馬前。
未逾月,羌果滅。
裴相為宣州觀察,朝謝後,閑行曲江;荷花盛發,與省ト諸公同遊。
自慈恩至紫雲樓下,見五六人坐水次,裴與諸人憩于旁。
中有黃衣,飲酒軒昂,笑語輕脫。
裴稍不平,問曰:“君所任何官?”對曰:“諾,即不敢,新授宣州廣德縣令。
”複問裴曰:“押衙所任何職?”曰:“諾,即不敢,新授宣州觀察使。
”于是奔走而去,一席皆歡,聞者大笑。
左右訪于吏部雲:“有廣德縣令,已請換羅江令矣。
”宣宗在藩邸聞之,常與諸王為笑樂。
及即位,裴為丞相,因書麻制回,謂左右曰:“諾,即不敢,新授中書侍郎平章事。
” 長孫趙公朝宴,酒酣樂阕,顧群公曰:“無忌不才,幸遇休明之運。
因緣寵私,緻位上公,人臣之貴可謂極矣。
公視無忌,何如越公?”(原注:楊素有大功,封越公)或對曰:“不如。
”或曰:“過之。
”公曰:“吾自揣誠不羨越公。
越公之貴也老,而無忌之貴也少。
” 李太師光顔女未聘,從事許當及幕僚因從容次,盛譽一鄭秀才詞學門閥,冀其選揀。
謝曰:“李光顔,一健兒也,遭遇多,偶立微功,豈可妄求名族?已選得一婿也,諸賢未見。
”乃召客司小将指之曰:“此即某女之婿也。
超三五階軍職,厚與金帛,足矣。
” 渾太師,年十一,随父釋之防秋。
朔方節度使張齊丘戲問:“将乳母來否?”其年立跳功。
後二年收石堡城,收龍駒島,皆有奇數。
馬司徒讨李懷光,自太原引兵至寶鼎下營,問其地名,曰:“埋懷村。
”大喜曰:“擒賊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