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成渝路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有這麼偉大的一省:
東山有鐵,西山有煤,
比燕窩魚翅更寶貴的食鹽,我們有自流井!
一路上,遍地是三九天裡的金黃菜花,茶花臘梅,
雖然沒用,也不辭點綴風景。
一路上,黑塊是煤鐵,白塊是食鹽, 壓彎了男女肩上的綠竹竿,爬山越嶺! *** 無論縣城與鎮市, 都顯出驚人的擁擠與繁榮: 最悅目是清晨的菜市,兩經溪水洗淨的蔬菜,碧綠鮮紅; 新編好的竹筐,天然的明綠,裝着肥嫩的黃菲和挺秀的雪裡蕻。
竹筒盛着陳醋, 香油在壇形的竹簍中,竹席上擺着鹽塊, 蔗糖在竹筐裡面盛, 用不着商标來保證土産,本地風光的竹筐竹簍就是說明。
即使是小小一座鎮市,也有幾家屠戶, 頭蹄腸肚挂滿竹棚;三百斤重的花豬,一步也走不動, 安穩的卧在滑竿上,連哼也懶得哼。
在街心,雖然沒有新式的樓宇,可是鋪面的潔整證出買賣的興隆。
蜀錦川綢彩繡的光華燦爛,值得每個人的欣慕與贊稱。
但是,誰能想到,在這山城山市裡,紐約倫敦的貨色居然占着上風! 啊,這偉大的中華,廣大的地土,若隻是世界的商場,怎能不随着大江東去, 血液流空! *** 每座城中, 都有多少家茶館—— 窮的人盡管窮忙,忙不到,這些龍門陣的據點。
清閑自在的人們, 抱着隻有幾星炭火的手爐取暖,吸着公用的竹胎水煙袋,輕巧的吹着火紙撚, 以舌戰群儒的英姿, 談古論今,說長道短。
神聖的抗戰,的确激動了民族的良心,對得起曆史,我們的時代有的是英雄好漢,可是在這清茶水煙之間,個人的損失是真正的國難! 什麼時節也忘不了發财,即使發了橫财,他們依然郁郁不滿。
在鮮果糖食攤子左右,茶館的門旁,離茶客們不過三五步遠:瘸腿紅眼的老婦與衰翁,用報紙彌補着一身的破爛,兩手輪流搔抓瘡疥的幼童;紅綠相間的膿血滿臉;瘦得象條竹竿, 臉上似乎隻剩了機警多疑的一雙眼;一面留神着警察的動靜,一面向茶客們伸着手抖顫。
他們的饑苦,紳士的安閑,或者不無關系,這邊品茗,那邊讨飯;因此,讨飯的活該讨飯,紳士們隻能給他們一聲“讨厭”。
一盞紅燈在小門上閃動,香臭難分的氣味流到街頭,有枕有床,無日無夜,這裡的享受是鬼域的風流。
一時的興奮,給綠臉上微添光彩,終生的懶惰,使晴朗的世界永遠昏幽。
假若一年半載的,這裡隻活埋了一二懶漢,那倒也引不起任何人的憂愁;可是,肯狠心毒死自己的,定會豺狼般的向别人索酬:看,茶樓上藏着的弱女,不是被家裡吸血的煙槍葬送了自由? 茶肆中閑坐的那些活鬼,除了私人的利益,似乎對一切全願結仇,他們是田主,房東,或典當的老闆,多一些乞用正是他們的豐收。
*** 碧綠的河水,赭色的群山,一眼望不盡的都是蔗田:半綠的蔗梗,微黃的蔗葉,一片片連着灰淡的遠天。
公路兩旁,晾着半幹的寬葉,側着身讓路,男女橫負着長長的蔗稈。
蜜餞的麥冬,蜜餞的桔餅,甜蜜的内江,确是兒童們的樂園;連鮮紅的辣椒也得到變成糖果的機會,多棱的冰糖,代理着幌子,在鋪外高懸。
苦工們挑着整盆的糖癋,河岸上系着運糖的木船; 散布在四鄉的是“漏棚”與糖廠,田溝裡流洩着黑紅的蜜汁,甜裡帶酸。
牆頭上一列列的瓦盆瓦罐,竹棚下糖盆坐着小壇,用河泥作成的光潤的土餅,墊了一張糙紙,壓在糖盆上邊:泥餅中的水分濾過了蔗滴,掀起泥餅,二寸厚的糖沙松軟鮮甜;滴入小壇的蜜水,再煉成滴,“二白”的制造也是那麼簡單。
古拙的用具,簡陋的方法,一萬元的資本,現在,也極容易賺到兩千,茶館裡憂時之論,隻怕民貧物竭,其實因戰時的需要,隻要生産便會賺錢;土盆泥餅一日多似一日,蔗糖已大簍小簍的運往陝甘;就是那牛津風度的學士,和以巴黎生活為标準的什麼官員,也勉強喝着雲南野長的咖啡,幽默的微歎:噢,中國糖也有相當的甜! *** 在這永是峰回路轉的行程裡,到處都看見肥健誠樸的壯丁:公路上,鎮市中,随時聽見齊呼的一二三四,天還未亮,城裡城外都起了抗敵的歌聲。
散沙般廣大的民衆, 今天齊一了腳步,築起肉的長城;鐵的紀律,療治了精神與身體的病态,縱莽關西大漢,一聲立正,也都挺起前胸;兩三個月的訓練,他們曉得了國事,激憤的願從萬重山裡沖到南京。
