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燈
小
中
大
。
他為自己的處境苦悶、不平,因而他也是悲哀的、優傷的。
馬伯樂不滿于現實,卻從未嘗試過改變現實他渴望自己能有事業上的成功,卻從未積極地努力過。
馬伯樂的性格和心理矛盾複雜,但都可以統攝于一個核心之下,那就是馬伯樂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逃避。
主題思想 《馬伯樂》主題思想:對國民性的思考 《馬伯樂》蘊含着作家對于健全的、理想的人格的期冀和追求流露的是作家希望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滿腔熱忱寄托的是作家想要提高民族精神素質的深刻思考,而這個主旨在作品中是展開在縱橫兩條線索上的。
作品主旨的縱向體現:作家有意識地選擇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生存環境&mdash&mdash青島。
這是一個曾經一度遭受帝國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程度頗深的城市。
可以說,它既是一處獨特的人文&ldquo景觀&rdquo,又是作品主人公隆重上演的&ldquo舞台&rdquo。
從1840年的鴉片戰争到1940年蕭紅寫作《馬伯樂》,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這也是中華民族受盡屈辱和奴役,民族精神遭遇空前侵蝕的一百年。
特别是鴉片戰争之後,失敗主義情緒滞留在民族意識中,而其中&ldquo媚洋&rdquo和&ldquo恐洋&rdquo這個&ldquo疑難雜症&rdquo帶給人們的精神軀體的危害則更大。
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的悍然入侵、肆意掠奪和塗炭生靈,如何面對日本帝國主義肆無忌憚的強盜行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做出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
馬伯樂第一代:馬伯樂之父&mdash&mdash他的觀念裡帶有明顯的洋奴特征。
在他看來&ldquo凡是外國的什麼都好,外國的小孩子是胖的,外國的女人是能幹的,外國的玻璃杯很結實,外國的毛織品有多好。
&rdquo甚至更無恥地揚言:&ldquo八國聯軍進北京是為咱們好。
&rdquo外國的經濟侵略是為了&ldquo咱們中國方便。
&rdquo這不能不說是自鴉片戰争以來的社會文化環境在民族精神軀體上留下的崇洋恐洋的&ldquo惡瘤&rdquo。
同時,這個人還将基督教作為自己吝音、自私、殘酷的幌子,實在是極其虛僞和荒謬的。
因此,他所代表的一代人可以說是在帝國主義軍事、文化侵略之下,喪失國格、人格,對外奴顔脾膝,對内恃強淩弱的&ldquo叭兒狗&rdquo、&ldquo看眼獸&rdquo。
是崇洋、恐洋症的一個活&ldquo标本&rdquo。
馬伯樂第二代:馬伯樂,他不但繼承了其父輩的自私、吝啬、殘忍的惡劣品性,而且更主要是繼承了崇洋、恐洋的精神弱點。
比如,他要麼妄自菲薄地散布&ldquo中國人非得外國人治不可&rdquo,&ldquo日本人打中國,中國一定打不赢&rdquo的洋奴言論,要麼就是張口閉口的&ldquo真他媽的中國人&rdquo。
馬伯樂第三代:馬伯樂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大衛的品性簡直就是馬伯樂的臨摹和再版。
老二約瑟似乎很有些&ldquo陽剛之氣&rdquo,叛逆的他是馬家上下衆望所歸的&ldquo英雄&rdquo,是中國未來的&ldquo希特勒&rdquo或&ldquo墨索裡尼&rdquo。
因此家人對他贊許有加:&ldquo中國的小孩,若都像約瑟似的,中國亡不了,管你是誰呢,一律打過去&rdquo。
然而,這個讓馬家上下為之&ldquo驕傲&rdquo、&ldquo自豪&rdquo的&ldquo英雄&rdquo,在外人的眼中卻與&ldquo強盜&rdquo、&ldquo土匪&rdquo、&ldquo流氓&rdquo、&ldquo無賴&rdquo無異。
可見,馬家第三代的價值取向就是:要麼像大衛那樣繼續做奴隸,任人宰割,要麼像約瑟那樣做&ldquo強盜&ldquo奴役别人。
戰争的強力震落了長期以來蒙蓋在民族精神軀體上的厚重灰塵,使它本身的脈絡和刺
