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芙

關燈
徐雙芙女史,吳江人。

    其母李氏孕,及期,夢涉江彩芙蓉,有老翁霜髯如戟,飄然若仙,授以紅白芙蓉兩朵,及醒,腹遽痛,遂産女史,爰字之曰雙芙;以紅為女子之祥,别字小紅。

    既長,姿容豔麗,性質尤聰穎異常。

    好讀書而不喜為章句學,喜閱奇門遁甲諸書及谶緯占望諸術數,日夕鑽研,無時釋手。

     表兄梁文蘅,奇士也。

    少懷大志,以天下才自負。

    一日,見女執卷吟哦,搜索殊苦。

    笑問女曰:“妹所觀何書也?”女曰:“此前人所傳遁甲諸符咒,習之每多不驗。

    妹窮日夜之力求之,殊不得其故,以是悶逐心生耳。

    ”梁曰:“此等書,阃奧都不在字句中,别有鎖鑰,須人口授。

    妹如思學,不求之師而但索之書,無用也。

    ”女曰:“書不雲乎:‘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妹旦夕間必有所得也。

    ”因各一笑而罷。

     一日,女随母往觀音庵焚香還願,于肩輿中見路旁立一老尼,貌極慈善,似曾相識。

    及入庵,則尼已先在,與女稽首問訊曰:“靈山一别,至今已隔幾塵,不知還相認否?”女茫然不知所對。

    女母以其言異,呵去之。

    及拈香佛殿,遊戲各處既畢,将出登輿,老尼亦随衆至前,袖出素書一本,授女曰:“閱之自能領悟。

    ”女恐為母見,急納諸懷。

     歸而挑燈展讀,了無一字。

    乃炷香拜禱,莊坐敬觀,則第一葉即解五遁訣也。

    喜甚,秘不示人,如獲至寶。

    由此飯罷茶餘,繡閑課暇,辄出肄習,頗有所得。

    偶與鄰女作迷藏之戲,走入壁中,忽爾不見。

    諸女伴敲壁呼之,女辄笑應,顧應聲在西壁而現身于東壁。

    諸女伴群驚,以為神女。

    好翦紙為人,撒豆成馬,時于園中演習,藉為堂上娛。

    有诘其術之所自來,笑弗答。

     邑西門外有一潭,甚深,四圍樹木陰森,蔚然郁茂。

    潭水清澈見底,遊鱗可數,而寒冽之氣逼人;雖經旱潦,無漲涸。

    偶有村童驅牛飲于潭中者,牛辄踣地死。

    相傳為神龍所窟宅,戒勿敢犯。

    夏日,女以往省戚串,乘輿道經潭上。

    忽有旋風起于輿前,輿夫為之辟易。

    女知有異,即戟指作辟風符,風立止。

    惟潭中波浪翻騰,湧如壁立,幾于平地皆水。

    女乃出輿臨潭次,投以髻上金簪,須臾,黑雲如墨,潭中兩龍并夭矯入雲際,作攫拿互鬥狀,霹靂一聲,俄焉俱杳,女簪仍還手中。

    女謂輿夫曰:“龍雖去,後三十年必複來,恐其為民患也。

    ”自是女時着靈異。

     邑中民人奉若神明,求其書符■,辟鬼祟,焚香詣門者,相屬于道。

    邑令某頗講程朱之學,以其惑衆也,禁絕之,将坐女以妖妄罪。

    女曰:“是不可居。

    ”适女父選授儀征教谕,挈眷以行,事遂寝。

    女随父至任,時出遊覽。

    偶從準提庵側殿行,一老尼方蹲廊下曬經,口喃喃似誦佛聲,視之,即向日授書者也。

    亟趨前作禮。

    尼瞠目良久,曰:“尚能領會老尼昔日所授,亦甚難得。

    顧此為旁門,終非正徑,不可久學。

    今當從靜處作工夫。

    ”袖出丹書一卷授女曰:“善學之,可成正果。

    ”女知為異人,再拜受之。

    拜起,而尼已不見。

     持歸展閱,則内皆言修煉内丹之訣。

    自此獨處一室,趺坐蒲團,一燈長明,亘夜不寐。

    期年,似有所得,元神結成嬰兒,能出入泥丸宮。

    侍婢曰修眉,閨中伴讀者也。

    時于門隙中窺女所為,每至天明,則見嬰兒自出嬉戲,因思攫取之,可作寶玩,借以誇示于人。

    一夕,先伏暗陬,布網于地。

    昧爽嬰出,突出網之,裹之數重。

    嬰兒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