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灣
關燈
小
中
大
,問識字否,可作筆談。
生視之,字皆蝌蚪,瞠目莫辨。
老者授生竹簡漆筆,命生作字。
生寫今體書示之,老者亦茫然不解,注視久之,似有一二字能識。
逮設席款生,所陳皆鼎俎,所供皆刀匕,肉食之外,則有粢盛二器。
老者但掬食一二匕,若以此為肉之佐者。
生竟盡一器。
席撤,即有小僮進盤盥漱。
頃之,老者折簡招鄰翁來。
須臾,峨冠博帶者數人至,鹹與生為禮,揖讓周旋,皆與世異。
生所語皆不能通。
老者翹首凝思久之,若有所會,令髯奴控衛迎西山隐士來。
靜待竟晷,隐士翩然卻至,雖亦古衣冠,而裝束稍異。
諸入肅然起俟,指生與觀。
生具述來意。
隐士自言:“林姓,明略名。
浙人,從文文山起義師,為幕下參謀,兵敗被執,以計脫去,竄身閩粵間。
崖山之役,舟覆入海,飄流一晝夜,得至此間,若有神助。
老者數人皆避洪水之難而至此。
餘初來語言文字亦不相通,承其指授,由漸精曉,深歎古人言簡而意赅,為不可及也。
餘居西山之麓,小有園亭之勝。
君盍往偕餘同住,俟有中華船舶經此,可載君還也。
”生欣然從之,乃辭老者而行。
居兩月馀,盛夏日長,驕陽當空,如張火傘,隐者意不可耐,謂生曰:“天氣炎,盍偕君避暑消夏灣,何如?”乃一葉扁舟,沿溪行,路甚曲折。
溪盡,得一大湖,乃衆泉彙流處,自上注下,作瀑布百馀丈,濺雪跳珠,喧數裡。
瀑布在山坳中,約寬十許頃,須拾級下,觀石齒露,踐之心悸。
四周石屋數十所,镂刻精巧。
石幾石榻,光滑異常。
有一石樓,特高迥,引瀑布從頂上過,散作數萬道飛泉,自檐際下垂,有若珠簾,古稱之為水簾洞,數千年前山主憩息之所也,今為隐士所有。
入其中,雖六月,須禦木棉,幾于不寒而栗。
隐士謂生曰:“中國典籍所稱逭暑之台,招涼之館,有若是之天造地設者乎?恐皆以人力為之者也。
”生為之贊歎不絕口。
居未浃旬,生患喘疾,蓋由感寒而然。
隐士曰:“此間過涼,不宜君體。
過此有竹院荷亭,亦足供消遣,盍再偕往?”生從之。
既至,則池塘寬廣約數千畝,中植芙蕖,紅白相間,風送香來,可參鼻觀。
池中東西南北四亭,皆駕橋以飛渡,望之穹然,如亘長虹。
四亭之式各異,其中陳設亦複不同。
茗具香爐,并皆精絕,其彜鼎皆三代以上物也。
隐士藏有百花釀,日以碧筒杯飲之,醉則以鐵如意叩銅作歌,蓋猶不忘宋之亡也。
居十日,又徙竹院。
翠竹陰森,圍幾數裡。
院特高聳,其下可建十丈之旗,其寬廣可聯坐千人。
甫入院門,即有水晶宮一座,中蓄金魚數萬頭,荇藻交加,觀其泳遊,恍若置身濠畔。
所鋪之磚,悉以銀鑄,镂空其中,堆置茉莉芝蘭,香氣拂拂從足下出。
四圍牆壁,亦俱嵌空玲珑,生花活蕊,幾充焉。
院後置有水車、風櫃,觸撥機捩,自能運動,霎時間細雨如塵,灑于半空,微風生涼,充乎四座,雖赤帝炎馭,亦當為之退避三舍。
生遊兩月,夏去秋來,乃與隐士乘舟俱返。
謂隐士曰:“此二所者,真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者也,君得居而有之,清福豈有涯哉!”生固體肥憚暑,而視世之趨炎附熱者蔑如也,自此不願再履人間,遂逍遙于海外以終老雲。
