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曾友于
關燈
小
中
大
曾翁,昆陽故家也。
翁初死未殓,兩眶中淚出如沈,有子六,莫解所以。
次子悌,字友于,邑名士,以為不祥,戒諸兄弟各自惕,勿贻痛于先人;而兄弟半迂笑之。
先是翁嫡配生長子成,至七八歲,母子為強寇擄去。
娶繼室,生三子:曰孝,曰忠,曰信。
妾生三子:曰悌,曰仁,曰義。
孝以悌等出身賤,鄙不齒,因連結忠、信為黨。
即與客飲,悌等過堂下,亦傲不為禮。
仁、義皆忿,與友于謀欲相仇。
友于百詞寬譬,不從所謀;而仁、義年最少,因兄言亦遂止。
孝有女适邑周氏,病死。
糾悌等往撻其姑,悌不從。
孝憤然,令忠、信合族中無賴子、往捉周妻,搒掠無算,抛粟毀器,盎盂無存。
周告官。
官怒,拘孝等囚系之,将行申黜。
友于懼,見宰自投。
友于品行,素為宰重,諸兄弟以是得無苦。
友于乃詣周所負荊,周亦器重友于,訟遂止。
孝歸,終不德友于。
無何,友于母張夫人卒,孝等不為服,宴飲如故。
仁、義益忿。
友于曰:“此彼之無禮,于我何損焉。
”及葬,把持墓門,不使合厝。
友于乃瘗母隧道中。
未幾孝妻亡,友于招仁、義同往奔喪。
二人曰:“‘期’且不論,‘功’于何有!”再勸之,哄然散去。
友于乃自往,臨哭盡哀。
隔牆聞仁、義鼓且吹,孝怒,糾諸弟往毆之。
友于操杖先從。
入其家,仁覺先逃。
興方逾垣,友于自後擊仆之。
孝等拳杖交加,毆不止。
友于橫身障阻之。
孝怒,讓友于。
友于曰:“責之者以其無禮也,然罪固不至死。
我不怙弟惡,亦不助兄暴。
如怒不解,願以身代之。
”孝遂反杖撻友于,忠、信亦相助毆兄,聲震裡黨,群集勸解,乃散去。
友于即扶杖詣兄請罪。
孝逐去之,不令居喪次。
而義創甚,不複食飲。
仁代具詞訟官,訴其不為庶母行服。
官簽拘孝、忠、信,而令友于陳狀。
友于以面目損傷,不能詣署,但作詞禀白,哀求寝息,宰遂消案。
義亦尋愈。
由是仇怨益深。
仁、義皆幼弱,辄被敲楚。
怨友于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友于曰:“此兩語,我宜言之,兩弟何雲!”因苦勸之,卒不聽。
友于遂扃戶,攜妻子借寓他所,離家五十餘裡,冀不相聞。
友于在家雖不助弟,而孝等尚稍有顧忌;既去,諸兄一不當,辄叫罵其門,辱侵母諱。
仁、義度不能抗,惟杜門思乘間刺殺之,行則懷刀。
一日寇所掠長兄成,忽攜婦亡歸。
諸兄弟以家久析,聚謀三日,竟無處可以置之。
仁、義竊喜,招去共養之。
往告友于。
友于喜,歸,共出田宅居成。
諸兄怒其市惠,登門窘辱。
而成久在寇中,習于威猛,大怒曰:“我歸,更無人肯置一屋;幸三弟念手足,又罪責之。
是欲逐我耶!”以石投孝,孝仆。
仁、義各以杖出,捉忠、信,撻無數。
成乃訟宰,宰又使人請教友于。
友于詣宰,俯首不言,但有流涕。
宰問之,曰:“惟求公斷。
”宰乃判孝等各出田産歸成,使七分相準。
自此仁、義與成倍加愛敬,談及葬母事,因并泣下。
成恚曰:“如此不仁,真禽獸也!”遂欲啟圹更為改葬。
仁奔告友于,友于急歸谏止。
成不聽,刻期發墓,作齋于茔。
以刀削樹,謂諸弟曰:“所不衰麻相從者,有如此樹!”衆唯唯。
于是一門皆哭臨,安厝盡禮。
自此兄弟相安。
而成性剛烈,辄批撻諸弟,于孝尤甚。
惟重友于,雖盛怒,友于至,一言即解。
孝有所行,成辄不平之,故孝無一日不至友于所,潛對友于诟詛。
友于婉谏,卒不納。
友于不堪其擾,又遷居三泊,去家益遠,音迹遂疏。
又二年,諸弟皆畏成,久亦相習。
而孝年四十六,生五子:長繼業,三繼德,嫡出;次繼功,四繼績,庶出;又婢生繼祖。
皆成立。
效父舊行,各為黨,日相競,孝亦不能呵止。
惟祖無兄弟,年又最幼,諸兄皆得而诟厲之。
嶽家近三泊,會詣嶽,迂道詣叔。
入門見叔家兩兄一弟,弦誦怡怡,樂之,久居不言歸。
叔促之,哀求寄居。
叔曰:“汝父母皆不知,我豈惜瓯飯瓢飲乎!”乃歸。
過數月夫妻往壽嶽母,告父曰:“兒此行不歸矣。
”父诘之,因吐微隐。
父慮與叔有夙隙,計難久居。
祖曰:“父慮過矣。
二叔聖賢也。
