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三 識鑒
關燈
小
中
大
貞觀二十年,王師旦為員外郎,冀州進士張昌齡、王公瑾并有文辭,聲振京邑。
師旦考其策為下等,舉朝不知所以。
及奏等第,太宗怪問無昌齡等名,師旦對曰:“此輩誠有詞華,然其體輕薄,文章浮豔,必不成令器。
臣擢之,恐後生仿效,有變陛下風俗。
”上深然之。
後昌齡為長安尉,坐贓解,而公瑾亦無所成。
中宗嘗召宰相蘇瑰、李峤子進見。
二子同年。
上曰:“爾宜記所通書言之。
”瑰子應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峤子亡其名,亦進曰:“朝涉之胫,剖賢人之心。
”上曰:“蘇瑰有子,李峤無兒。
” 張守,陝州平陵人也。
自幽州入觐,過本縣,見令李元,申桑梓之禮。
見陝尉李桎梏裴冕,冕呼:“張公!困厄中豈能相救?”至靈寶,便奏充判官。
(案:《唐書·裴冕傳》:冕以王奏充判官,非張守,與此異)冕後至宰輔。
代宗寬厚出于天性。
幼時,玄宗每坐于前,熟視之,謂武惠妃曰:“此兒有異相,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
” 西涼州俗好音樂,制《涼州》新曲,開元中列上獻之。
上顧問甯王,王進曰:“此曲雖佳,臣有聞焉:夫音者,始之于宮,散之于商,成之于角、征、羽,莫不根柢橐龠于宮、商也。
宮雜而少商,征亂而加暴。
臣聞:宮,君也;商,臣也。
宮不勝則君勢卑,商有餘則臣下僭。
君卑則畏下,臣僭則犯上。
蓋形之于音律,播之于歌詠,見之于人事。
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禍,悖亂之患,莫不由此曲也。
”上聞之,默然。
及安祿山之亂,華夏鼎沸,所以知甯王知音之妙也。
安祿山初為張韓公帳下走使。
韓公嘗洗足,韓公足下有黑子,祿山竊窺之。
韓公顧而笑曰:“黑子是吾之貴相,汝何窺之?”祿山曰:“賤人不幸,兩足皆有,亦似将軍者,色黑而加大。
”公奇之,約為義兒,深加慰勉。
王為太常卿。
早起,聞永興裡人吹笛,問:“是太常樂人否?”曰:“然。
”已後因閱樂而撻之。
問曰:“何得罪?”曰:“卧吹笛。
”又見康昆侖彈琵琶,雲:“琵聲多,琶聲少,亦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也。
”自下而上謂之琵,自上而下謂之琶。
裴寬尚書罷郡,西歸汴中,日晚維舟,見一人坐樹下,衣服故敝。
召與語,大奇之,謂“君才識自當富貴,何貧也?”舉船錢帛奴婢與之,客亦不讓。
語訖上船,奴婢偃蹇者鞭撲之,裴公益以為奇,其人乃張建封也。
杜丞相鴻漸,世号知人。
見馬燧、李抱真、盧杞、陸贽、張宏靖、李藩,皆雲“并為将相”,既而盡然。
又大司徒杜公見張弘靖,曰:“必為宰相。
”貴人多知人也如此。
潘炎,德宗時為翰林學士,恩渥極異。
其妻劉氏,晏之女也。
京尹某有故,伺候累日不得見,乃遺阍者三百缣。
夫人知之,謂潘曰:“豈有人臣,京尹願一見,遺奴三百缣帛?其危可知也!”遽勸潘公避位。
子孟陽,初為戶部侍郎,夫人憂惕曰:“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
”戶部解谕再三,乃曰:“試會爾同列,吾觀之。
”因遍招深熟者。
客至,夫人垂簾視之。
既罷會,喜曰:“皆爾之俦也,不足憂矣。
末後慘綠少年,何人也?”答曰:“補阙杜黃裳。
”夫人曰:“此人自别,是有名卿相。
” 韋獻公夏卿有知人之鑒,人不知也。
因退朝,于街中逢再從弟執誼,從弟渠牟、丹,三人皆二十四,并為郎官。
簇馬久之,獻公曰:“今日逢三二十四郎,辄欲題目之。
”語執誼曰:“汝必為宰相,善保其末耳。
”語渠牟曰:“弟當别奉主上恩,而連貴公卿。
”語丹曰:“三命中,弟最長遠,而位極旄钺。
”由是竟如其言。
韋獻公夏卿不經方鎮,唯嘗于東都留守辟吏八人,而路公随、皇甫崖州葛皆為宰相,張尚書賈、段給事平仲、衛大夫中行、李常侍翺、李谏議景儉、李湖南詞皆至顯官,亦知名矣。
李相绛,先人為襄州督郵,方赴舉,求鄉薦。
時樊司空澤為節度使,張常侍正甫為判官,主鄉薦。
張公知丞相有前途,啟司空曰:“舉人悉不如李某秀才,請隻送一人,請衆人之資以奉之。
”欣然允諾。
又薦丞相弟為同舍郎。
不十年而李公登庸,感司空之恩,以司空之子宗易為朝官。
人問宗易之文于丞相,答曰:“蓋代。
”時人用以“蓋代”為口實,相見論文,必曰:“莫是樊三蓋代否?”後丞相之為戶部侍郎也,常侍為本司郎中,因會,把詩侍郎唱歌,李終不唱而哂之,滿席大噱。
