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新書癸

關燈
辰次而空之。

    或遇除減并繁,别以閏牌而貼之。

    □而存亡除留,自然明其向背。

    既轉移而得理,則絲忽而無差。

    但用諸法徑門,取其簡要,若類鼓珠之法,且凝滞于乘除。

    比法乃至開方、立方,求一立一,皆可通其體例耳。

    ” 法眼姓魯,雪峰姓曾。

    或問:“雪峰師何姓也?”答曰:“魯人不系腰。

    ”卻問:“法眼師何姓也?”答曰:“雪峰系腰帶。

    ” 盧文進,幽州人也,至江南,李氏封範陽王。

    嘗雲:“陷契丹中,屢入絕塞,正晝方獵,忽天色晦黑,衆星燦然。

    問蕃人,雲:‘所謂笪卻日也。

    以此為常。

    ’頃之乃明,方午也。

    ”又雲:“嘗于無定河見人胫骨一條,大如柱,長可七尺。

    ” 後唐太祖嘗随火征龐勳,臨陣出沒如神,号為“火龍子”。

     王審知起事,其兄潮唱首。

    及審知據閩中,為潮立廟。

    廟水西,故俗謂之“水西大王”。

     梁祖初革唐命,宴于内殿,悉會戚屬。

    又命葉子戲,廣王忽不擲,目梁祖曰:“朱三,你愛他許大官職,久遠家族得安穩否?”于是擲戲具于階,抵其盆而碎之。

     劉坦狀元及第,為維揚李重進書記。

    好酒,李常令酒庫:“但書記有客,無多少供之。

    ”尋為掌庫吏頗吝之,須索甚艱。

    因大書一絕于廳之屏上雲:“金殿試回新折桂,将軍留辟向江城。

    思量一醉猶難得,辜負揚州管記名。

    ”未幾重進望日,複谒于坦,讀之忽悟,曰:“小吏吝酒于書記也。

    ”立命斬之。

    坦不怿,凡數月,悔而成疾。

     正衙宣樞密使制,自周祖始,漢隐帝嗣位之初故也。

     有米都知者,伶人也。

    善騷雅,有道之士。

    故西樞王公樸嘗愛其警策雲:“小旗村店酒,微雨野塘花。

    ”梁補阙亦贈其詩雲:“供奉三朝四十年,聖時流落發衰殘。

    貪将樂府歌明代,不把清吟換好官。

    ”近有商訓者,善吹笙,亦籍教坊,為都知。

    能别五音,知吉兇。

    複得畫之三昧,山水不下關、李。

     王延彬獨據建州,稱僞号。

    一旦大設,為伶官作戲辭雲:“隻聞有泗州和尚,不見有五縣天子。

    ” 馬全節為邺都留守,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詣縣庭谒拜。

    縣令沈遘避之,節曰:“父母之鄉,自合緻恭,勿讓也。

    ”州裡榮之。

     孫光憲從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嘗遺水仙花數本,植之水器中,經年不萎。

     後唐莊宗年十一,從晉王讨王行瑜。

    初令人觐獻捷,昭宗一見駭異之,曰:“此子有奇表。

    ”乃撫背曰:“兒将來國之梁棟,勿忘忠孝于吾家。

    ”乃賜□□酒卮、翡翠盤。

    十三讀《春秋》,略知大義。

    騎射絕倫,其心豁如,采錄善言,聽納容物,殆劉聰之比也。

    又昭宗曰:“此子可亞其父。

    ”時人号曰“李亞子”。

     楊恽内侍,字道濟。

    僖皇末,權樞密,出為浙西監軍。

    朱梁篡後,竄身投武肅,居越中。

    長八尺,有黃白法,善壬課,事馔至精,四季皆榜廚。

    手寫九經三史百家,用蒲薄紙,字如蠅頭。

    年九十馀卒。

     四明人胡抱章,作拟白氏諷谏五十首,亦行于東南,然其辭甚平。

    後孟蜀末,楊士達亦撰五十篇,頗諷時事。

    士達子舉正,端拱二年進士,終職方員外郎。

     長興元年二月,郊祀赦。

    内外群臣職帶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與改裡鄉名号。

     僞蜀韓昭,仕王氏,為禮部尚書麗文殿大學士。

    粗有文章,至于琴棋書算射法,悉皆涉獵,以此承恩于後主。

    朝士李台瑕曰:“韓八座事藝,如拆襪線,無一條長。

    ”時人韪之。

     朱耶赤心者,或雲:“其先塞上人,多以騎獵為業。

    胡人三十輩于大山中,見飛鳥甚衆,□鸠于一谷中。

    衆胡就之,見一小兒,約才二歲已來,衆鳥銜果實而飼之。

    衆胡異之,遂收而衆遞養之。

    成長求姓,衆雲:“諸人共育得大,遂以諸耶為姓。

    ”言朱耶者訛也。

     天成中,帝謂侍臣曰:“自古鐵券其事如何?”趙鳳對曰:“此則帝王誓文,賜其子子孫孫,長享爵祿。

    ”帝曰:“先朝所賜,惟三人耳。

    崇韬、繼麟,尋皆族滅。

    朕之危疑,事慮朝夕。

    ”嗟歎久之。

    趙鳳曰:“帝王所執,故知不必銘金镂石。

    ”帝曰:“敢不深誡。

    ” 忠懿王在錢塘,顯德中,有民沈超者,負罪逃匿。

    禁其母,凡百日不出;及追妻鞫之,當日來。

    首判之曰:“母禁十旬,屢追不到,妻絷半日,不召自來。

    倚門之義稍輕,結發之情太重。

    領于市心,軍令處分。

    ”又大貂曹公鎮青海,有盜魁累犯當死,皆會赦。

    至公在任又犯,有司以赦文舉之。

    公判曰:“三遇赦文,天子之恩合免;屢為民患,将軍之令必行。

    ”乃從極典。

     陶穀小名鐵牛。

    李焘常有書與之曰:“每至河源,即思令德。

    ”唐彥謙之孫也,以石晉諱,改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