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窗雜錄
關燈
小
中
大
濬憶童兒時即曆聞公卿間敍國朝故事,次兼多語其遺事特異者,取其必實之迹,暇日綴成一小軸,題曰《松窗雜錄》。
玄宗先天中再平内難,後以中外無事,銳意政理,好于觀書。
迨自周漢以來有所未及者,必欲盡舉之。
帝既勤書,海内之風翕然率化。
尤注意于起居注。
先天、開元中,皆選當時鴻儒或貞正之士充之。
若有舉其職者,雖十數年猶載筆螭頭,惜不欲去,則遷名曹郎與兼之。
自先天元年至天寶十一載冬季,起居注撰成七百卷,内起居注撰成三百卷。
内起居注自開元二年春,因上幸甯王宅,敍家人禮,至于樂奏前後,酒食沾赉,上無自專,皆令禀于甯王敎。
上曰:「大哥好作主人,阿{滿去水加口}但謹為上客。
」上在禁中嘗自稱阿{滿去水加口}。
以是極歡而罷。
明日甯王率岐、薛已下同奏曰:「臣聞起居注必記天子言動,臣恐左右史不得天子閨行極庶人之禮,無以光示萬代。
臣請自今後臣與兄弟各輪日載筆于乘輿前,得以行在紀敍其事,四季則用朱印聯名牒送史館,然皆依外史例悉上聞,庶明臣等職守如螭頭官。
」上以八分書日本國紙為答辭甚謹,欣然悉允所奏。
自是天寶十載冬季以成三百卷,率以五十幅黃麻為一編,用雕檀軸紫龍鳯绫褾。
書成,甯王上請自部納于史閣。
上命賜以酒樂,共宴侍臣于史館。
上寶惜是史尤甚,因命别起大閣以貯之。
及祿山陷長安,用嚴、高計,未□升殿宮,先以火千炬猛焚是閣,不移時灰滅。
故玄宗實錄百不敍及三四,以是人間傳記者尤鮮。
祿山謀臣嚴莊、高尚。
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
《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本記雲禁中為牡丹花。
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會花方繁開,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從。
诏特選梨園子弟中尤者,得樂十六色。
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闆,押衆樂前欲歌之。
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
白欣承诏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曉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幹。
」龜年遽以詞進,上命梨園子弟約略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
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意甚厚。
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太真飲罷,飾繡巾重拜上意。
龜年常話于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亦一時之極緻耳。
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他學士。
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始謂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
」太真頗深然之。
上嘗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玄宗幸東都,偶因秋霁,與一行師共登天宮寺閣。
臨眺久之,上遐顧凄然,發歎數四,謂一行曰:「吾甲子得終無患乎?」一行進曰:「陛下行幸萬裡,聖祚無疆。
」及西行初至成都,前望大橋,上舉鞭問左右曰:「是橋何名?」節度使崔圓躍馬前進曰:「萬裡橋。
」上因追歎曰:「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無憂矣。
」 上好馬上擊毬,内廄所飼者意猶未甚适。
會黃幡綽戲語相解,因曰:「吾欲良馬久之,而誰能通于《馬經》者?」幡綽奏曰:「臣能知之。
」且曰:「今三丞相悉善《馬經》。
」上曰:「吾與三丞相語,
玄宗先天中再平内難,後以中外無事,銳意政理,好于觀書。
迨自周漢以來有所未及者,必欲盡舉之。
帝既勤書,海内之風翕然率化。
尤注意于起居注。
先天、開元中,皆選當時鴻儒或貞正之士充之。
若有舉其職者,雖十數年猶載筆螭頭,惜不欲去,則遷名曹郎與兼之。
自先天元年至天寶十一載冬季,起居注撰成七百卷,内起居注撰成三百卷。
内起居注自開元二年春,因上幸甯王宅,敍家人禮,至于樂奏前後,酒食沾赉,上無自專,皆令禀于甯王敎。
上曰:「大哥好作主人,阿{滿去水加口}但謹為上客。
」上在禁中嘗自稱阿{滿去水加口}。
以是極歡而罷。
明日甯王率岐、薛已下同奏曰:「臣聞起居注必記天子言動,臣恐左右史不得天子閨行極庶人之禮,無以光示萬代。
臣請自今後臣與兄弟各輪日載筆于乘輿前,得以行在紀敍其事,四季則用朱印聯名牒送史館,然皆依外史例悉上聞,庶明臣等職守如螭頭官。
」上以八分書日本國紙為答辭甚謹,欣然悉允所奏。
自是天寶十載冬季以成三百卷,率以五十幅黃麻為一編,用雕檀軸紫龍鳯绫褾。
書成,甯王上請自部納于史閣。
上命賜以酒樂,共宴侍臣于史館。
上寶惜是史尤甚,因命别起大閣以貯之。
及祿山陷長安,用嚴、高計,未□升殿宮,先以火千炬猛焚是閣,不移時灰滅。
故玄宗實錄百不敍及三四,以是人間傳記者尤鮮。
祿山謀臣嚴莊、高尚。
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
《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本記雲禁中為牡丹花。
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會花方繁開,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從。
诏特選梨園子弟中尤者,得樂十六色。
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闆,押衆樂前欲歌之。
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
白欣承诏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曉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幹。
」龜年遽以詞進,上命梨園子弟約略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
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意甚厚。
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太真飲罷,飾繡巾重拜上意。
龜年常話于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亦一時之極緻耳。
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他學士。
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始謂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
」太真頗深然之。
上嘗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玄宗幸東都,偶因秋霁,與一行師共登天宮寺閣。
臨眺久之,上遐顧凄然,發歎數四,謂一行曰:「吾甲子得終無患乎?」一行進曰:「陛下行幸萬裡,聖祚無疆。
」及西行初至成都,前望大橋,上舉鞭問左右曰:「是橋何名?」節度使崔圓躍馬前進曰:「萬裡橋。
」上因追歎曰:「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無憂矣。
」 上好馬上擊毬,内廄所飼者意猶未甚适。
會黃幡綽戲語相解,因曰:「吾欲良馬久之,而誰能通于《馬經》者?」幡綽奏曰:「臣能知之。
」且曰:「今三丞相悉善《馬經》。
」上曰:「吾與三丞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