韓太保
師旦考其策為下等,舉朝不知所以。
及奏等第,太宗怪問無昌齡等名,師旦對曰:“此輩誠有詞華,然其體輕薄,文章浮豔,必不成令器。
臣擢之,恐後生仿效,有變陛下風俗。
”上深然之。
後昌齡為長安尉,坐贓解,而公瑾亦無所成。
中宗嘗召宰相蘇瑰、李峤子進見。
二子同年。
上曰:“爾宜記所通書言之。
”瑰子應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峤子亡其名,亦進曰:“朝涉之胫,剖賢人之心。
”上曰:“蘇瑰有子,李峤無兒。
” 張守,陝州平陵人也。
自幽州入觐,過本縣,見令李元,申桑梓之禮。
見陝尉李桎梏裴冕,冕呼:“張公!困厄中豈能相救?”至靈寶,便奏充判官。
(案:《唐書·裴冕傳》:冕以王奏充判官,非張守,與此異)冕後至宰輔。
代宗寬厚出于天性。
幼時,玄宗每坐于前,熟視之,謂武惠妃曰:“此兒有異相,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
” 西涼州俗好音樂,制《涼州》新曲,開元中列上獻之。
上顧問甯王,王進曰:“此曲雖佳,臣有聞焉:夫音者,始之于宮,散之于商,成之于角、征、羽,莫不根柢橐龠于宮、商也。
宮雜而少商,征亂而加暴。
臣聞:宮,君也;商,臣也。
宮不勝則君勢卑,商有餘則臣下僭。
君卑則畏下,臣僭則犯上。
蓋形之于音律,播之于歌詠,見之于人事。
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禍,悖亂之患,莫不由此曲也。
”上聞之,默然。
及安祿山之亂,華夏鼎沸,所以知甯王知音之妙也。
安祿山初為張韓公帳下走使。
韓公嘗洗足,韓公足下有黑子,祿山竊窺之。
韓公顧而笑曰:“黑子是吾之貴相,汝何窺之?”祿山曰:“賤人不幸,兩足皆有,亦似将軍者,色黑而加大。
”公奇之,約為義兒,深加慰勉。
王為太常卿。
早起,聞永興裡人吹笛,問:“是太常樂人否?”曰:“然。
”已後因閱樂而撻之。
問曰:“何得罪?”曰:“卧吹笛。
”又見康昆侖彈琵琶,雲:“琵聲多,琶聲少,亦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也。
”自下而上謂之琵,自上而下謂之琶。
裴寬尚書罷郡,西歸汴中,日晚維舟,見一人坐樹下,衣服故敝。
召與語,大奇之,謂“君才識自當富貴,何貧也?”舉船錢帛奴婢與之,客亦不讓。
語訖上船,奴婢偃蹇者鞭撲之,裴公益以為奇,其人乃張建封也。
杜丞相鴻漸,世号知人。
見馬燧、李抱真、盧杞、陸贽、張宏靖、李藩,皆雲“并為将相”,既而盡然。
又大司徒杜公見張弘靖,曰:“必為宰相。
”貴人多知人也如此。
潘炎,德宗時為翰林學士,恩渥極異。
其妻劉氏,晏之女也。
京尹某有故,伺候累日不得見,乃遺阍者三百缣。
夫人知之,謂潘曰:“豈有人臣,京尹願一見,遺奴三百缣帛?其危可知也!”遽勸潘公避位。
子孟陽,初為戶部侍郎,夫人憂惕曰:“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
”戶部解谕再三,乃曰:“試會爾同列,吾觀之。
”因遍招深熟者。
客至,夫人垂簾視之。
既罷會,喜曰:“皆爾之俦也,不足憂矣。
末後慘綠少年,何人也?”答曰:“補阙杜黃裳。
”夫人曰:“此人自别,是有名卿相。
” 韋獻公夏卿有知人之鑒,人不知也。
因退朝,于街中逢再從弟執誼,從弟渠牟、丹,三人皆二十四,并為郎官。
簇馬久之,獻公曰:“今日逢三二十四郎,辄欲題目之。
”語執誼曰:“汝必為宰相,善保其末耳。
”語渠牟曰:“弟當别奉主上恩,而連貴公卿。
”語丹曰:“三命中,弟最長遠,而位極旄钺。
”由是竟如其言。
韋獻公夏卿不經方鎮,唯嘗于東都留守辟吏八人,而路公随、皇甫崖州葛皆為宰相,張尚書賈、段給事平仲、衛大夫中行、李常侍翺、李谏議景儉、李湖南詞皆至顯官,亦知名矣。
李相绛,先人為襄州督郵,方赴舉,求鄉薦。
時樊司空澤為節度使,張常侍正甫為判官,主鄉薦。
張公知丞相有前途,啟司空曰:“舉人悉不如李某秀才,請隻送一人,請衆人之資以奉之。
”欣然允諾。
又薦丞相弟為同舍郎。
不十年而李公登庸,感司空之恩,以司空之子宗易為朝官。
人問宗易之文于丞相,答曰:“蓋代。
”時人用以“蓋代”為口實,相見論文,必曰:“莫是樊三蓋代否?”後丞相之為戶部侍郎也,常侍為本司郎中,因會,把詩侍郎唱歌,李終不唱而哂之,滿席大噱。
韓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