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首,吳溥十首,曾四十五首,周述八首,周孟簡二首,陳循十首,劉江一首,曾鶴齡三首,劉定之七首,劉俨一首,彭時一首,吳彙六首,彭華六首,徐瓊二首,彭教八首,羅一首,羅倫二十五首,張升十五首,董越六首,費宏三十一首,羅十九首,羅欽順十首,鄒守益十二首,舒芬三十首,羅洪先二十五首,張春十一首,姜金和一首,鄧以贊一首,劉應秋六首,傅冠一首,劉同升十二首。

    顧光旭集《梁溪詩鈔》。

    吳情一首,孫繼臯九首,華琪芳十首。

    汪學金錄《婁東詩派》。

    陸钅弋十三首,毛澄一首,王錫爵五首,王衡四十首,吳偉業一百七十四首。

    吳定璋錄《七十二峰足征集》。

    施八首,王鏊四十七首。

    王昶編輯《青浦詩傳》。

    徐階二十七首,陸樹聲二十六首,張以誠一首。

    吳玉、阮葵生同編《山陽耆舊詩》。

    沈坤二首,丁士美六首,蔡昂四十一首,夏曰瑚二首。

    蔡蓁春、施閏章同編《宛雅》。

    沈懋學四十首,湯賓尹六首。

    胡文學、李嗣邺同編《甬上耆舊集詩》。

    楊守址四十首,豐熙二十七首,餘有丁十二首。

    沈季友編《李詩系》。

    呂原一首,馮夢祯五首,朱國祚四首,錢士升七首。

    朱炎編《金華詩錄》。

    章懋五首,程文德三首,唐汝楫二首,趙志臯十六首。

    黃登訂定《嶺南詩選》。

    梁儲六首,倫文叙一首,霍韬八首,倫以訓三首,黃士俊一首,陳子壯十二首。

    梁善長輯《廣東詩粹》。

    梁儲三首,倫文叙一首,劉存業一首,霍韬二首,倫以訓一首,林大欽一首,陳子壯十一首。

    高士熙編《湖北詩錄》。

    賀逢聖一首,蕭良有二首,裴綸二首,張懋修一首,曾可前二首,魯铎十首,任亨泰二首。

    廖元度集《楚風補》。

    曾朝節二首,張嗣修一首,蕭良有一首,袁宗道五首,曾可前一首。

    宋弼輯《山左明詩鈔》。

    馬愉五首,王敕一首,李廷相七首,李舜臣二十八首。

    趙瑾輯《晉風選》。

    孔天允十六首,郭一首。

    王士俊監修《河南省通志》。

    呂楠一首,劉理順二首。

    石麟監修《山西省通志》。

    康海五首,呂楠六首,劉定之三首,劉龍二十五首,張以誠二首。

    劉于義監修《陝西省通志》。

    趙時春一首,西江志,吳伯宗四首,費宏七首,羅倫六首,張升七首,彭時二首,羅洪先十三首,劉同升十三首,嵇曾筠監修《浙江省通志》。

    陶望齡十一首。

    黃廷桂監修《四川省通志》。

    周洪谟四首。

    鄂爾泰監修《南省通志》。

    張瑞圖一首。

    《大興縣志》,林環一首,蕭時中一首。

    《宛平縣志》。

    黎淳一首,陸樹聲一首,林環一首,蕭時中一首。

    《泰和縣志》。

    曹鼐二首。

    《信陽州志》。

    何瑞征一首。

    《黃氏扌殘集》。

    黃十四首。

    《秦恩複藏李太夫人九十壽詩冊》。

    楊維聰一首。

    曾《西墅集》十卷,儲《柴墟文集》十五卷,靳貴《戒庵文集》四卷,孫礦《居業次編》四卷,唐文獻《占星堂集》十五卷,吳道南《文恪公集》三十二卷,高爾俨《文端公古處堂集》十二卷。

    明曹學《石倉曆代詩選》。

    林環一卷,陳全一卷,洪英一卷,周旋一卷,黃谏一卷,柯潛一卷,錢福一卷,姚涞一卷,龔用卿一卷,林春一卷,李春芳一卷,傅夏器一卷,陳謹一卷,曹大章一卷,張元忭一卷,鄧以贊一卷,翁正春一卷,史繼偕一卷,朱之蕃一卷。

