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才女

關燈
,并皆端好,所微不足者,十指不能纖削耳,至于裙下雙鈎,可勿計也。

    阿中自此聲譽頓噪,招之侍酒者殊不乏人。

    阿超神戶人,瘦而不弱,清而能腴。

    評者以阿中為環,阿超為燕,并皆佳妙,洵非虛言。

     阿超本小家女,曾于學校中習女紅,讀書史,旋以廢學,為女師所黜,乃日趨于污下。

    西鄰有阿朵者,年始十四五,已解為倚門生活。

    己卯春,天南遁叟航海作東瀛之遊,道經神戶,與琴溪子遊涉山林,行歌互答,偶登诹訪山浴溫泉,歸途遇二女子,目而豔之。

    時叟方托友覓妙人,翌日,有應召來者,即所遇之一也。

    小名阿朵。

    攜之遍遊浪華,縱觀博覽會,留九日别去。

    秋間回滬上,相良特設盛宴為叟洗塵,招集東瀛女子十許人,類皆皓齒明眸,纖■入畫,詢之,則皆西人之外室也,月畀金餅數十枚,故容飾炫麗若此。

    中有一姝,淡妝素服,似曾相識,細憶之,即前時與阿朵偕行者也。

    問來此幾時。

    以前月對。

    詢阿朵近狀。

    即于行箧中出阿朵緻遁叟書。

    相良指首座者曰:“此即遁叟也。

    ”乃含睇欲笑,重與叟言,叟始知其名為阿超。

    超曾至香海,以憚炎蒸,重返申江,寄居虹橋左畔,不設茗肆,有相識引緻者,始許入室。

    善烹調,然華人殊不适于口。

    能作草書,萦蛇挽蚓,勢亦飛舞。

    讀唐詩琅琅上口,惟按其字句,詳其格調,殆弗類也。

    壬午癸未兩年,遁叟自粵還吳,阿超尚在,容華煥發,更勝前時。

    旋以母病回國。

    臨别出小象贈叟,并系一詩雲:雲萍吹合大瀛中,兩地因緣兩度逢。

     君自勾留侬自去,從茲勞燕各西東。

     阿玉,東京藝妓也。

    日東多以玉名女,猶粵東之以珠稱娘也。

    少小即解音律,歌尤婉轉悠揚,銷魂蕩魄。

    泰西有貴官莅至,遴擇女子五十人習舞,以備宴會,一時新橋柳橋之藝妓,陡空其群,玉亦在選中。

    長袖翻雲,彩裙覆鳳,開合前後,進退疾徐,無不中節,觀者擊掌稱善,名由是噪。

    浙人陳鳳巢賈于日東,與女往來最密,有齧臂盟,誓相嫁娶。

    爰以五百金畀其母,一舸鸱夷,載之俱西。

    無何,陳死,玉無所依,流落滬上,重抱琵琶,僦屋四馬路,與小菊同居。

    菊年稚于玉而美不逮。

    客來,彼此酬應,絕無猜妒。

    小菊能作擘窠大字,左右鄰門上桃符,皆其所書,筆緻楚楚,見者不知其出自日本女子也。

    玉能畫山水人物,畫成,小菊為之題字。

    顧地既卑下,往來者皆俗客賤賈,自調笑亵狎外,無有過而問之者。

    碧霏軒主,風雅士也,以招妓侑觞,數見不鮮,遂欲别翻新調,曆訪三日,乃得玉菊,告于天南遁叟曰:“此兩姝皆尤物也,盍往觀之?”遁叟以“此中豈有佳者,君殆皮相耶?”固邀始去。

    既至,則容色花妍,肌理雪白,頗可人意。

    各擁其一,圍爐對酌。

    酒半,一歌一舞,容與翩跹,備極其樂,遁叟為罄無算爵。

    碧霏笑曰:“先生亦相皮者耳!何前倨而後恭也?”相與大噱。

    碧霏固能六法,乃教玉以鈎勒皴染諸法,甫半月,已得其神似。

    玉自此賣畫自給,不複作倚門生活矣。

    意欲嫁碧霏而赧于啟齒,每見遁叟,必諄囑招碧霏來。

    遁叟知其意,曰:“吾終當為小妮子成此美事,免至淪落天涯歎失所也。

    ”碧霏家貧,藉筆墨以餬口,聞冶梅諸君皆以畫名東瀛,往無不利,因此東遊之興勃然。

    意亦欲得玉,使其調黛研朱,拂箋捧研,為指臂助,且可為東瀛導師,不止解旅窗岑寂也。

    憚其索身價奢,未敢言。

    知遁叟代為撮合,喜甚。

    碧霏斷弦已久,今以重續鸾膠請,居伉俪列,故不費一錢,竟得阿嬌,藏諸金屋。

    時小菊亦已擇人而事。

    于是三人結伴偕行,布帆遂發。

    是日姊妹行送行者以十數,擊鮮烹肥,置酒為壽,豪絲脆竹,興會淋漓。

    酒酣,玉起半跽遁叟前,解胸前所佩玉一方,為叟系于襟上,曰:“感君成就姻緣簿,得諧所願,以此為贈。

    後日見此,如見妾也。

    ”叟凄然稱謝。

    玉遂東去。

     天南遁叟曰:“天下之至無情者,莫如日本女子。

    其為客妻,閱人如傳舍,絕無所動于中;數年聚首,臨别絕無依戀色。

    問其有柔情缱绻,韻緻纏綿,如膠漆之固結而不可解者乎?無有也。

    至于男女同浴堂,共羅帳,裸體相對,毫不避些子嫌,抑何了無遮礙,達觀洞識若是哉!中國男女之事多以情,感情之所至,至有貫金石、動人天、感鬼神而不自知者。

    日女之薄于情也,在不知貴重其身始。

    然其為人客妻,亦有足取者:付以箧笥,畀之管鑰,而絕無巧偷豪奪之弊,此則中國平康曲院中人所不及也。

    嗚呼!風猶近古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