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仙小傳
關燈
小
中
大
月仙,一字月纖,姓劉氏,家住吳江城南垂虹釣雪之間,素為松陵望族。
父芳,名列膠庠。
有負郭田數頃,歲收二百斛,納太平租稅外,頗足自贍。
生丈夫子四,而女惟月纖一人,父母特鐘愛之。
将誕之夕,母夢桂子自月中落,舉袖承之,旦遂分娩,時仲秋之三日也,以故名以桂娥,而字以月纖雲。
髫龀時,聰慧過人。
諸兄弟自塾中歸,篝燈傍父讀,月纖從旁靜聽,即能了了。
學作小詩,不敢徑呈父前,嫁名于兄,使就師是正,師大稱賞。
有詠綠萼梅句雲:“小谪猶居處士家,羅浮夢醒月痕斜。
碧绡自愛铢衣薄,浪被人稱綠萼華。
”詩格超妙,當是瑤台仙子暫谪人間者,宜其年之不永也。
既長,姿色妍麗,■纖得中,修短合度,裙下雙鈎,瘦不盈握,見者鹹啧啧稱為畫圖中人。
顧性格幽娴,尋常不施脂粉,淡妝粗服,日惟拈弱線刺繡紋,夜或手一編曼吟微誦而已。
裡有顧某者,其父曾為邑宰,殁于任。
某擁資歸,欲求良匹。
一日,于戚家瞥見月纖,心大愛慕,浼人作蹇修。
月纖母聞其富,且曾見其人,固翩翩佳公子也,欲遂許之。
而父顧不願,曰:“吾聞顧氏子年已逾冠,尚不能通一經,是纨子而失學者,奚足取。
”遂謝絕媒者。
媒即月纖之姑也,因走告月纖,且繩顧之美。
月纖雙頰薄而微應之,曰:“婚嫁大事,惟父母主之,姑何與焉?”姑曰:“小妮子亦作頭巾語耶?我不能強作合,然恐錯此好姻緣,将來轉怨乃翁也。
”月纖不答,左顧婢作他語。
姑乃逡巡去。
明年,粵逆竄蘇台,楓江相繼淪陷。
劉父挈家避湖右,時月纖已十七齡矣。
鳴岡之鳳,未聞迨吉,巢幕之燕,旋複驚飛。
蓋賊于據城後,遊騎四出劫掠,所過村集,蹂躏靡遺。
劉所居村,亦猝遭寇劫,家人各鳥獸散。
月纖以足弱不能及遠,竄迹田中,伏苗根以自匿。
賊既退,村衆漸集,其兄尋至陌頭,始得見而挈歸。
方月纖之在禾中也,有一青鳥翔集于前,頻頻展翅,若為覆翼也者。
夜寤見美女子绡衣玄裳,笑而言曰:“汝知今日得免之故乎?予與汝皆瑤宮舊侍,汝以微譴被谪。
今日之鳥,即我所化。
不然,之苗,豈真能為翳身之葉哉?”醒而異之,因以絹繡其像,朝夕瓣香供奉,曆時罔懈。
既因其地不可居,複遷富土。
富土者,東南一大鎮也,明初沈萬三曾居之,故有是稱,後為高皇所籍沒,鎮亦改名同裡。
特郡邑士大夫僑寓于此者甚衆。
有莊生名奮鵬、字志霄者,随父母亦居于此。
生幼而穎敏,十四歲畢《十三經》,尤喜讀周秦諸子及漢唐史書。
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當時老宿,鹹指為後起之英。
是年小試玉峰,未即售,歸而旋遭寇難,流離之中,惟以杜子美、李義山兩集相随,故發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蒼涼,與草堂翁沆瀣一氣;間作小品,則纏綿沈摯,又有玉溪之風焉。
時劉父方急于相攸,于稠人中見莊生,頗垂青眼,以為此少年者,雞群鶴立,不減嵇紹當年。
詢諸旁人,悉其姓氏。
