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上種種論述,可能是小說家的空想,時至今日,我深知不可能逆轉而糾正的了。
因之我的這種想法但願被視為不可能實現的,不過是愚癡之見而已。
愚癡雖是愚癡,總之與西方人相比較,我們是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西方循着顧利的方向運轉直至今日,而我們則由于不得不吸取優秀文明,卻與過去數千年來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由此産生了各種障礙與煩惱。
當然,我們如果不效仿西方,則五百年前直至今日,物質文明也許無多大進展。
如果現在到印度、中國的鄉村去看看,他們還過着釋迦牟尼和孔子時代相仿的無多大變化的生活吧。
但是他們選取了适合于自己性格的方向在發展,雖然進程緩慢,但總是在持續向前邁步,有朝一日,他們可能不用他人之物,發明創造真正适合自己文明的利器,取代今日的電車、飛機、收音機等。
簡而言之,即使觀看電影,美國電影與法國、德國的電影,陰翳與色調就各不相同。
演技、角色等自當别論,即就攝影而言,也會出現國民性的差異。
盡管使用同一照相機、藥品、軟片,但情況依然不同。
如果我們具備了自己固有的照相技術,就能攝取适合我們的皮膚、容貌和風土人情的照片了。
留聲機、無線電等如果是日本人發明,我們就能制造生産更加發揮我們自己的聲音與音樂特長的樂器了。
原來,我們有的是輕柔有節的以精神為主的音樂,但一旦灌入收音機,用擴音器大聲播放,大半的魅力便消失了。
至于我們的說話藝術,聲音輕,話語少,而且“間歇”最為重要,如果一用錄音機、擴聲器,則“間歇”完全消失。
于是一如我們迎合機器一樣,反而将我們的藝術本身歪曲了。
西方各國原來已經十分發達,因之他們的藝術當然能夠很好地适應自己的情況。
在這點上,我們日本人實在蒙受了種種損失。
聽說紙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對于西洋紙單作為日用品使用以外,沒有任何感覺,可是一看到唐紙與和紙的肌紋,總有一種溫情親密之感,即會心情安适甯靜。
同樣一種白色,西洋紙的白與奉紙①、唐紙之白不同,西洋紙的表面雖有反光,奉紙與唐紙的表層卻嬌柔得似瑞雪初降,軟蘇蘇地在吸取陽光,而且手感溫軟,折疊無聲。
這與我們的手接觸綠樹嫩葉一樣,感到濕潤與溫甯,而我們一見閃閃發光的器物,心情就不大安甯了。
西方人的飲食器皿都以銀、鋼鐵或鎳制造,研磨得锃亮。
我們卻嫌棄那種光亮。
雖然我們有時也用銀壺、銀杯、銀酒器,但不磨得亮光光的。
相反,我們卻喜愛器皿表面不太光亮、随着年月的推移變得黑黝黝的用具。
無知的女傭将特意保留着鏽迹的銀器,擦得锃亮,反受主人叱責。
這是家庭同常有的糾紛。
近來,中國飯館一般使用錫器,這大概是中國人喜愛古色古香的器皿之故。
新的錫器看起來與鋁相似,我們對比無甚好感。
可是中國人定在錫器上繞刻制作年月,視為風雅之物。
而且在其表面雕刻詩詞,随歲月流逝,表面漸呈灰黑色,看起來詩詞與器皿非常吻合。
總之,一經中國人之手,薄薄的閃光的這種輕金屆錫,就成為朱砂器皿一樣富有深奧幽靜的珍品了。
中國人還愛玩玉石,這種經曆幾百年空氣侵蝕而微妙地凝結成微濁的寶石,其最深奧處含有談弱的光彩。
中國人對此竟如此感受其魅力,這恐怕隻有我們東方人才有這樣的愛好吧。
這種寶石既無紅寶石綠寶石那樣的色彩,也無金剛鑽那麼耀眼的光澤,有什麼可愛呢?可是一看那暗淡的表層,就覺得這确是中國的寶石,而且曆史悠久的中國文明,好似凝結在那濃濃的朦胧之中,由此,對中國人喜愛其色澤和其物,是可以理解而颔首了。
近來由智利輸入許多水晶,與日本的相比較,智利水晶過于清澈。
古代甲州産的一種水晶,透明中含有朦胧明暗之色,頗有莊重之感,稱之為入草水晶,其内含有不透明朗固體物質,這卻是我們最喜愛的水晶。
水晶經中國人之手制成的乾隆玻璃,雖名之為玻璃,實則近似玉或瑪瑙。