生視之,字皆蝌蚪,瞠目莫辨。
老者授生竹簡漆筆,命生作字。
生寫今體書示之,老者亦茫然不解,注視久之,似有一二字能識。
逮設席款生,所陳皆鼎俎,所供皆刀匕,肉食之外,則有粢盛二器。
老者但掬食一二匕,若以此為肉之佐者。
生竟盡一器。
席撤,即有小僮進盤盥漱。
頃之,老者折簡招鄰翁來。
須臾,峨冠博帶者數人至,鹹與生為禮,揖讓周旋,皆與世異。
生所語皆不能通。
老者翹首凝思久之,若有所會,令髯奴控衛迎西山隐士來。
靜待竟晷,隐士翩然卻至,雖亦古衣冠,而裝束稍異。
諸入肅然起俟,指生與觀。
生具述來意。
隐士自言:“林姓,明略名。
浙人,從文文山起義師,為幕下參謀,兵敗被執,以計脫去,竄身閩粵間。
崖山之役,舟覆入海,飄流一晝夜,得至此間,若有神助。
老者數人皆避洪水之難而至此。
餘初來語言文字亦不相通,承其指授,由漸精曉,深歎古人言簡而意赅,為不可及也。
餘居西山之麓,小有園亭之勝。
君盍往偕餘同住,俟有中華船舶經此,可載君還也。
”生欣然從之,乃辭老者而行。
居兩月馀,盛夏日長,驕陽當空,如張火傘,隐者意不可耐,謂生曰:“天氣炎,盍偕君避暑消夏灣,何如?”乃一葉扁舟,沿溪行,路甚曲折。
溪盡,得一大湖,乃衆泉彙流處,自上注下,作瀑布百馀丈,濺雪跳珠,喧數裡。
瀑布在山坳中,約寬十許頃,須拾級下,觀石齒露,踐之心悸。
四周石屋數十所,镂刻精巧。
石幾石榻,光滑異常。
有一石樓,特高迥,引瀑布從頂上過,散作數萬道飛泉,自檐際下垂,有若珠簾,古稱之為水簾洞,數千年前山主憩息之所也,今為隐士所有。
入其中,雖六月,須禦木棉,幾于不寒而栗。
隐士謂生曰:“中國典籍所稱逭暑之台,招涼之館,有若是之天造地設者乎?恐皆以人力為之者也。
”生為之贊歎不絕口。
居未浃旬,生患喘疾,蓋由感寒而然。
隐士曰:“此間過涼,不宜君體。
過此有竹院荷亭,亦足供消遣,盍再偕往?”生從之。
既至,則池塘寬廣約數千畝,中植芙蕖,紅白相間,風送香來,可參鼻觀。
池中東西南北四亭,皆駕橋以飛渡,望之穹然,如亘長虹。
四亭之式各異,其中陳設亦複不同。
茗具香爐,并皆精絕,其彜鼎皆三代以上物也。
隐士藏有百花釀,日以碧筒杯飲之,醉則以鐵如意叩銅作歌,蓋猶不忘宋之亡也。
居十日,又徙竹院。
翠竹陰森,圍幾數裡。
院特高聳,其下可建十丈之旗,其寬廣可聯坐千人。
甫入院門,即有水晶宮一座,中蓄金魚數萬頭,荇藻交加,觀其泳遊,恍若置身濠畔。
所鋪之磚,悉以銀鑄,镂空其中,堆置茉莉芝蘭,香氣拂拂從足下出。
四圍牆壁,亦俱嵌空玲珑,生花活蕊,幾充焉。
院後置有水車、風櫃,觸撥機捩,自能運動,霎時間細雨如塵,灑于半空,微風生涼,充乎四座,雖赤帝炎馭,亦當為之退避三舍。
生遊兩月,夏去秋來,乃與隐士乘舟俱返。
謂隐士曰:“此二所者,真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者也,君得居而有之,清福豈有涯哉!”生固體肥憚暑,而視世之趨炎附熱者蔑如也,自此不願再履人間,遂逍遙于海外以終老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