”遂去,攜妻之三泊。
友于除舍居之
翁初死未殓,兩眶中淚出如沈,有子六,莫解所以。
次子悌,字友于,邑名士,以為不祥,戒諸兄弟各自惕,勿贻痛于先人;而兄弟半迂笑之。
先是翁嫡配生長子成,至七八歲,母子為強寇擄去。
娶繼室,生三子:曰孝,曰忠,曰信。
妾生三子:曰悌,曰仁,曰義。
孝以悌等出身賤,鄙不齒,因連結忠、信為黨。
即與客飲,悌等過堂下,亦傲不為禮。
仁、義皆忿,與友于謀欲相仇。
友于百詞寬譬,不從所謀;而仁、義年最少,因兄言亦遂止。
孝有女适邑周氏,病死。
糾悌等往撻其姑,悌不從。
孝憤然,令忠、信合族中無賴子、往捉周妻,搒掠無算,抛粟毀器,盎盂無存。
周告官。
官怒,拘孝等囚系之,将行申黜。
友于懼,見宰自投。
友于品行,素為宰重,諸兄弟以是得無苦。
友于乃詣周所負荊,周亦器重友于,訟遂止。
孝歸,終不德友于。
無何,友于母張夫人卒,孝等不為服,宴飲如故。
仁、義益忿。
友于曰:“此彼之無禮,于我何損焉。
”及葬,把持墓門,不使合厝。
友于乃瘗母隧道中。
未幾孝妻亡,友于招仁、義同往奔喪。
二人曰:“‘期’且不論,‘功’于何有!”再勸之,哄然散去。
友于乃自往,臨哭盡哀。
隔牆聞仁、義鼓且吹,孝怒,糾諸弟往毆之。
友于操杖先從。
入其家,仁覺先逃。
興方逾垣,友于自後擊仆之。
孝等拳杖交加,毆不止。
友于橫身障阻之。
孝怒,讓友于。
友于曰:“責之者以其無禮也,然罪固不至死。
我不怙弟惡,亦不助兄暴。
如怒不解,願以身代之。
”孝遂反杖撻友于,忠、信亦相助毆兄,聲震裡黨,群集勸解,乃散去。
友于即扶杖詣兄請罪。
孝逐去之,不令居喪次。
而義創甚,不複食飲。
仁代具詞訟官,訴其不為庶母行服。
官簽拘孝、忠、信,而令友于陳狀。
友于以面目損傷,不能詣署,但作詞禀白,哀求寝息,宰遂消案。
義亦尋愈。
由是仇怨益深。
仁、義皆幼弱,辄被敲楚。
怨友于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友于曰:“此兩語,我宜言之,兩弟何雲!”因苦勸之,卒不聽。
友于遂扃戶,攜妻子借寓他所,離家五十餘裡,冀不相聞。
友于在家雖不助弟,而孝等尚稍有顧忌;既去,諸兄一不當,辄叫罵其門,辱侵母諱。
仁、義度不能抗,惟杜門思乘間刺殺之,行則懷刀。
一日寇所掠長兄成,忽攜婦亡歸。
諸兄弟以家久析,聚謀三日,竟無處可以置之。
仁、義竊喜,招去共養之。
往告友于。
友于喜,歸,共出田宅居成。
諸兄怒其市惠,登門窘辱。
而成久在寇中,習于威猛,大怒曰:“我歸,更無人肯置一屋;幸三弟念手足,又罪責之。
是欲逐我耶!”以石投孝,孝仆。
仁、義各以杖出,捉忠、信,撻無數。
成乃訟宰,宰又使人請教友于。
友于詣宰,俯首不言,但有流涕。
宰問之,曰:“惟求公斷。
”宰乃判孝等各出田産歸成,使七分相準。
自此仁、義與成倍加愛敬,談及葬母事,因并泣下。
成恚曰:“如此不仁,真禽獸也!”遂欲啟圹更為改葬。
仁奔告友于,友于急歸谏止。
成不聽,刻期發墓,作齋于茔。
以刀削樹,謂諸弟曰:“所不衰麻相從者,有如此樹!”衆唯唯。
于是一門皆哭臨,安厝盡禮。
自此兄弟相安。
而成性剛烈,辄批撻諸弟,于孝尤甚。
惟重友于,雖盛怒,友于至,一言即解。
孝有所行,成辄不平之,故孝無一日不至友于所,潛對友于诟詛。
友于婉谏,卒不納。
友于不堪其擾,又遷居三泊,去家益遠,音迹遂疏。
又二年,諸弟皆畏成,久亦相習。
而孝年四十六,生五子:長繼業,三繼德,嫡出;次繼功,四繼績,庶出;又婢生繼祖。
皆成立。
效父舊行,各為黨,日相競,孝亦不能呵止。
惟祖無兄弟,年又最幼,諸兄皆得而诟厲之。
嶽家近三泊,會詣嶽,迂道詣叔。
入門見叔家兩兄一弟,弦誦怡怡,樂之,久居不言歸。
叔促之,哀求寄居。
叔曰:“汝父母皆不知,我豈惜瓯飯瓢飲乎!”乃歸。
過數月夫妻往壽嶽母,告父曰:“兒此行不歸矣。
”父诘之,因吐微隐。
父慮與叔有夙隙,計難久居。
祖曰:“父慮過矣。
二叔聖賢也。
”遂去,攜妻之三泊。
友于除舍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