則歎曰:“耳聞不如目見,名下固無虛也!”挽相稔者索其詩文,得詠史感懷諸作,
父芳,名列膠庠。
有負郭田數頃,歲收二百斛,納太平租稅外,頗足自贍。
生丈夫子四,而女惟月纖一人,父母特鐘愛之。
将誕之夕,母夢桂子自月中落,舉袖承之,旦遂分娩,時仲秋之三日也,以故名以桂娥,而字以月纖雲。
髫龀時,聰慧過人。
諸兄弟自塾中歸,篝燈傍父讀,月纖從旁靜聽,即能了了。
學作小詩,不敢徑呈父前,嫁名于兄,使就師是正,師大稱賞。
有詠綠萼梅句雲:“小谪猶居處士家,羅浮夢醒月痕斜。
碧绡自愛铢衣薄,浪被人稱綠萼華。
”詩格超妙,當是瑤台仙子暫谪人間者,宜其年之不永也。
既長,姿色妍麗,■纖得中,修短合度,裙下雙鈎,瘦不盈握,見者鹹啧啧稱為畫圖中人。
顧性格幽娴,尋常不施脂粉,淡妝粗服,日惟拈弱線刺繡紋,夜或手一編曼吟微誦而已。
裡有顧某者,其父曾為邑宰,殁于任。
某擁資歸,欲求良匹。
一日,于戚家瞥見月纖,心大愛慕,浼人作蹇修。
月纖母聞其富,且曾見其人,固翩翩佳公子也,欲遂許之。
而父顧不願,曰:“吾聞顧氏子年已逾冠,尚不能通一經,是纨子而失學者,奚足取。
”遂謝絕媒者。
媒即月纖之姑也,因走告月纖,且繩顧之美。
月纖雙頰薄而微應之,曰:“婚嫁大事,惟父母主之,姑何與焉?”姑曰:“小妮子亦作頭巾語耶?我不能強作合,然恐錯此好姻緣,将來轉怨乃翁也。
”月纖不答,左顧婢作他語。
姑乃逡巡去。
明年,粵逆竄蘇台,楓江相繼淪陷。
劉父挈家避湖右,時月纖已十七齡矣。
鳴岡之鳳,未聞迨吉,巢幕之燕,旋複驚飛。
蓋賊于據城後,遊騎四出劫掠,所過村集,蹂躏靡遺。
劉所居村,亦猝遭寇劫,家人各鳥獸散。
月纖以足弱不能及遠,竄迹田中,伏苗根以自匿。
賊既退,村衆漸集,其兄尋至陌頭,始得見而挈歸。
方月纖之在禾中也,有一青鳥翔集于前,頻頻展翅,若為覆翼也者。
夜寤見美女子绡衣玄裳,笑而言曰:“汝知今日得免之故乎?予與汝皆瑤宮舊侍,汝以微譴被谪。
今日之鳥,即我所化。
不然,之苗,豈真能為翳身之葉哉?”醒而異之,因以絹繡其像,朝夕瓣香供奉,曆時罔懈。
既因其地不可居,複遷富土。
富土者,東南一大鎮也,明初沈萬三曾居之,故有是稱,後為高皇所籍沒,鎮亦改名同裡。
特郡邑士大夫僑寓于此者甚衆。
有莊生名奮鵬、字志霄者,随父母亦居于此。
生幼而穎敏,十四歲畢《十三經》,尤喜讀周秦諸子及漢唐史書。
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當時老宿,鹹指為後起之英。
是年小試玉峰,未即售,歸而旋遭寇難,流離之中,惟以杜子美、李義山兩集相随,故發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蒼涼,與草堂翁沆瀣一氣;間作小品,則纏綿沈摯,又有玉溪之風焉。
時劉父方急于相攸,于稠人中見莊生,頗垂青眼,以為此少年者,雞群鶴立,不減嵇紹當年。
詢諸旁人,悉其姓氏。
則歎曰:“耳聞不如目見,名下固無虛也!”挽相稔者索其詩文,得詠史感懷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