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生草
關燈
小
中
大
沈白石,字伯夔,吳下人。
工填詞,時有妙句。
嘗三押“白”字,俱隽峭絕倫,人因以“三白秀才”呼之。
娶妻陳氏,亦世家女子,字翠娥,歸沈時年僅十六。
伉俪相得,自不必言。
陳亦識字知書,時與生互相唱和,題其稿曰《雙聲合刻》,秘不示人。
生早失怙,母氏尚存,年逾五旬,身弱多病。
生奉事甚孝,時覓參苓以治母疾。
時清明掃墓,生祖茔本在鄧尉山中,買棹獨往。
近冢左右多産黃精,生自攜長鏟掘之,頃刻盈筐。
生母啖而甘之,遂月必往焉。
一日,行稍遠,風雨驟至,雷電交作,急避之大樹下。
繼而霹靂屢震,似欲擊而未敢遽下者。
生驚駭欲絕,視枝幹扶疏間,伏一大蜈蚣,其長幾數尺。
電光閃爍之際,蜈蚣口吐光芒,若與之敵。
生方悟豐隆之下擊,殆為此物也。
俟雷車怒發即舉長鏟斲之,用力過猛,昏然遽仆。
耳畔聞有人聲曰:“誤矣,奈何?”旋聞呼:“阿香,可持返生草來。
”似有人以物刺入鼻中者,習習作癢,連嚏不已。
啟眸四顧,身卧樹旁,衣履沾濡;視天,則已雲散雨收,斜陽挂林杪。
遍尋蜈蚣,蹤迹已杳,疑為神物所收拾去矣。
整衣欲行,有物從袖中堕地。
拾觀之,細草一束也;嗅之,芳馨襲人。
是草瓣碧莖紅,中有白花。
生知非凡品,什襲于懷,茫茫然歸,病幾累月。
無何,生母舊疾複發,諸醫皆言不治。
生哀痛迫切,禱佛求神,足無停趾,秤藥量水,徹夜不眠,衣不解帶者已數夕矣。
補劑競進,總不見效。
一夕,伏案少憩,朦胧中忽聞有人語之曰:“子懷中藏有仙草,何不一試之耶?”生憬然寤,搜之書箧,草尚在,猶未萎也。
煎湯進母,一服即愈。
生曰:“此真仙丹靈液也。
”藏其餘,視若至寶,冀他日猶可以濟人也。
生之舅氏官于楚北,頗為上遊所器重。
既授缺,招生前往襄理劇務。
生既禀白高堂,又謀之于妻,皆曰:“久于家食非計也,盍往依蓮花幕下,以自奮于功名。
前程正遠,子其勉之。
”生乃行。
時生之舅氏正署武昌太守,衙中司筆劄,理案牍者,皆其戚串,悉與生相識或總角交。
公務餘閑,聯群結伴,臨水登山,倍極客中樂事。
武昌至漢臯僅一水隔,半葦可杭。
生時與二三良友,訪豔探芳,作北裡遊。
顧閱曆既窮,而絕少當意者,因之夙願頓乖,清興亦減。
偶爾赴宴,招妓侑觞,亦惟聊循故例耳。
潘仙客,貴公子也,自号花縣外史,跌蕩于花天酒地。
有所眷曰瓊蕤,竹西之翹楚,潘過維揚大加賞識,遂挈之渡江,将作子敬之迎桃葉,樂天之戀楊枝,謀以金屋貯之,特尚未為之脫籍耳。
小住于董家橋畔,仍與姊妹行往來。
一日,大集群花于豫成園,固藥王廟東廂之别墅也。
軒窗明,花木扶疏,别饒幽緻。
是日也,绡纨,絲竹骈羅,鬓影衣香,真足以銷魂蕩魄。
一時來者,皆名下女錄事也。
衆鹹推瓊蕤為冠,群誇潘公子眼力之不謬。
潘亦自诩為風月場中廣大教主,曾經七度迷香洞,題九迷詩于屏風矣,因于衆中朗吟“曾經滄海”、“除卻巫山”之句。
衆皆拍手和之,而生獨無一言。
潘戲拍生肩曰:“瘦腰郎殆有所不滿意乎?”生曰:“非也,此亦可謂雞樹之鸾鳳,鴨沼之鴛鴦矣。
然漢南遊女如此者正多,邂逅相遇,非我思存。
”潘曰:“若得君許可,恐世間無其人。
窮措大擁一黃臉婆子,自稱好色;如君奢願,隻索求之牀頭胭脂虎耳。
”生之表弟彭生者,時亦在座,為之解紛曰:“莫笑措大眼孔小,恐自有真賞鑒在。
” 須臾,遙見池中萬荷花裡,一葉扁舟,劃波蕩槳,容與而來。
中坐一美人,眉含春黛,臉映曉霞,豐韻娉婷,真國色也;後坐一雛鬟,婀娜多姿,亦殊可人意。
既近,舍舟登岸,徑入亭中。
一角紅闌,正在山半,亭外石筍森列,複多香草,藤蘿代幛,薜荔為牆,頗有幽緻。
