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寄生附

關燈
,免贻笑柄!”以此夫妻反目。

    二娘故與女言,将使仍歸王孫若為媵。

    女俯首不言,意若甚願。

    二娘商鄭,鄭更怒,一付二娘,置女度外,不複預聞。

    二娘愛女切,欲實其言。

    女乃喜,病漸瘥。

    竊探王孫,親迎有日矣。

    及期以侄完婚,僞欲歸甯,昧旦,使人求仆輿于兄。

    兄最友愛,又以居村鄰近,遂以所備親迎車馬,先迎二娘。

    既至,則妝女入車,使兩仆兩媪護送之。

    到門,以氈貼地而入。

    時鼓樂已集,從仆叱令吹擂,一時人聲沸聒。

    王孫奔視,則女子以紅帕蒙首,駭極欲奔;鄭仆夾扶,便令交拜。

    王孫不知何由,即便拜訖。

    二媪扶女,徑坐青廬,始知其閨秀也。

    舉家皇亂,莫知所為。

     時漸瀕暮,王孫不複敢行親迎之禮。

    桂庵遣仆以情告張;張怒,遂欲斷絕。

    五可不肯,曰:“彼雖先至,未受雁采;不如仍使親迎。

    ”父納其言,以對來使。

    使歸,桂庵終不敢從。

    相對籌思,喜怒俱無所施。

    張待之既久,知其不行,遂亦以輿馬送五可至,因另設青帳于别室。

     王孫周旋兩間,蹀踱無以自處。

    母乃調停于中,使序行以齒,二女皆諾。

    及五可聞閨秀差長,稱“姊”有難色。

    母甚慮之。

    比三朝公會,五可見閨秀風緻宜人,不覺右之,自是始定。

    然父母恐其積久不相能,而二女卻無間言,衣履易着,相愛如姊妹焉。

     王孫始問五可卻媒之故,笑曰:“無他,聊報君之卻于媪耳。

    尚未見妾,意中止有閨秀;即見妾,亦略靳之,以觇君之視妾,較閨秀何如也。

    使君為伊病,而不為妾病,則亦不必強求容矣。

    ”王孫笑曰:“報亦慘矣!然非于媪,何得一觐芳容。

    ”五可曰:“是妾自欲見君,媪何能為。

    過舍門時,豈不知眈眈者在内耶。

    夢中業相要,何尚未知信耶?”王孫驚問:“何知?”曰:“妾病中夢至君家,以為妄;後聞君亦夢,妾乃知魂魄真到此也。

    ”王孫異之,遂述所夢,時日悉符。

    父子之良緣,皆以夢成,亦奇情也。

    故并志之。

     異史氏曰:“父癡于情,子遂幾為情死。

    所謂情種,其王孫之謂欤?不有善夢之父,何生離情之子哉!” 譯文  王寄生,字叫王孫,是郡中名士。

    小時,父母因為他在襁褓中就能識得父親,認為他天生聰慧,所以十分鐘愛。

    長大以後。

    出落得越發秀美,八九歲能寫文章,十四歲考入郡學,立志要自己選擇對偶。

    父親王桂庵有個妹妹叫二娘,嫁給了秀才鄭子僑,生了個非常聰明漂亮的女兒,起名叫閨秀。

    王孫見了閨秀後,十分愛慕,日思夜想,漸漸地就不吃不喝,生起病來。

    父母憂慮傷心,苦苦詢問緣故。

    王孫便将心事講了。

    父親無可奈何,隻得請媒人去妹妹家提親。

    鄭子僑為人古闆嚴謹,覺得中表親上再做親于理不合,便推辭了這門親事。

    王孫得知,病勢更加沉重。

    母親芸娘無計可施,隻好暗地裡懇求二娘,要閨秀來家安慰安慰王孫。

    鄭子僑得知,怒不可遏,說的話也難聽起來。

    于是,桂庵夫婦徹底絕望,隻好聽任王孫死活了。

     本郡有一姓張的大戶人家,五個女兒都很漂亮。

    最小的一個叫五可,尤其美麗,是姊妹中最出類拔萃的,一直還沒訂親。

    一天,五可在去掃墓的路上,碰到王孫,從車子中偷偷看了一眼,一見鐘情,回家後告訴了母親。

    母親探知她的心事,便叫來一個姓于的媒婆,向她流露了許親給王孫的意思。

    于氏會意,立即到王家來。

    這時,王孫還在病中,于氏得知,笑着說:“公子的病我能治好。

    ”芸娘詢問緣故,于氏便說明來意,又把五可誇贊了一番。

    芸娘非常喜歡,讓于氏快去跟王孫說說。

    于氏走進内室,撫摸着王孫告訴他這件事,王孫搖着頭說:“你請的醫生不對我的病症,有什麼辦法!”于氏笑着說:“治病,要問是不是好醫生。

    如果是好的,即使求的是醫和而來由是醫緩,也可以啊!何必非求那個人,死了也要等她,這不是太傻了嗎?”王孫流着淚歎息道:“但普天下的醫生,卻再也沒有好過醫和的!”于氏譏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