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仙聶碧雲
關燈
小
中
大
聶碧雲,兖州奇女子也。
幼遇異人,授以劍術,能飛劍取人首級于十裡之外。
嫁一士人,能吹鐵箫。
嘗于醉後品箫于柳陰下,樹旁系一漁舟,漁翁有子不孝,是晚适罵父,士人聞之,怒擲鐵箫殺之,因此放浪江湖間。
一日,訪道于勞山,從五老峰下,觌面逢碧雲,視之不轉瞬。
碧雲亦注目久之,曰:“觀子行蹤,亦浮家泛宅流也。
餘尚無偶,願随子。
”遂為夫婦。
士人欲結茅于西南山麓,女曰:“餘尚有大仇未報,非可隐時也。
所以從子者,跋涉山川,聊伴寂寞耳,且冀子為指臂助。
大道苟成,于子非無益者。
” 女自兖豫曆燕齊,經汴洛,每至一處,辄作十日勾留,從不久淹。
嘗于夜間占望星氣,蔔曰:“當在洪澤巨湖。
”因疑鄱陽湖中,必有神物,遂詣豫章,僦屋湖畔。
夜出寸許神鏡,注水滿盤中,測之,曰:“光氣猶遠。
”繼審知在太湖,乃浮九江,達三吳,蔔居西洞庭山。
士人設帳授徒,有久處意。
士人因于暇時詢女隐事,并叩所欲為。
女曰:“餘父,有道者也,出許真君門下,講求修煉鉛汞之法。
大凡已成,不日飛,山潭毒龍幻形作真君狀,潛詣父所,命父啟爐,分丹為二顆,以一自服,以一畀我父,佯若密授真言。
我父方俯伏受教,遽乘不意,袖出鐵椎擊父首,遂殒,丹為其所盜去。
毒龍自此變化不測。
此大仇不可不報者也。
毒龍神通頗廣,非劍術所能制,須求三物得全,始可殺之。
”士人問是何三物。
女曰:“一為定海神針,大禹昔日之所遺,投之潭中,水可不興;一為降魔真杵;一為煉影神鏡。
餘今但有一鏡,而未得此二物,日夜求之,不敢少懈。
今探知針在太湖中,須設法求之,否則恐駭物聽。
”女自此夕必泛舟湖中,飛槳操舵,悉以一人兼之。
一夕,皓魄淩空,月明如晝。
士人方閉關夜讀,萬籁蕭然。
女忽款扉至,衣履沾濡,發際水猶滴瀝也。
謂士人曰:“子可為我賀,餘已覓得神針矣。
”出諸袖中,長僅若箸,視之,上有蝌蚪文數行,漫漶不可辨。
明日,女遽徙去。
行至浙界,住逆旅中。
道逢一黃冠,神情潇灑,似曾相識。
與女稽首問訊曰:“三物得二,報仇之期不遠矣。
我師有一函與汝。
”遽出授女,倏忽不見。
女大歎異,啟緘讀之,真君劄也,中謂:“降魔真杵今在嘉興西寺韋陀手中,惜為世俗香火所熏蒸,須得辟穢金剛咒十萬遍,乃能返璞還原。
至時自來助汝。
”女往李,遂以僞易其真者,供諸案頭,沐以異香。
因令士人晨夕諷誦《金經》,期年,其數乃盈。
女于十年間已煉匕首百具,■可削鐵,堅可貫石,擲諸空中,若流星閃電,下必着物,無虛發者。
女躍然起曰:“報仇正在此時矣!毒龍舊伏于蠡湖,今徙宅于仙穴,乃靈山之最上峰也。
當偕子入蜀求之。
”于是遂曆瞿塘滟之險,劍閣夔門之峻,小住成都者匝月,乃抵阆中,登蟠龍山以眺望。
見靈山一峰,峭拔幹霄漢,氣色蔥蔚,下為神物之所居。
女喜曰:“在是矣!”顧謂士人曰:“能從我往乎?”士人曰:“敢不如命。
”女畀以革囊,以匕首之半予之,曰:“但俟雲雨勃興,雷電激蕩時,望空擲之,無不着手。
事急,君可持降魔杵以自衛,高宣《金經》,自無虞也。
”女結束登山,直造其巅。
士人從之。
但見潭方廣約數百畝,水清澈底,遊鱗可數,風水成紋,漣漪蕩漾。
女曰:“毒龍喜聽樂音,子可吹鐵箫以引之。
”士人之箫,固神技也,高可遏雲,響可裂帛,精誠所注,金石可泐。
始猶按譜依律,抑揚宛轉,三弄之後,極其所長。
女瞥睹群魚中有狀若蜥蜴者,點首掉尾,舉止有異,知必毒龍也。
急投以定水神針,潭水頓涸丈許。
蜥蜴倏變為巨蛇,須臾,鱗甲怒張,風浪驟作,千百條蛇俱從潭中飛出,向集女身。