他為自己的處境苦悶、不平,因而他也是悲哀的、優傷的。
馬伯樂不滿于現實,卻從未嘗試過改變現實他渴望自己能有事業上的成功,卻從未積極地努力過。
馬伯樂的性格和心理矛盾複雜,但都可以統攝于一個核心之下,那就是馬伯樂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逃避。
主題思想 《馬伯樂》主題思想:對國民性的思考 《馬伯樂》蘊含着作家對于健全的、理想的人格的期冀和追求流露的是作家希望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滿腔熱忱寄托的是作家想要提高民族精神素質的深刻思考,而這個主旨在作品中是展開在縱橫兩條線索上的。
作品主旨的縱向體現:作家有意識地選擇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生存環境&mdash&mdash青島。
這是一個曾經一度遭受帝國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程度頗深的城市。
可以說,它既是一處獨特的人文&ldquo景觀&rdquo,又是作品主人公隆重上演的&ldquo舞台&rdquo。
從1840年的鴉片戰争到1940年蕭紅寫作《馬伯樂》,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這也是中華民族受盡屈辱和奴役,民族精神遭遇空前侵蝕的一百年。
特别是鴉片戰争之後,失敗主義情緒滞留在民族意識中,而其中&ldquo媚洋&rdquo和&ldquo恐洋&rdquo這個&ldquo疑難雜症&rdquo帶給人們的精神軀體的危害則更大。
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的悍然入侵、肆意掠奪和塗炭生靈,如何面對日本帝國主義肆無忌憚的強盜行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做出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
馬伯樂第一代:馬伯樂之父&mdash&mdash他的觀念裡帶有明顯的洋奴特征。
在他看來&ldquo凡是外國的什麼都好,外國的小孩子是胖的,外國的女人是能幹的,外國的玻璃杯很結實,外國的毛織品有多好。
&rdquo甚至更無恥地揚言:&ldquo八國聯軍進北京是為咱們好。
&rdquo外國的經濟侵略是為了&ldquo咱們中國方便。
&rdquo這不能不說是自鴉片戰争以來的社會文化環境在民族精神軀體上留下的崇洋恐洋的&ldquo惡瘤&rdquo。
同時,這個人還将基督教作為自己吝音、自私、殘酷的幌子,實在是極其虛僞和荒謬的。
因此,他所代表的一代人可以說是在帝國主義軍事、文化侵略之下,喪失國格、人格,對外奴顔脾膝,對内恃強淩弱的&ldquo叭兒狗&rdquo、&ldquo看眼獸&rdquo。
是崇洋、恐洋症的一個活&ldquo标本&rdquo。
馬伯樂第二代:馬伯樂,他不但繼承了其父輩的自私、吝啬、殘忍的惡劣品性,而且更主要是繼承了崇洋、恐洋的精神弱點。
比如,他要麼妄自菲薄地散布&ldquo中國人非得外國人治不可&rdquo,&ldquo日本人打中國,中國一定打不赢&rdquo的洋奴言論,要麼就是張口閉口的&ldquo真他媽的中國人&rdquo。
馬伯樂第三代:馬伯樂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大衛的品性簡直就是馬伯樂的臨摹和再版。
老二約瑟似乎很有些&ldquo陽剛之氣&rdquo,叛逆的他是馬家上下衆望所歸的&ldquo英雄&rdquo,是中國未來的&ldquo希特勒&rdquo或&ldquo墨索裡尼&rdquo。
因此家人對他贊許有加:&ldquo中國的小孩,若都像約瑟似的,中國亡不了,管你是誰呢,一律打過去&rdquo。
然而,這個讓馬家上下為之&ldquo驕傲&rdquo、&ldquo自豪&rdquo的&ldquo英雄&rdquo,在外人的眼中卻與&ldquo強盜&rdquo、&ldquo土匪&rdquo、&ldquo流氓&rdquo、&ldquo無賴&rdquo無異。
可見,馬家第三代的價值取向就是:要麼像大衛那樣繼續做奴隸,任人宰割,要麼像約瑟那樣做&ldquo強盜&ldquo奴役别人。
戰争的強力震落了長期以來蒙蓋在民族精神軀體上的厚重灰塵,使它本身的脈絡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