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新書甲
關燈
小
中
大
覃、夷行即雲是奸邪,須斥之于嶺外。
教我如何即是?”公權奏曰:“允執厥中。
”上曰:“如何是允執厥中?”又奏:“嗣複、李珏既言是奇才,即不合斥于嶺外。
鄭覃、夷行既雲是奸邪,亦不合緻于近密。
若且與荊襄間一郡守,此近于允執厥中。
”旬日又召對,上曰:“允執厥中,向道也是。
”張遂為郡守。
賈曾除中書舍人,以父名忠,固辭之。
言者以中書是曹司名,父之名又同音名别,于禮無嫌。
曾乃就職。
開元七年,賜百僚射。
金部員外盧廙、職方郎中李□,俱非善射,箭不及垛而互言工拙。
□戲曰:“與盧箭俱三十步。
”左右不曉,□曰:“去垛三十步,盧箭去□三十步。
” 李白,山東人,父任城尉,因家焉。
少與魯人諸生隐徂來山,号“竹溪六逸”。
天寶中,遊會稽,與吳筠隐剡中。
筠征赴阙,薦之于朝,與筠俱待诏翰林。
俗稱蜀人,非也。
今任城令廳石記,白之詞也,尚在焉。
江西私釀酒法尤嚴,王仲舒廉察日,奏罷之。
宰相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永淳中,裴炎為中書令,始移就中書省。
政事印亦改中書門下之印。
開元中,花萼樓大酺,人衆莫遏。
遂命嚴安之定場,以笏畫地,無一輩敢犯。
盧攜常題司空圖壁雲:“姓氏司空貴,官班禦史卑。
老夫如且在,不用歎屯奇。
” 龍朔中,楊思元恃外戚,典選多排斥選士,為選人夏彪訟之。
禦史中丞郎馀慶彈奏免官。
許南陽曰:“故知楊吏部之敗。
”或問之,許曰:“一彪一狼,共看一羊,不敗何待?” 開元皇帝為潞州别駕,乞假歸京。
值暮春,戎服臂鷹于野次。
時有豪氏子十馀輩,供帳于昆明。
上時突會,座中有持酒船唱令曰:“今日宜以門族官品。
”至上,笑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臨淄郡王李某。
”諸輩驚散。
上聯舉三船,盡一巨艦而去。
襄王僭僞,朱玟秉政,百揆失序,逼李拯為内署。
拯常吟曰:“紫宸朝罷綴□鸾,丹鳳樓前駐馬看。
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
”拯終為亂兵所殺。
武德七年,遣刑部尚書沈叔安,攜天尊像賜高麗,仍令道士往彼講《道德經》。
自先天初至開元十五年,儀同者四人,姚崇、宋璟、王同皎、王毛仲。
唐法:親王食封八百戶,有至一千戶;公主三百戶;長公主五百戶,有至六百戶。
唯太平、相王逾此制。
黃巢入青門,坊市聚觀。
尚讓慰曉市人曰:“黃王為生靈,不似李家。
”其悖也如此。
長安令李濟得罪因奴,萬年令霍晏得罪因婢。
故趙縱之奴當幹論縱陰事,張镒疏而杖殺之。
縱即郭令之。
建中末,姚況有功于國,為太子中舍人。
旱蝗之歲,以俸薄不自給而以餒終,哀哉! 田神功,大曆八年卒于京師。
許百官吊喪,上賜屏風茵褥于靈座,并賜千僧齋以追福。
至德以來,将帥不兼三事者,哀榮無比。
柳渾舊名載,為朱泚所逼。
及克複,上言曰:“頃為狂賊點穢,臣實恥稱舊名。
矧字或帶戎,時當偃武,請改名渾。
”渾後入相,封宜城公,謂之柳宜城。
韋觊著《易蘊》,甚有奧旨。
觊,見素孫。
郭令公終始之道無缺焉,惟以谮怒判官張譚,奏杖殺之,物議為薄。
張巡每戰大呼,牙齒皆碎。
及敗,尹子奇視之,其齒存者不可三四。
初守甯陵也,使南霁雲詣賀蘭進明乞救兵。
進明大宴,不下喉,自齧一指為食。
進明終不應,以至于破。
貞觀中,擇官戶蕃口之少年骁勇者數百人,每出遊獵,持弓矢于禦馬前射生,令騎豹文,著獸文彩衫,謂之百騎。
至則天漸加其人,謂之千騎。
孝和又增之萬騎,皆置使以領之。
彭偃與朱泚下僞诏曰:“幽囚之中,神器自至。
豈朕薄德,所能經營。
”泚敗偃誅,其妖亂也如此。
大和九年冬,甘露事敗,将相棄市。
王璠謂王涯曰:“當初勸君斬卻鄭注,斬之豈有此事也。
”此雖臨刑之言,然固當矣。
梁祖常言于昭皇:“趙崇是輕薄團頭,于鄂州座上,佯不識駱駝,呼為山驢王。
”遂阻三事之拜。
此亦挫韓偓也。
王皇後,開元中恩寵日衰而不自安,一日訴之曰:“三郎獨不記阿忠脫新紫半臂,更得一鬥面,為三郎生日為煎餅耶?”上戚然憫之,
