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豪爽

關燈
為彜之外家報怨,嚴氏之後遂微焉。

     顔太師魯公刻姓名于石,或緻之高山之上。

    或沉之大洲之地,而雲“安知不有陵谷之變耶?” 劉司徒玄佐,滑州匡城人。

    嘗出師,經其本縣,欲申桑梓之禮于令,令辭曰“不敢”,玄佐歎恨久之。

    先是,陳金帛數匡,将遺邑僚,以其無知而止。

    時鄉裡姻舊,以地近多歸之,司徒不欲私擢居将校之列,又難置于賤卒,盡署為将判官。

    此職列假绯衫銀魚,外視榮之,實處在散冗。

    其類漸衆。

    久之,有獻啟訴于公者,乃署他職。

     憲宗七歲,德宗抱置膝上,戲曰:“汝是何人,乃在我懷中?”對曰:“是第三天子。

    ”德宗大喜。

     鄭太穆郎中為金州刺史,緻書于襄陽于司空ν,傲睨自若,似無郡僚之禮。

    書曰:“閣下為南溟之大鵬,作中天之一柱。

    骞騰則日月暗,搖動則山嶽頹。

    真天子之爪牙,諸侯之龜鑒也。

    太穆幼孤,二百餘口,饑凍兩京。

    小郡俸薄,尚為衣食之憂,溝壑之期,斯須至矣。

    伏惟賢公息雷霆之威,垂特達之節,賜錢一千貫,絹一千匹,器物一千事,米一千石,奴婢各十人。

    ”且曰:“分千樹一葉之影,即是濃陰;減四海數滴之泉,便為膏澤。

    ”于公覽書,亦不嗟訝,曰:“鄭君所須,各依來數一半。

    以戎旅之際,不全副其本望也。

    ”又有匡廬符山人,遣童子齊書,乞買山錢百萬,公遂與之,仍加紙墨衣服等。

    又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漢上,蘊有文藝,而家貧。

    與姑婢通,其婢端麗,解音律,漢南之最也。

    姑貧鬻婢于連帥,愛之,以類無雙(原注:無雙即薛太保愛妾,至今圖畫觀之),給錢四十萬。

    郊思之不已,即強就府署,願一見焉。

    其婢因寒食節來從事家還,值郊立于柳陰。

    馬上連泣,誓若山河。

    崔生贈之以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或有寫郊詩于公座,公睹詩,令召崔生,左右莫之測。

    及見郊,曰:“‘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便是君制也?四百千小哉,何惜一書,不早相示!”遂命婢同歸。

    至于帏幌奁匣,悉為贈飾之物。

    有客自零陵來,稱戎昱使君席上有善歌者,公遽命召焉。

    戎不敢違,逾月而至,及至,令唱歌,歌乃戎使君送妓之詩。

    其辭曰:“寶钿青蛾悲翠裙,妝成掩泣欲行雲;殷勤好取襄王夢,莫向陽台夢使君。

    ”公曰:“丈夫不能立功業,為異代之所稱,豈可奪人愛姬,為己之嬉娛。

    以此觀之,誠可竄身于無人之地。

    ”遂以缯帛赆行,為書謝零陵守。

     李尚書翺,潭州席上有舞柘枝者,顔色憂悴。

    殷堯藩侍禦當筵而贈詩曰:“姑蘇太守青娥女,流落長沙舞柘枝;滿坐繡衣皆不識,可憐粉臉淚雙垂。

    ”李公诘其事,乃故姑蘇台韋中丞愛姬之女也。

    李公曰:“吾與韋族,其姻舊矣。

    ”速命更舞衣,即延入與韓夫人(原注:吏部之侄)相見。

    顧其言語清楚,宛有冠蓋風儀,遂于賓榻中,選士嫁之。

    舒元輿侍郎聞之,贈李公詩曰:“湘江舞罷忽成悲,便脫蠻靴出绛帷;誰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懷舊嫁文姬。

    ”李尚書初守廬江,有重系者當大辟,引慮之時,啟曰:“昔于群小,專習一藝,願于貴人之前試之。

    ”乃曰:“長嘯也。

    ”公命緩系而聽之,曰:“不謂蘇門之風,出于赭衣之下。

    ”遂蠲其罪。

    後鎮山南,夜聞長笛之音,而浏亮不絕。

    問:“是何人吹也?”具雲:“府獄重囚。

    ”令明日引來。

    官吏遞相尤怨,夜使囚徒為樂,罪累必深。

    及至,公曰:“汝之吹竹已得其能。

    少不事農桑,可為伶人耳。

    ”卒歲而憐愍之,便令奔去。

    李相紳督大梁日,聞鎮海軍進健卒四人,一曰富倉龍,二曰沈萬石,三曰馮五千,四曰錢子濤,悉能拔橛角觚之戲。

    翌日,于球場内犒勞,以老牛筋皮為炙,狀瘤魁之脔(原注:魁,酒缸也,盛一鬥二升。

    多以樽槐瘤為之,或銅鑄也)。

    坐于地茵,大半令食之。

    萬石等三人,視炙堅粗,莫敢就食,獨五千瞑目張口,兩手捧炙,如虎啖肉。

    丞相曰:“真壯士也,可以撲殺西域健胡。

    ”又令試戲,倉龍等亦不利,獨五千勝之。

    十萬之衆,為之披靡。

    于是獨留五千,倉龍等退還本道。

    語曰:“壯兒過大梁,如上龍門也。

    ”城北門常扃,鎖不開,開必有事,公命開之。

    騾子營騷動軍府,乃悉誅之,自此遂安也。

    李公既治淮南,決吳湘之獄,而持法清峻,犯之者無宥,有嚴、張之風也。

    狡吏奸豪,潛形匿迹。

    然出于獨見,寮佐莫敢谏之。

    李元将評事及弟仲将嘗僑寓江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館,而叔呼之。

    榮達之後,元将稱弟、稱侄,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

    又有崔巡官者,居鄭圃,與丞相同年之舊,特遠來谒。

    才到客舍,不意家仆與市人有競。

    诘其所以,仆曰:“宣州管驿崔巡官。

    ”下其仆與市人,皆抵極法。

    令捕崔至,曰:“昔嘗識君,到此何不相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