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料,且視老人為污物,連身邊也不肯靠近,真是今昔懸殊,世風日下。

     她們如此感歎不已。

    聽說所有國家的老人都有同感。

    人随着年齡增長,無論何事總覺得今不如昔,百年前的老人羨慕二百年前的時代,二百年前的老人仰慕三百年前,任何時代,都不滿足現狀。

     特别是最近文化急遽進步,尤其是我國有着特殊的原因,明治維新以來的變遷相當于從前的三百年、五百年的時光。

    如此雲雲的我,好象已經到了以老人口氣說話的年紀,甚是可笑。

    可是現代文化設施确實好象專獻媚于年輕人,而漸漸造成對老人不親切、欠關懷的情況。

    說得極端些,如果規定可以橫行十字路口,那麼老人不就能安心地出門了。

     乘坐小轎車出行的有身份的人,自無問題,可是如我們這樣年齡的人,偶然去大阪,從這邊橫穿馬路到對面時,渾身的神經異常緊張。

    自裝置了交通指揮燈後,裝在十字路正中的能夠看清楚,但兩側空中的彩色燈光閃閃爍爍,就很難看清交通信号了。

    在廣闊的十字路口,還會将側面的信号錯看為正面的信号的。

    如京都還站着交通警察,那是最後一批了吧,我曾一再地如此思慮:今日如欲欣賞純日本風味的街道情趣,隻有到西宮、界、和歌山、福山那些都市去,才能如願以償。

     食物方面,要在大都市尋找适合老人口味的物品,那必須費盡力氣。

     前幾天新聞記者來要我講講有什麼美味的菜肴,我就告訴他吉野地方山村僻地農民所吃的柿葉醋魚飯團的制法,今就便在此披露:以米一升、酒一合的比例煮飯,酒須在飯鍋噴汽時調入,在飯蒸透、完全冷卻以後,手上沾一點鹽,緊緊捏住,這時手上不可有一點水汽,隻加鹽,緊握飯團,這是秘訣;然後,将暴腌的鲑魚切成薄片,放置飯上,随即用柿葉的表皮折向内側包起來,柿葉和鲑魚必須預先用幹燥布巾擦幹全部水分;然後用擦幹的飯桶,将飯團從小小的捅口放入桶内壓緊,不可有一點縫隙,蓋上捅蓋,壓上極重的石頭;今夜腌漬,明晨即可食用,此時味最可口,放置兩三日亦可。

    食時以蓼葉蘸酯灑其上,味更鮮美。

     因此物味美,故曾請去吉野旅遊的友人傳授燒制方法,隻要有了柿樹與暴腌的鲑魚,任何地方都能制作。

    絕對不可有水汽,飯一定要完全冷卻;隻要記住了這兩條,就可以了。

    我在家試煮,果然味美可口。

     鲑脂與鹽味适當地滲入米飯,鲑魚反而如生魚片那樣柔嫩鮮美,不能以語言形容。

    東京的飯團也有獨特的滋味,而我等則覺得這裡的甚合口味。

    今年夏天我等隻以此為食。

    别處也有這樣腌制鲑魚的吃法嗎?想到這是物資貧乏的山野人家發明的,真令人拆服!我聽到過各色各樣的鄉土菜肴,覺得田家的味覺比現代城市中的人更精确、靈敏,從某種意義上說,菜看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豐盛。

     因此,有些老人漸漸放棄都市生活而去鄉村隐居。

    可是現在鄉村也裝置了鈴蘭燈,年年有逐漸在趨向京都那樣的情況,老人也不能就此安心樂居了。

    現在,文明愈益進步,交通工具移向空中、地下,雖然有要求道路恢複昔日那樣甯靜的呼聲,可是反正到了以後,肯定又會有欺侮老人的設施出來的。

    結果老年人至終不能外出,隻得蟄居家中,自煮魚肴,執壞晚酌,聽聽廣播,其它則無所事事。

     是否隻有老人發出如此申斥呢?看來并非如此,近來大阪《朝日新聞》的“天生人語子”嗤笑市府官員要在箕面公園構築高爾夫球場而濫伐森林,将山頂削低。

    我讀後頗有同感。

    将深邃的山間樹林中的暗萌消除殆盡,這是極不通人情的。

    如果照此行事,那麼奈良、京都、大阪郊外所有的名勝古迹,不作人民大衆的遊覽區而将漸漸地成為秃頂山了。

    總之,這也是愚蠢的一例。

     今日的時勢确是難得,值得慶幸,這在我是深切理解的,但事到如今,關于上述諸事,多說也無用。

    日本既已沿着西方文化的路線起步,置老人于不顧而勇往直前之外,别無良策。

    可是隻要我們的皮膚不改變顔色,那給予我們的損失勢将永久背負下去,我們必須有如此的認識與覺悟。

     我寫這些文字的意義,是想在所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在文學藝術上彌補其損失等。

    我想将我們已經或正在漸漸失去的陰翳世界,至少在文學領域内呼喚回來!想将文學殿堂的屋檐加深,使牆壁幽暗,将過于顯眼的器具放置暗處,取下室内無用的裝飾。

    不需要多間房屋,有一間如此的屋子也就可以了。

    啊,這将是怎樣的情況,試将電燈熄滅了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