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燈
小
中
大
活家人馬伯樂考慮的則是哪裡多熟人,哪裡熱鬧就去哪裡。
馬伯樂就是這麼一個人:無所事事、無所作為,但永遠表現出曆盡千辛萬苦、受了萬般委屈的樣子。
當他也流汗出力做點什麼的時候,又全是無聊之事、無效之勞。
更多的時候,他隻為他自己行動着、存在着。
總之,馬伯樂這個形象從外表到内心都呈現出&ldquo弱小&rdquo的特質。
他身上表現出來的軟弱、膽小、無能、庸俗、毫無責任感等種種個性與人們傳統觀念中賦予男性的堅強、勇敢、有為、理智、勇于承擔責任等&ldquo大丈夫&rdquo的品質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以說,傳統觀念中&ldquo男子漢大丈夫&rdquo的形象通過馬伯樂這一形象得到了徹底的消解。
馬伯樂受到太太的輕視,更受到人生路上勇毅前行的蕭紅的輕視。
馬伯樂熱衷于逃難,并且樂此不疲,他的形象也是在逃難的情節中逐漸鮮明和完善起來的。
蘆溝橋事變一發生,他立刻從青島的家中獨自逃到上海,開始了他的&ldquo逃難&rdquo旅程。
反諷叙事 蕭紅主要通過幽默諷刺的手法完成《馬伯樂》人物塑造,全篇造成一種喜劇效應。
在表述方式上特别注重細節的描寫。
蕭紅捕捉住人物的某些生活習性并加以放大,通過誇張的描寫在日常生活瑣事中突現其可笑性,以達到譏刺的效果。
第一部中寫馬伯樂隻身逃難到上海後,生活上沒人照料,他又是個懶惰成性的人,于是從日用品到自身的清潔都采用一個&ldquo刮&rdquo字:&ldquo不管什麼東西都要髒的,髒了他就拿過來刮,鍋碗、筷子是用刀刮衣裳、帽子是用指甲刮,襪子也是用指甲刮。
鞋是用小木片刮&rdquo&ldquo吃飯的時候,牙縫裡邊塞了點什麼,他也非用指甲刮出來不可&rdquo&ldquo鼻子不通氣,伸進指甲去刮了一陣就通氣了&rdquo&ldquo頭皮發癢&rdquo,&ldquo就用十個指甲,伸到發根處抱着亂搔刮一陣&rdquo。
&ldquo刮&rdquo這個動作,活畫出馬伯樂的懶入骨髓。
在這裡,蕭紅可以完全放棄她的溫婉性情和筆觸,用如此直接的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描寫,突出、強化人物的醜态,讓人要掩嘴而笑又要掩鼻而逃,甚至令人作嘔。
蕭紅可以既精心又随意地做到了。
她甚至将一些生活細節進行反複描寫,加強對人物刻畫和諷刺的力度。
比如寫馬伯樂逃難時住在一個卧房兼廚房的黑暗的房子裡,他從不整理房間,每次從街上回來第一腳踏進屋去,總是踢倒油瓶子或是鹽罐子。
這個細節重複了好幾次。
這恰恰是蕭紅有意而為之的。
女性,往往不自覺地就會注目于細微之處,甚至珍愛她們捕捉到的這一切并沉溺其中。
而細膩善感的蕭紅,更是善于機敏地捕捉細節,并且在這些細節中體會到特殊的生活環境的意味,通過反複而不斷強調,更深化了人物性格。
蕭紅緊緊地抓住生活當中的細節,并且善于将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揭示主人公虛僞和可笑的一面,從而達到嘲諷的目的。
比如第一部中寫到馬伯樂是一個很&ldquo講究衛生&rdquo的人,到中餐館吃飯,總是先摸一摸椅子是否幹淨,看一看筷子是否幹淨,看完之後,&ldquo取出他自己的手帕來,很講衛生地用他自己的手帕來擦。
好像隻有他的手帕才是幹淨的&rdquo,其實&ldquo一禮拜之内他洗澡的時候,才把手帕放在澡盆子裡,用那洗澡的水一道洗它一次&rdquo。
&ldquo講衛生&rdquo、&ldquo幹淨&rdquo在這裡是莊詞諧用的反語,體現了蕭紅對主人公的嘲笑。
這個看似很愛幹淨,實則邋遢的人到了西餐館就完全是另一種表現:椅子,&ldquo連看也不看,是拉過來就坐的&rdquo刀叉也是&ldquo看也不看,無容懷疑的,拿過來就叉在肉餅上&rdquo。
蕭紅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放在一起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需過多的評論,讀者對主人公的虛僞和可笑就已經心領神會了。