制造瑪瑙的技術,東方人早就知道,但總不如西方發達,而陶
因之我的這種想法但願被視為不可能實現的,不過是愚癡之見而已。
愚癡雖是愚癡,總之與西方人相比較,我們是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西方循着顧利的方向運轉直至今日,而我們則由于不得不吸取優秀文明,卻與過去數千年來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由此産生了各種障礙與煩惱。
當然,我們如果不效仿西方,則五百年前直至今日,物質文明也許無多大進展。
如果現在到印度、中國的鄉村去看看,他們還過着釋迦牟尼和孔子時代相仿的無多大變化的生活吧。
但是他們選取了适合于自己性格的方向在發展,雖然進程緩慢,但總是在持續向前邁步,有朝一日,他們可能不用他人之物,發明創造真正适合自己文明的利器,取代今日的電車、飛機、收音機等。
簡而言之,即使觀看電影,美國電影與法國、德國的電影,陰翳與色調就各不相同。
演技、角色等自當别論,即就攝影而言,也會出現國民性的差異。
盡管使用同一照相機、藥品、軟片,但情況依然不同。
如果我們具備了自己固有的照相技術,就能攝取适合我們的皮膚、容貌和風土人情的照片了。
留聲機、無線電等如果是日本人發明,我們就能制造生産更加發揮我們自己的聲音與音樂特長的樂器了。
原來,我們有的是輕柔有節的以精神為主的音樂,但一旦灌入收音機,用擴音器大聲播放,大半的魅力便消失了。
至于我們的說話藝術,聲音輕,話語少,而且“間歇”最為重要,如果一用錄音機、擴聲器,則“間歇”完全消失。
于是一如我們迎合機器一樣,反而将我們的藝術本身歪曲了。
西方各國原來已經十分發達,因之他們的藝術當然能夠很好地适應自己的情況。
在這點上,我們日本人實在蒙受了種種損失。
聽說紙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對于西洋紙單作為日用品使用以外,沒有任何感覺,可是一看到唐紙與和紙的肌紋,總有一種溫情親密之感,即會心情安适甯靜。
同樣一種白色,西洋紙的白與奉紙①、唐紙之白不同,西洋紙的表面雖有反光,奉紙與唐紙的表層卻嬌柔得似瑞雪初降,軟蘇蘇地在吸取陽光,而且手感溫軟,折疊無聲。
這與我們的手接觸綠樹嫩葉一樣,感到濕潤與溫甯,而我們一見閃閃發光的器物,心情就不大安甯了。
西方人的飲食器皿都以銀、鋼鐵或鎳制造,研磨得锃亮。
我們卻嫌棄那種光亮。
雖然我們有時也用銀壺、銀杯、銀酒器,但不磨得亮光光的。
相反,我們卻喜愛器皿表面不太光亮、随着年月的推移變得黑黝黝的用具。
無知的女傭将特意保留着鏽迹的銀器,擦得锃亮,反受主人叱責。
這是家庭同常有的糾紛。
近來,中國飯館一般使用錫器,這大概是中國人喜愛古色古香的器皿之故。
新的錫器看起來與鋁相似,我們對比無甚好感。
可是中國人定在錫器上繞刻制作年月,視為風雅之物。
而且在其表面雕刻詩詞,随歲月流逝,表面漸呈灰黑色,看起來詩詞與器皿非常吻合。
總之,一經中國人之手,薄薄的閃光的這種輕金屆錫,就成為朱砂器皿一樣富有深奧幽靜的珍品了。
中國人還愛玩玉石,這種經曆幾百年空氣侵蝕而微妙地凝結成微濁的寶石,其最深奧處含有談弱的光彩。
中國人對此竟如此感受其魅力,這恐怕隻有我們東方人才有這樣的愛好吧。
這種寶石既無紅寶石綠寶石那樣的色彩,也無金剛鑽那麼耀眼的光澤,有什麼可愛呢?可是一看那暗淡的表層,就覺得這确是中國的寶石,而且曆史悠久的中國文明,好似凝結在那濃濃的朦胧之中,由此,對中國人喜愛其色澤和其物,是可以理解而颔首了。
近來由智利輸入許多水晶,與日本的相比較,智利水晶過于清澈。
古代甲州産的一種水晶,透明中含有朦胧明暗之色,頗有莊重之感,稱之為入草水晶,其内含有不透明朗固體物質,這卻是我們最喜愛的水晶。
水晶經中國人之手制成的乾隆玻璃,雖名之為玻璃,實則近似玉或瑪瑙。
制造瑪瑙的技術,東方人早就知道,但總不如西方發達,而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