女擲劍空際
幼遇異人,授以劍術,能飛劍取人首級于十裡之外。
嫁一士人,能吹鐵箫。
嘗于醉後品箫于柳陰下,樹旁系一漁舟,漁翁有子不孝,是晚适罵父,士人聞之,怒擲鐵箫殺之,因此放浪江湖間。
一日,訪道于勞山,從五老峰下,觌面逢碧雲,視之不轉瞬。
碧雲亦注目久之,曰:“觀子行蹤,亦浮家泛宅流也。
餘尚無偶,願随子。
”遂為夫婦。
士人欲結茅于西南山麓,女曰:“餘尚有大仇未報,非可隐時也。
所以從子者,跋涉山川,聊伴寂寞耳,且冀子為指臂助。
大道苟成,于子非無益者。
” 女自兖豫曆燕齊,經汴洛,每至一處,辄作十日勾留,從不久淹。
嘗于夜間占望星氣,蔔曰:“當在洪澤巨湖。
”因疑鄱陽湖中,必有神物,遂詣豫章,僦屋湖畔。
夜出寸許神鏡,注水滿盤中,測之,曰:“光氣猶遠。
”繼審知在太湖,乃浮九江,達三吳,蔔居西洞庭山。
士人設帳授徒,有久處意。
士人因于暇時詢女隐事,并叩所欲為。
女曰:“餘父,有道者也,出許真君門下,講求修煉鉛汞之法。
大凡已成,不日飛,山潭毒龍幻形作真君狀,潛詣父所,命父啟爐,分丹為二顆,以一自服,以一畀我父,佯若密授真言。
我父方俯伏受教,遽乘不意,袖出鐵椎擊父首,遂殒,丹為其所盜去。
毒龍自此變化不測。
此大仇不可不報者也。
毒龍神通頗廣,非劍術所能制,須求三物得全,始可殺之。
”士人問是何三物。
女曰:“一為定海神針,大禹昔日之所遺,投之潭中,水可不興;一為降魔真杵;一為煉影神鏡。
餘今但有一鏡,而未得此二物,日夜求之,不敢少懈。
今探知針在太湖中,須設法求之,否則恐駭物聽。
”女自此夕必泛舟湖中,飛槳操舵,悉以一人兼之。
一夕,皓魄淩空,月明如晝。
士人方閉關夜讀,萬籁蕭然。
女忽款扉至,衣履沾濡,發際水猶滴瀝也。
謂士人曰:“子可為我賀,餘已覓得神針矣。
”出諸袖中,長僅若箸,視之,上有蝌蚪文數行,漫漶不可辨。
明日,女遽徙去。
行至浙界,住逆旅中。
道逢一黃冠,神情潇灑,似曾相識。
與女稽首問訊曰:“三物得二,報仇之期不遠矣。
我師有一函與汝。
”遽出授女,倏忽不見。
女大歎異,啟緘讀之,真君劄也,中謂:“降魔真杵今在嘉興西寺韋陀手中,惜為世俗香火所熏蒸,須得辟穢金剛咒十萬遍,乃能返璞還原。
至時自來助汝。
”女往李,遂以僞易其真者,供諸案頭,沐以異香。
因令士人晨夕諷誦《金經》,期年,其數乃盈。
女于十年間已煉匕首百具,■可削鐵,堅可貫石,擲諸空中,若流星閃電,下必着物,無虛發者。
女躍然起曰:“報仇正在此時矣!毒龍舊伏于蠡湖,今徙宅于仙穴,乃靈山之最上峰也。
當偕子入蜀求之。
”于是遂曆瞿塘滟之險,劍閣夔門之峻,小住成都者匝月,乃抵阆中,登蟠龍山以眺望。
見靈山一峰,峭拔幹霄漢,氣色蔥蔚,下為神物之所居。
女喜曰:“在是矣!”顧謂士人曰:“能從我往乎?”士人曰:“敢不如命。
”女畀以革囊,以匕首之半予之,曰:“但俟雲雨勃興,雷電激蕩時,望空擲之,無不着手。
事急,君可持降魔杵以自衛,高宣《金經》,自無虞也。
”女結束登山,直造其巅。
士人從之。
但見潭方廣約數百畝,水清澈底,遊鱗可數,風水成紋,漣漪蕩漾。
女曰:“毒龍喜聽樂音,子可吹鐵箫以引之。
”士人之箫,固神技也,高可遏雲,響可裂帛,精誠所注,金石可泐。
始猶按譜依律,抑揚宛轉,三弄之後,極其所長。
女瞥睹群魚中有狀若蜥蜴者,點首掉尾,舉止有異,知必毒龍也。
急投以定水神針,潭水頓涸丈許。
蜥蜴倏變為巨蛇,須臾,鱗甲怒張,風浪驟作,千百條蛇俱從潭中飛出,向集女身。
女擲劍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