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曾友于
關燈
小
中
大
父親的墓門,不讓張夫人合葬。
友于沒辦法,隻得将母親暫時葬在墓道中。
又過了不長時間,曾孝的妻子亡故。
友于招呼曾仁、曾義過去赴葬,二人說:“老一輩的喪禮他都不講,還講什麼小一輩的喪禮!”友于再三勸告,二人不聽。
友于隻得自已前去,到選葬時,哭得十分傷心。
此時,卻隔牆聽見曾仁、曾義又是敲鼓,又是奏樂,曾孝大怒,糾合諸弟兄去毆打二人,友于操起根棍子跑在前面。
曾仁先覺到不好,立即逃走了。
曾義剛要跳牆,被友于從後面一棍打下來。
曾孝等人上前拳棍交加,往死裡毆打。
友于見狀,忙用身子護住弟弟。
曾孝大怒,責罵友于。
友于說:“責打曾義,是因為他太無禮,但他罪不至死。
我不偏袒弟弟的過錯,也不幫助哥哥的兇暴。
你如還沒出氣,就打我吧!”曾孝掉過棍來就打友于,曾忠、曾信也跟着,打罵聲、痛叫聲震驚了鄰居。
大家忙都跑過來勸解,曾孝才悻悻地走了。
友于挨了打,毫不怨恨,扶着拐杖到哥哥曾孝家請罪。
曾孝卻将他趕了出去,不讓居喪。
曾義也被打得遍體鱗傷,水米不進。
曾仁悲憤不已,寫下訴狀,告了曾孝等不為庶母出喪。
縣令接狀發簽,捉拿了曾孝、曾忠、曾信,讓友于陳述事情經過。
友于因為臉被打傷,無法去縣衙,呈文禀報縣令,哀求息事甯人。
縣令便銷了此案,不再過問。
曾義不久傷也好了。
從此後,雙方仇怨日深。
曾仁、曾義都年小體弱,常遭毒打,抱怨友于說;“人家都有弟兄,就我們沒有!”友于生氣地說:“這話是我應該說的,你們說什麼?”又苦勸兩個弟弟忍耐,二人始終不聽。
友于便鎖好門窗,攜帶妻子兒女借住到别的地方,離家五十多裡路,希望從此後耳根清靜,再不管閑事了。
友于在家時,雖然并不幫着弟弟們,但曾孝等也有顧忌。
友于走後,曾孝等稍不如意,就跑到曾仁、曾義的家門口高聲辱 罵,連去世的母親也跟着受辱。
二人估量着敵不過,隻有關門鎖戶,一心想找個機會殺了他們,拚個你死我活。
每出門,懷裡都揣着利刃。
一天,被強盜擄去的長兄曾成,忽然帶着家眷逃了回來。
曾孝等三兄弟因為分家已久,一塊商量了三天,竟無處安置他。
曾仁、曾義暗喜,将長兄叫到自己家中養着,又去告訴了友于。
友于十分高興,忙回家來,三弟兄共同勻出田産、房屋,讓長兄住下。
曾孝等卻認為友于三人是買好送人情,又憤怒地跑上門來叫罵。
曾成長期淪落在賊寇中,養成了勇武剛猛的脾氣,此時不禁大怒,罵道:“我回家來,你們沒有一個人肯倒出間屋子,幸虧三個弟弟念手足之情。
現在你們上門叫罵,是想趕我走嗎?”沖出家門,用石頭将曾孝打翻居地。
曾仁、曾義見機,各持棍棒、一湧而上,捉住曾忠、曾信痛打一頓。
曾成又到縣衙告狀,縣令命人詢問友于,友于隻得去拜見縣令,低頭無語,隻是流淚。
縣令征求他的意見,友于說:“求大人給個公斷!”縣令便判曾孝等都拿出财産,曾老翁的家業由七人平均分配。
從此後,曾仁、曾義與曾成更加互相愛護尊敬,談及葬母一事,三人都傷心地落了淚。
曾成怨恨地說:“如此不仁義,真是禽獸!”便想開墳,将庶母與父親合葬。
曾仁跑了去告訴友于,友于匆忙回家,勸阻長兄。
曾成不聽,訂下日子,開墓改葬。
到了那天,曾成在墓前擺上祭品,又一刀砍去了墓邊一棵樹的樹皮,對六個弟弟說:“誰不披麻戴孝,就如同此樹!”大家唯唯聽命。
一家人痛哭着重新為張夫人發喪,一切按禮儀進行畢。
此後,弟兄們相安無事。
但曾成性子暴烈,動不動就打罵弟弟們,對曾孝尤其嚴苛。
惟有看重友于,即使是盛怒之下,隻要友于來到,一句話就煙消雲散。
曾孝行事,曾成總是看不順眼。
曾孝因此無一天不去友于家,暗地裡對着友于咒罵長兄。
友于委婉地勸解,還是不聽。
友于受不了他的騷擾,隻得又将家遷到三泊,離家越發遠了,也就漸漸地很少通音訊了。
弟兄們雖都害怕曾成,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又過了三年,曾孝已是四十六歲的人了。
生了五個兒子,長子繼業、三于繼德,是嫡妻生的;次子繼功、四子繼績是妾生的;一個奴婢還生了
