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橋

關燈
東城外二裡路有廟名八丈亭,由史家莊去約三裡。

    八丈亭有一座亭子,很高,向來又以牡丹著名,此時牡丹盛開。

     他們三個人今天一齊遊八丈亭。

    小林做小孩子的時候,時常同着他的小朋友上八丈亭玩,琴子細竹是第一次了。

    從史家莊這一條路來,小林也未曾走過,沿河壩走,快到八丈亭,要過一架木橋。

    這個東西,在他的記憶裡是渡不過的,而且是一個奇迹,一記起它來,也記起他自己的畏縮的影子,永遠站在橋的這一邊。

    因為既是木架的橋,又長,又狹,又頗高,沒有攀手的地方,小孩子喜歡跑來看,跑到了又站住,站在橋頭,四顧而返。

    實際上這十年以内發了幾次山洪,橋沖坍了重新修造了兩回。

    依然是當初的形式。

    今天動身出來,他卻沒有想到這個橋,壩上都是樹,看見了這個橋,橋已經在他的面前。

    他立刻也就認識了。

    很容易的過得去,他相信。

    當然,隻要再一開步。

    他逡巡着,望着對岸。

    細竹請他走,因為他走在先。

    他笑道: “你們兩人先走,我站在這裡看你們過橋。

    ” 推讓起來反而不好,琴子笑着首先走上去了。

    走到中間,細竹掉轉頭來,看他還站在那裡,嚷道: “你這個人真奇怪,還站在那裡看什麼呢?” 說着她站住了。

     實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站在那裡看什麼。

    過去的靈魂愈望愈渺茫,當前的兩幅後影也随着帶遠了。

    很像一個夢境。

    顔色還是橋上的顔色。

    細竹一回頭,非常之驚異于這一面了,“橋下水流嗚咽,”仿佛立刻聽見水響,望她而一笑。

    從此這個橋就以中間為彼岸,細竹在那裡站住了,永瞻風采,一空倚傍。

     這一下的印象真是深。

     過了橋,站在一棵樹底下,回頭看一看,這一下子又非同小可,望見對岸一棵樹,樹頂上也還有一個鳥窠,簡直是二十年前的樣子,“程小林”站在這邊望它想攀上去!于是他開口道: “這個橋我并沒有過。

    ” 說得有一點傷感。

     “那一棵樹還是同我隔了這一個橋。

    ” 接着把兒時這段事實告訴她們聽。

     “我的靈魂還永遠是站在這一個地方,——看你們過橋。

    ” 是忽然超度到那一岸去了。

     細竹道: “我乍看見的時候,也覺得很新鮮,這麼一個橋,但一點也不怕。

    ” “那我實在慚愧得很。

    ” “你那時是小孩。

    ”她連忙答應。

     小林笑了。

    琴子心裡很有點兒嫉妒,當細竹忽然站在橋上說話的時候,她已經一腳過來了,望着“丫頭”背面罵一下。

     “你這丫頭!” 八丈亭立于廟中央,一共四層,最下層為“羅漢殿”,供着“大肚子羅漢”,殿的右角由石梯上樓。

    老和尚拿了鑰匙給他們開了殿門,琴子囑耳細竹,叫她掏出二百錢來,和尚接去又去幹活去了。

    他們自己權且就着佛前“拜席”坐下去,彼此都好像是傾耳無聲音,不覺相視而笑了。

    細竹問: “笑什麼?” 她自己的笑就不算數了。

    由低聲而至于高談,說話以休息。

    小林一看,琴子微微的低了頭坐在那裡照鏡子,拿手抹着眉毛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