馬伯樂就是這麼一個人:無所事事、無所作為,但永遠表現出曆盡千辛萬苦、受了萬般委屈的樣子。
當他也流汗出力做點什麼的時候,又全是無聊之事、無效之勞。
更多的時候,他隻為他自己行動着、存在着。
總之,馬伯樂這個形象從外表到内心都呈現出&ldquo弱小&rdquo的特質。
他身上表現出來的軟弱、膽小、無能、庸俗、毫無責任感等種種個性與人們傳統觀念中賦予男性的堅強、勇敢、有為、理智、勇于承擔責任等&ldquo大丈夫&rdquo的品質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以說,傳統觀念中&ldquo男子漢大丈夫&rdquo的形象通過馬伯樂這一形象得到了徹底的消解。
馬伯樂受到太太的輕視,更受到人生路上勇毅前行的蕭紅的輕視。
馬伯樂熱衷于逃難,并且樂此不疲,他的形象也是在逃難的情節中逐漸鮮明和完善起來的。
蘆溝橋事變一發生,他立刻從青島的家中獨自逃到上海,開始了他的&ldquo逃難&rdquo旅程。
反諷叙事 蕭紅主要通過幽默諷刺的手法完成《馬伯樂》人物塑造,全篇造成一種喜劇效應。
在表述方式上特别注重細節的描寫。
蕭紅捕捉住人物的某些生活習性并加以放大,通過誇張的描寫在日常生活瑣事中突現其可笑性,以達到譏刺的效果。
第一部中寫馬伯樂隻身逃難到上海後,生活上沒人照料,他又是個懶惰成性的人,于是從日用品到自身的清潔都采用一個&ldquo刮&rdquo字:&ldquo不管什麼東西都要髒的,髒了他就拿過來刮,鍋碗、筷子是用刀刮衣裳、帽子是用指甲刮,襪子也是用指甲刮。
鞋是用小木片刮&rdquo&ldquo吃飯的時候,牙縫裡邊塞了點什麼,他也非用指甲刮出來不可&rdquo&ldquo鼻子不通氣,伸進指甲去刮了一陣就通氣了&rdquo&ldquo頭皮發癢&rdquo,&ldquo就用十個指甲,伸到發根處抱着亂搔刮一陣&rdquo。
&ldquo刮&rdquo這個動作,活畫出馬伯樂的懶入骨髓。
在這裡,蕭紅可以完全放棄她的溫婉性情和筆觸,用如此直接的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描寫,突出、強化人物的醜态,讓人要掩嘴而笑又要掩鼻而逃,甚至令人作嘔。
蕭紅可以既精心又随意地做到了。
她甚至将一些生活細節進行反複描寫,加強對人物刻畫和諷刺的力度。
比如寫馬伯樂逃難時住在一個卧房兼廚房的黑暗的房子裡,他從不整理房間,每次從街上回來第一腳踏進屋去,總是踢倒油瓶子或是鹽罐子。
這個細節重複了好幾次。
這恰恰是蕭紅有意而為之的。
女性,往往不自覺地就會注目于細微之處,甚至珍愛她們捕捉到的這一切并沉溺其中。
而細膩善感的蕭紅,更是善于機敏地捕捉細節,并且在這些細節中體會到特殊的生活環境的意味,通過反複而不斷強調,更深化了人物性格。
蕭紅緊緊地抓住生活當中的細節,并且善于将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揭示主人公虛僞和可笑的一面,從而達到嘲諷的目的。
比如第一部中寫到馬伯樂是一個很&ldquo講究衛生&rdquo的人,到中餐館吃飯,總是先摸一摸椅子是否幹淨,看一看筷子是否幹淨,看完之後,&ldquo取出他自己的手帕來,很講衛生地用他自己的手帕來擦。
好像隻有他的手帕才是幹淨的&rdquo,其實&ldquo一禮拜之内他洗澡的時候,才把手帕放在澡盆子裡,用那洗澡的水一道洗它一次&rdquo。
&ldquo講衛生&rdquo、&ldquo幹淨&rdquo在這裡是莊詞諧用的反語,體現了蕭紅對主人公的嘲笑。
這個看似很愛幹淨,實則邋遢的人到了西餐館就完全是另一種表現:椅子,&ldquo連看也不看,是拉過來就坐的&rdquo刀叉也是&ldquo看也不看,無容懷疑的,拿過來就叉在肉餅上&rdquo。
蕭紅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放在一起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需過多的評論,讀者對主人公的虛僞和可笑就已經心領神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