同時,在那些繁鬧的城市裡,新中國的生命也春草似的峥嵘:古代的銅鑼敲報着更次,五更起來的卻是新時代的男女學生;軍
一路上,黑塊是煤鐵,白塊是食鹽, 壓彎了男女肩上的綠竹竿,爬山越嶺! *** 無論縣城與鎮市, 都顯出驚人的擁擠與繁榮: 最悅目是清晨的菜市,兩經溪水洗淨的蔬菜,碧綠鮮紅; 新編好的竹筐,天然的明綠,裝着肥嫩的黃菲和挺秀的雪裡蕻。
竹筒盛着陳醋, 香油在壇形的竹簍中,竹席上擺着鹽塊, 蔗糖在竹筐裡面盛, 用不着商标來保證土産,本地風光的竹筐竹簍就是說明。
即使是小小一座鎮市,也有幾家屠戶, 頭蹄腸肚挂滿竹棚;三百斤重的花豬,一步也走不動, 安穩的卧在滑竿上,連哼也懶得哼。
在街心,雖然沒有新式的樓宇,可是鋪面的潔整證出買賣的興隆。
蜀錦川綢彩繡的光華燦爛,值得每個人的欣慕與贊稱。
但是,誰能想到,在這山城山市裡,紐約倫敦的貨色居然占着上風! 啊,這偉大的中華,廣大的地土,若隻是世界的商場,怎能不随着大江東去, 血液流空! *** 每座城中, 都有多少家茶館—— 窮的人盡管窮忙,忙不到,這些龍門陣的據點。
清閑自在的人們, 抱着隻有幾星炭火的手爐取暖,吸着公用的竹胎水煙袋,輕巧的吹着火紙撚, 以舌戰群儒的英姿, 談古論今,說長道短。
神聖的抗戰,的确激動了民族的良心,對得起曆史,我們的時代有的是英雄好漢,可是在這清茶水煙之間,個人的損失是真正的國難! 什麼時節也忘不了發财,即使發了橫财,他們依然郁郁不滿。
在鮮果糖食攤子左右,茶館的門旁,離茶客們不過三五步遠:瘸腿紅眼的老婦與衰翁,用報紙彌補着一身的破爛,兩手輪流搔抓瘡疥的幼童;紅綠相間的膿血滿臉;瘦得象條竹竿, 臉上似乎隻剩了機警多疑的一雙眼;一面留神着警察的動靜,一面向茶客們伸着手抖顫。
他們的饑苦,紳士的安閑,或者不無關系,這邊品茗,那邊讨飯;因此,讨飯的活該讨飯,紳士們隻能給他們一聲“讨厭”。
一盞紅燈在小門上閃動,香臭難分的氣味流到街頭,有枕有床,無日無夜,這裡的享受是鬼域的風流。
一時的興奮,給綠臉上微添光彩,終生的懶惰,使晴朗的世界永遠昏幽。
假若一年半載的,這裡隻活埋了一二懶漢,那倒也引不起任何人的憂愁;可是,肯狠心毒死自己的,定會豺狼般的向别人索酬:看,茶樓上藏着的弱女,不是被家裡吸血的煙槍葬送了自由? 茶肆中閑坐的那些活鬼,除了私人的利益,似乎對一切全願結仇,他們是田主,房東,或典當的老闆,多一些乞用正是他們的豐收。
*** 碧綠的河水,赭色的群山,一眼望不盡的都是蔗田:半綠的蔗梗,微黃的蔗葉,一片片連着灰淡的遠天。
公路兩旁,晾着半幹的寬葉,側着身讓路,男女橫負着長長的蔗稈。
蜜餞的麥冬,蜜餞的桔餅,甜蜜的内江,确是兒童們的樂園;連鮮紅的辣椒也得到變成糖果的機會,多棱的冰糖,代理着幌子,在鋪外高懸。
苦工們挑着整盆的糖癋,河岸上系着運糖的木船; 散布在四鄉的是“漏棚”與糖廠,田溝裡流洩着黑紅的蜜汁,甜裡帶酸。
牆頭上一列列的瓦盆瓦罐,竹棚下糖盆坐着小壇,用河泥作成的光潤的土餅,墊了一張糙紙,壓在糖盆上邊:泥餅中的水分濾過了蔗滴,掀起泥餅,二寸厚的糖沙松軟鮮甜;滴入小壇的蜜水,再煉成滴,“二白”的制造也是那麼簡單。
古拙的用具,簡陋的方法,一萬元的資本,現在,也極容易賺到兩千,茶館裡憂時之論,隻怕民貧物竭,其實因戰時的需要,隻要生産便會賺錢;土盆泥餅一日多似一日,蔗糖已大簍小簍的運往陝甘;就是那牛津風度的學士,和以巴黎生活為标準的什麼官員,也勉強喝着雲南野長的咖啡,幽默的微歎:噢,中國糖也有相當的甜! *** 在這永是峰回路轉的行程裡,到處都看見肥健誠樸的壯丁:公路上,鎮市中,随時聽見齊呼的一二三四,天還未亮,城裡城外都起了抗敵的歌聲。
散沙般廣大的民衆, 今天齊一了腳步,築起肉的長城;鐵的紀律,療治了精神與身體的病态,縱莽關西大漢,一聲立正,也都挺起前胸;兩三個月的訓練,他們曉得了國事,激憤的願從萬重山裡沖到南京。
同時,在那些繁鬧的城市裡,新中國的生命也春草似的峥嵘:古代的銅鑼敲報着更次,五更起來的卻是新時代的男女學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