友于沒辦法,隻得将母親暫時葬在墓道中。
又過了不長時間,曾孝的妻子亡故。
友于招呼曾仁、曾義過去赴葬,二人說:“老一輩的喪禮他都不講,還講什麼小一輩的喪禮!”友于再三勸告,二人不聽。
友于隻得自已前去,到選葬時,哭得十分傷心。
此時,卻隔牆聽見曾仁、曾義又是敲鼓,又是奏樂,曾孝大怒,糾合諸弟兄去毆打二人,友于操起根棍子跑在前面。
曾仁先覺到不好,立即逃走了。
曾義剛要跳牆,被友于從後面一棍打下來。
曾孝等人上前拳棍交加,往死裡毆打。
友于見狀,忙用身子護住弟弟。
曾孝大怒,責罵友于。
友于說:“責打曾義,是因為他太無禮,但他罪不至死。
我不偏袒弟弟的過錯,也不幫助哥哥的兇暴。
你如還沒出氣,就打我吧!”曾孝掉過棍來就打友于,曾忠、曾信也跟着,打罵聲、痛叫聲震驚了鄰居。
大家忙都跑過來勸解,曾孝才悻悻地走了。
友于挨了打,毫不怨恨,扶着拐杖到哥哥曾孝家請罪。
曾孝卻将他趕了出去,不讓居喪。
曾義也被打得遍體鱗傷,水米不進。
曾仁悲憤不已,寫下訴狀,告了曾孝等不為庶母出喪。
縣令接狀發簽,捉拿了曾孝、曾忠、曾信,讓友于陳述事情經過。
友于因為臉被打傷,無法去縣衙,呈文禀報縣令,哀求息事甯人。
縣令便銷了此案,不再過問。
曾義不久傷也好了。
從此後,雙方仇怨日深。
曾仁、曾義都年小體弱,常遭毒打,抱怨友于說;“人家都有弟兄,就我們沒有!”友于生氣地說:“這話是我應該說的,你們說什麼?”又苦勸兩個弟弟忍耐,二人始終不聽。
友于便鎖好門窗,攜帶妻子兒女借住到别的地方,離家五十多裡路,希望從此後耳根清靜,再不管閑事了。
友于在家時,雖然并不幫着弟弟們,但曾孝等也有顧忌。
友于走後,曾孝等稍不如意,就跑到曾仁、曾義的家門口高聲辱 罵,連去世的母親也跟着受辱。
二人估量着敵不過,隻有關門鎖戶,一心想找個機會殺了他們,拚個你死我活。
每出門,懷裡都揣着利刃。
一天,被強盜擄去的長兄曾成,忽然帶着家眷逃了回來。
曾孝等三兄弟因為分家已久,一塊商量了三天,竟無處安置他。
曾仁、曾義暗喜,将長兄叫到自己家中養着,又去告訴了友于。
友于十分高興,忙回家來,三弟兄共同勻出田産、房屋,讓長兄住下。
曾孝等卻認為友于三人是買好送人情,又憤怒地跑上門來叫罵。
曾成長期淪落在賊寇中,養成了勇武剛猛的脾氣,此時不禁大怒,罵道:“我回家來,你們沒有一個人肯倒出間屋子,幸虧三個弟弟念手足之情。
現在你們上門叫罵,是想趕我走嗎?”沖出家門,用石頭将曾孝打翻居地。
曾仁、曾義見機,各持棍棒、一湧而上,捉住曾忠、曾信痛打一頓。
曾成又到縣衙告狀,縣令命人詢問友于,友于隻得去拜見縣令,低頭無語,隻是流淚。
縣令征求他的意見,友于說:“求大人給個公斷!”縣令便判曾孝等都拿出财産,曾老翁的家業由七人平均分配。
從此後,曾仁、曾義與曾成更加互相愛護尊敬,談及葬母一事,三人都傷心地落了淚。
曾成怨恨地說:“如此不仁義,真是禽獸!”便想開墳,将庶母與父親合葬。
曾仁跑了去告訴友于,友于匆忙回家,勸阻長兄。
曾成不聽,訂下日子,開墓改葬。
到了那天,曾成在墓前擺上祭品,又一刀砍去了墓邊一棵樹的樹皮,對六個弟弟說:“誰不披麻戴孝,就如同此樹!”大家唯唯聽命。
一家人痛哭着重新為張夫人發喪,一切按禮儀進行畢。
此後,弟兄們相安無事。
但曾成性子暴烈,動不動就打罵弟弟們,對曾孝尤其嚴苛。
惟有看重友于,即使是盛怒之下,隻要友于來到,一句話就煙消雲散。
曾孝行事,曾成總是看不順眼。
曾孝因此無一天不去友于家,暗地裡對着友于咒罵長兄。
友于委婉地勸解,還是不聽。
友于受不了他的騷擾,隻得又将家遷到三泊,離家越發遠了,也就漸漸地很少通音訊了。
弟兄們雖都害怕曾成,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又過了三年,曾孝已是四十六歲的人了。
生了五個兒子,長子繼業、三于繼德,是嫡妻生的;次子繼功、四子繼績是妾生的;一個奴婢還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