美人坐久之,起拈筠管,
工填詞,時有妙句。
嘗三押“白”字,俱隽峭絕倫,人因以“三白秀才”呼之。
娶妻陳氏,亦世家女子,字翠娥,歸沈時年僅十六。
伉俪相得,自不必言。
陳亦識字知書,時與生互相唱和,題其稿曰《雙聲合刻》,秘不示人。
生早失怙,母氏尚存,年逾五旬,身弱多病。
生奉事甚孝,時覓參苓以治母疾。
時清明掃墓,生祖茔本在鄧尉山中,買棹獨往。
近冢左右多産黃精,生自攜長鏟掘之,頃刻盈筐。
生母啖而甘之,遂月必往焉。
一日,行稍遠,風雨驟至,雷電交作,急避之大樹下。
繼而霹靂屢震,似欲擊而未敢遽下者。
生驚駭欲絕,視枝幹扶疏間,伏一大蜈蚣,其長幾數尺。
電光閃爍之際,蜈蚣口吐光芒,若與之敵。
生方悟豐隆之下擊,殆為此物也。
俟雷車怒發即舉長鏟斲之,用力過猛,昏然遽仆。
耳畔聞有人聲曰:“誤矣,奈何?”旋聞呼:“阿香,可持返生草來。
”似有人以物刺入鼻中者,習習作癢,連嚏不已。
啟眸四顧,身卧樹旁,衣履沾濡;視天,則已雲散雨收,斜陽挂林杪。
遍尋蜈蚣,蹤迹已杳,疑為神物所收拾去矣。
整衣欲行,有物從袖中堕地。
拾觀之,細草一束也;嗅之,芳馨襲人。
是草瓣碧莖紅,中有白花。
生知非凡品,什襲于懷,茫茫然歸,病幾累月。
無何,生母舊疾複發,諸醫皆言不治。
生哀痛迫切,禱佛求神,足無停趾,秤藥量水,徹夜不眠,衣不解帶者已數夕矣。
補劑競進,總不見效。
一夕,伏案少憩,朦胧中忽聞有人語之曰:“子懷中藏有仙草,何不一試之耶?”生憬然寤,搜之書箧,草尚在,猶未萎也。
煎湯進母,一服即愈。
生曰:“此真仙丹靈液也。
”藏其餘,視若至寶,冀他日猶可以濟人也。
生之舅氏官于楚北,頗為上遊所器重。
既授缺,招生前往襄理劇務。
生既禀白高堂,又謀之于妻,皆曰:“久于家食非計也,盍往依蓮花幕下,以自奮于功名。
前程正遠,子其勉之。
”生乃行。
時生之舅氏正署武昌太守,衙中司筆劄,理案牍者,皆其戚串,悉與生相識或總角交。
公務餘閑,聯群結伴,臨水登山,倍極客中樂事。
武昌至漢臯僅一水隔,半葦可杭。
生時與二三良友,訪豔探芳,作北裡遊。
顧閱曆既窮,而絕少當意者,因之夙願頓乖,清興亦減。
偶爾赴宴,招妓侑觞,亦惟聊循故例耳。
潘仙客,貴公子也,自号花縣外史,跌蕩于花天酒地。
有所眷曰瓊蕤,竹西之翹楚,潘過維揚大加賞識,遂挈之渡江,将作子敬之迎桃葉,樂天之戀楊枝,謀以金屋貯之,特尚未為之脫籍耳。
小住于董家橋畔,仍與姊妹行往來。
一日,大集群花于豫成園,固藥王廟東廂之别墅也。
軒窗明,花木扶疏,别饒幽緻。
是日也,绡纨,絲竹骈羅,鬓影衣香,真足以銷魂蕩魄。
一時來者,皆名下女錄事也。
衆鹹推瓊蕤為冠,群誇潘公子眼力之不謬。
潘亦自诩為風月場中廣大教主,曾經七度迷香洞,題九迷詩于屏風矣,因于衆中朗吟“曾經滄海”、“除卻巫山”之句。
衆皆拍手和之,而生獨無一言。
潘戲拍生肩曰:“瘦腰郎殆有所不滿意乎?”生曰:“非也,此亦可謂雞樹之鸾鳳,鴨沼之鴛鴦矣。
然漢南遊女如此者正多,邂逅相遇,非我思存。
”潘曰:“若得君許可,恐世間無其人。
窮措大擁一黃臉婆子,自稱好色;如君奢願,隻索求之牀頭胭脂虎耳。
”生之表弟彭生者,時亦在座,為之解紛曰:“莫笑措大眼孔小,恐自有真賞鑒在。
” 須臾,遙見池中萬荷花裡,一葉扁舟,劃波蕩槳,容與而來。
中坐一美人,眉含春黛,臉映曉霞,豐韻娉婷,真國色也;後坐一雛鬟,婀娜多姿,亦殊可人意。
既近,舍舟登岸,徑入亭中。
一角紅闌,正在山半,亭外石筍森列,複多香草,藤蘿代幛,薜荔為牆,頗有幽緻。
美人坐久之,起拈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