教我如何即是?”公權奏曰:“允執厥中。
”上曰:“如何是允執厥中?”又奏:“嗣複、李珏既言是奇才,即不合斥于嶺外。
鄭覃、夷行既雲是奸邪,亦不合緻于近密。
若且與荊襄間一郡守,此近于允執厥中。
”旬日又召對,上曰:“允執厥中,向道也是。
”張遂為郡守。
賈曾除中書舍人,以父名忠,固辭之。
言者以中書是曹司名,父之名又同音名别,于禮無嫌。
曾乃就職。
開元七年,賜百僚射。
金部員外盧廙、職方郎中李□,俱非善射,箭不及垛而互言工拙。
□戲曰:“與盧箭俱三十步。
”左右不曉,□曰:“去垛三十步,盧箭去□三十步。
” 李白,山東人,父任城尉,因家焉。
少與魯人諸生隐徂來山,号“竹溪六逸”。
天寶中,遊會稽,與吳筠隐剡中。
筠征赴阙,薦之于朝,與筠俱待诏翰林。
俗稱蜀人,非也。
今任城令廳石記,白之詞也,尚在焉。
江西私釀酒法尤嚴,王仲舒廉察日,奏罷之。
宰相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永淳中,裴炎為中書令,始移就中書省。
政事印亦改中書門下之印。
開元中,花萼樓大酺,人衆莫遏。
遂命嚴安之定場,以笏畫地,無一輩敢犯。
盧攜常題司空圖壁雲:“姓氏司空貴,官班禦史卑。
老夫如且在,不用歎屯奇。
” 龍朔中,楊思元恃外戚,典選多排斥選士,為選人夏彪訟之。
禦史中丞郎馀慶彈奏免官。
許南陽曰:“故知楊吏部之敗。
”或問之,許曰:“一彪一狼,共看一羊,不敗何待?” 開元皇帝為潞州别駕,乞假歸京。
值暮春,戎服臂鷹于野次。
時有豪氏子十馀輩,供帳于昆明。
上時突會,座中有持酒船唱令曰:“今日宜以門族官品。
”至上,笑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臨淄郡王李某。
”諸輩驚散。
上聯舉三船,盡一巨艦而去。
襄王僭僞,朱玟秉政,百揆失序,逼李拯為内署。
拯常吟曰:“紫宸朝罷綴□鸾,丹鳳樓前駐馬看。
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
”拯終為亂兵所殺。
武德七年,遣刑部尚書沈叔安,攜天尊像賜高麗,仍令道士往彼講《道德經》。
自先天初至開元十五年,儀同者四人,姚崇、宋璟、王同皎、王毛仲。
唐法:親王食封八百戶,有至一千戶;公主三百戶;長公主五百戶,有至六百戶。
唯太平、相王逾此制。
黃巢入青門,坊市聚觀。
尚讓慰曉市人曰:“黃王為生靈,不似李家。
”其悖也如此。
長安令李濟得罪因奴,萬年令霍晏得罪因婢。
故趙縱之奴當幹論縱陰事,張镒疏而杖殺之。
縱即郭令之。
建中末,姚況有功于國,為太子中舍人。
旱蝗之歲,以俸薄不自給而以餒終,哀哉! 田神功,大曆八年卒于京師。
許百官吊喪,上賜屏風茵褥于靈座,并賜千僧齋以追福。
至德以來,将帥不兼三事者,哀榮無比。
柳渾舊名載,為朱泚所逼。
及克複,上言曰:“頃為狂賊點穢,臣實恥稱舊名。
矧字或帶戎,時當偃武,請改名渾。
”渾後入相,封宜城公,謂之柳宜城。
韋觊著《易蘊》,甚有奧旨。
觊,見素孫。
郭令公終始之道無缺焉,惟以谮怒判官張譚,奏杖殺之,物議為薄。
張巡每戰大呼,牙齒皆碎。
及敗,尹子奇視之,其齒存者不可三四。
初守甯陵也,使南霁雲詣賀蘭進明乞救兵。
進明大宴,不下喉,自齧一指為食。
進明終不應,以至于破。
貞觀中,擇官戶蕃口之少年骁勇者數百人,每出遊獵,持弓矢于禦馬前射生,令騎豹文,著獸文彩衫,謂之百騎。
至則天漸加其人,謂之千騎。
孝和又增之萬騎,皆置使以領之。
彭偃與朱泚下僞诏曰:“幽囚之中,神器自至。
豈朕薄德,所能經營。
”泚敗偃誅,其妖亂也如此。
大和九年冬,甘露事敗,将相棄市。
王璠謂王涯曰:“當初勸君斬卻鄭注,斬之豈有此事也。
”此雖臨刑之言,然固當矣。
梁祖常言于昭皇:“趙崇是輕薄團頭,于鄂州座上,佯不識駱駝,呼為山驢王。
”遂阻三事之拜。
此亦挫韓偓也。
王皇後,開元中恩寵日衰而不自安,一日訴之曰:“三郎獨不記阿忠脫新紫半臂,更得一鬥面,為三郎生日為煎餅耶?”上戚然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