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卷十八

關燈
命犬以試,竟無憚色。

    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為妖,以犬試我,遮莫千試,萬慮,其能為患乎?”華聞,益怒曰:“此必真妖也。

    聞魑魅忌狗,所别者數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複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則形立見。

    ”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華曰:“世傳燕昭王墓前華表木已經千年。

    ”乃遣人伐華表,使人欲至木所,母空中有一青衣小兒來,問使曰:“君何來也?”使曰:“張司空有一少年來谒,多才,巧辭,疑是妖魅;使我取華表照之。

    ”青衣曰:“老狐不智,不聽我言,今日禍已及我,其可逃乎!”乃發聲而泣,倏然不見。

    使乃伐其木,血深;便将木歸,燃之以照書生,乃一斑狐。

    華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複得。

    ”乃烹之。

     晉時,吳興一人有二男,田中作,時嘗見父來罵詈趕打之。

    童以告母。

    母問其父。

    父大驚,知是鬼魅。

    便令兒斫之。

    鬼便寂不複往。

    父憂,恐兒為鬼所困,便自往看。

    兒謂是鬼,便殺而埋之。

    鬼便遂歸,作其父形,且語其家,二兒已殺妖矣。

    兒暮歸,共相慶貿,積年不覺。

    後有一法師過其家,語二兒雲:“君尊侯有大邪氣。

    ”兒以白父,父大怒。

    兒出以語師,令速去。

    師遂作聲入,父即成大老狸,入床下,遂擒殺之。

    向所殺者,乃真父也。

    改殡治服。

    一兒遂自殺,一兒忿懊,亦死。

     句容縣麋村民黃審,于田中耕,有一婦人過其田,自塍上度,從東适下而複還。

    審初謂是人。

    日日如此,意甚怪之。

    審因問曰:“婦數從何來也?”婦人少住,但笑而不言,便去。

    審愈疑之。

    預以長鐮伺其還,未敢斫婦,但斫所随婢。

    婦化為狸,走去。

    視婢。

    乃狸尾耳。

    審追之,不及。

    後人有見此狸出坑頭,掘之,無複尾焉。

     博陵劉伯祖為河東太守,所止承塵上有神,能語,常呼伯祖與語,及京師诏書诰下消息,辄預告伯祖。

    伯祖問其所食啖。

    欲得羊肝。

    乃買羊肝于前,切之脔,随刀不見。

    盡兩羊肝。

    忽有一老狸,眇眇在案前,持刀者欲舉刀斫之,伯祖呵止,自着承塵上。

    須臾大笑曰:“向者啖羊肝,醉,忽失形與府君相見。

    大慚愧。

    ”後伯祖當為司隸,神複先語伯祖曰:“某月某日,诏書當到。

    ”至期,如言。

    及入司隸府,神随遂在承塵上,辄言省内事。

    伯祖大恐怖。

    謂神曰:“今職在刺舉,若左右貴人聞神在此,因以相害。

    ”神答曰:“誠如府君所慮。

    當相舍去。

    ”遂即無聲。

     後漢建安中,沛國郡陳羨為西海都尉,其部曲王靈孝無故逃去。

    羨欲殺之。

    居無何,孝複逃走。

    羨久不見,囚其婦,婦以實對。

    羨曰:“是必魅将去,當求之。

    ”因将步騎數十,領獵犬,周旋于城外求索。

    果見孝于空冢中。

    聞人犬聲,怪遂避去。

    羨使人扶孝以歸,其形頗象狐矣。

    略不複與人相應,但啼呼“阿紫。

    ”阿紫,狐字也。

    後十餘日,乃稍稍了悟。

    雲:“狐始來時,于屋曲角雞栖間,作好婦形,自稱阿紫,招我。

    如此非一。

    忽然便随去,即為妻,暮辄與共還其家。

    遇狗不覺雲。

    樂無比也。

    ”道士雲:“此山魅也。

    ”名山記曰:“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

    ”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邑人宋大賢以正道自處,嘗宿亭樓,夜坐鼓琴,不設兵仗,至夜半時,忽有鬼來登梯,與大賢語,●目,磋齒,形貌可惡。

    大賢鼓琴如故。

    鬼乃去。

    于市中取死人頭來,還語大賢曰:“甯可少睡耶?”因以死人頭投大賢前。

    大賢曰:“甚佳!我暮卧無枕,正欲得此。

    ”鬼複去。

    良久乃還,曰:“甯可共手搏耶?”大賢曰:“善!”語未竟,鬼在前,大賢便逆捉其腰。

    鬼但急言死。

    大賢遂殺之。

    明日視之,乃老狐也。

    自是亭舍更無妖怪。

     北部督郵西平到伯夷,年三十許,大有才決,長沙太守到若章孫也,日晡時,到亭,敕前導人且止。

    錄事掾曰:“今尚早,可至前亭。

    ”曰:“欲作文書。

    ”便留,吏卒惶怖,言當解去。

    傳雲:“督郵欲于樓上觀望,亟掃除。

    ”須臾,便上。

    未暝,樓镫階下,複有火敕雲:“我思道,不可見火,滅去。

    ”吏知必有變,當用赴照,但藏置壺中。

    日既暝,整服坐,誦六甲、孝經、易本訖,卧。

    有頃,更轉東首,以拏巾結兩足帻冠之,密拔劍解帶。

    夜時,有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因覆伯夷伯夷持被掩之,足跣脫,幾失,再三以劍帶擊魅腳,呼下火照上。

    視之,老狐,正赤,略無衣毛。

    持下燒殺。

    明旦,發樓屋,得所髡人髻百餘。

    因此遂絕。

     吳中有一書生,皓首,稱胡博士,教授諸生。

    忽複不見。

    九月初九日,士人相與登山遊觀,聞講書聲;命仆尋之,見空冢中群狐羅列,見人即走,老狐獨不去,乃是皓首書生。

     陳郡謝鲲,謝病去職,避地于豫章,嘗行經空亭中,夜宿。

    此亭,舊每殺人,夜四更,有一黃衣人呼鲲字雲:“幼輿!可開戶。

    ”鲲澹然無懼色,令申臂于窗中。

    于是授腕。

    鲲即極力而牽之。

    其臂遂脫。

    乃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