    戚學标《三台詩話》。

    陳選一首。

    俞蓮石《雜記》。

    張信一首。

    《巴縣志》。

    楊名一首,劉春一首。

    《宛雅三編》。

    楊昌祚一首。

    《永新縣志》。

    劉升一首。

    《陳莊靖公集》。

    趙恢一首。

    《弋陽縣志》。

    汪俊一首。

    《忠愛祠詩集》。

    鄭環一首。

    費り一首,劉戬一首,曾彥一首,李永通九首。

    《費太史詩稿》。

    費懋中四首。

    《謝文壯公集》。

    謝一夔(初姓于。

    )四首。

    《梧岡集》。

    黃初八首。

    《無為州志》。

    邢寬一首。

    《長甯縣志》。

    周洪谟十九首,李永通八首。

    《汾陽縣志》。

    孔天允十六首。

    《連江縣志》。

    趙恢一首。

    《南靖縣志》。

    李貞四首。

    《龍溪縣志》。

    林钅幹八首。

    《建陽縣志》。

    丁顯二首,黃一首,戴大賓二首,李仁傑五首。

    《永春州志》。

    莊際昌一首。

    《甯化縣志》。

    張顯宗三首。

    《陳狀元集》。

    陳谏九首。

    《林狀元集》。

    林震十六首。

     南昌彭文勤公雲:魏叔子成室,越日即與其妻謝孺人異寝,終身不同居處。

    叔子辭征聘,以庚申十一月十有七日卒于儀征。

    訃至,孺人呼号連日,不食死。

    故叔子無後。

    叔子嘗曰:“吾有三男,左傳經世為長男,日錄為中男,集為三男。

    ”彭躬庵曰:“由三者進而廣之,其子孫千億,無有窮極。

    則是叔子未嘗死也。

    ” 《黃氏扌殘集》,梨洲征君手訂也。

    梨洲著述甚富,獨此集不傳,為昆山徐氏所稱許。

    餘偶于坊肆買歸,版刻甚精。

    黃文《僖公集》,黃文煥《開州集》,黃韶《道南先生集》,黃嘉仁《半山先生集》,黃嘉愛《颍州集》,黃元釜《丁山先生集》,黃尚質《景州集》,黃伯川《蟄庵先生集》,凡八家。

    梨洲有序。

     《詩的》六十卷,長沙陶煊輯,同裡張燦參訂之。

    刻于康熙六十年。

    前有陳鵬年、孫、杜诏、程夢星、王棠、先著、周儀、許炳、費錫潢九序。

    滿洲一卷,盛京二卷,直隸二卷,江南十七卷,江西二卷,浙江八卷,福建二卷,湖廣十卷。

    附《石溪詩》(陶煊著)。

    一卷,《石漁詩》(張燦著)。

    一卷。

    山東二卷,河南二卷,山西一卷,陝西二卷,四川一卷,廣東一卷,廣西一卷,貴州一卷,南一卷。

    凡例所雲顔以的者,固以張射者之鹄,亦以挽既頹之波,語涉矜誇。

    雖未必然,然仿三百篇遺意,茲稱鴻裁。

    餘久欲仿而為之,工程浩钜,望洋而已。

    田茂遇、董俞纂十五國風、高言集,以一省之詩為一編,亦此例也。

    惜今無存。

     泰州鄧漢儀選《詩觀》,凡三集。

    初集十二卷,刻于康熙十一年。

    二集十四卷,别集二卷,刻于康熙十七年。

    三集十三卷。

    别集一卷,刻于康熙二十八年。

    蓋初二集為應诏征舉以前所輯,三集則在京師有澄觀錄之選。

    放歸,重輯為此二集。

    自序有勉将菽水以遂烏私之語,其志殆不在精核矣。

     王新城尚書《感舊集》十六卷,德州盧見曾所重編,乾隆十七年補刊于揚州者也。

    作者三百三十三人,詩二千五百七十二首。

    竹序雲凡五百餘首者,與此不合。

    此本出宛平黃昆圃侍郎家,為新城晚年更定未成之書耳。

    其詩多主神韻,宛然一家言。

     四庫書目載,魏憲字惟度,福清人,選百名家詩,因曹學十二代詩選止于天啟,故補之。

    自天啟甲子至康熙壬子,缙紳方外得百人,人各立一小引,憲詩附後。

    餘見憲輯自魏裔介訖憲凡九十一家,所列葉方藹十家目已芟去,殆後人重刻本耳。

    卷前恭載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禦制升平嘉宴詩。

     《山左詩鈔》五十六卷。

    家集一卷,閨秀一卷,流寓一卷,方外青衣仙鬼合一卷,共六十卷。

    德州雅雨山人盧見曾纂。

    得人六百二十餘家,詩五千九百有奇,又附見詩一百十九首。

    成于乾隆二十三年。

    每人各系以小序,頗稱詳備。

    其自序雲,用以上繼遺山,殆是集之微意欤。

     《山左明詩鈔》三十五卷,德州宋弼選,益都李文藻于乾隆辛卯年刻于廣東新安縣署中。

    李序是書選刻始末甚詳。

    昔新城欲輯海右五十家詩而弗果,茲合路中允斯道、惠文學棟兩家選本,又幸盧氏舊藏稿本失而複得。

    終獲行于世,斯可寶也。

     《粵西詩載》二十五卷,附詞一卷,桐鄉汪森編。

    森字晉賢,官桂林府通判。

    在粵西采綴遺佚。

    歸田,借曝書亭所藏書補成之。

    自漢迄明,分體各載。

     新安朱觀,字自觀,選《國朝詩正》八卷,裴之仙序之,刻于康熙五十三年。

    觀有《歲華紀勝》、《群芳紀勝》諸書。

     《于野集》十卷,青浦王原選而序之。

    朱霞、姚廷謙、陸昆曾,陳、董杏燧、張琳、徐是效、姚翺、姚培之、朱奕、何默、胡映{山隆}、陸钅式、王集所作。

    刻于康熙六十年。

     《梅氏詩略》十二卷,梅清集定。

    唐梅遠由吳之宣城為掾,家焉。

    自遠迄翺,凡一百一十六家。

    一門風雅,可謂盛矣。

    前有湯燕生、梅钅二序,钅序作一百八家。

     《蜀雅》二十卷,羅江李調元選。

    調元字雨村,刻書甚富。

    惜卷帙繁重,不克風行海字。

    此書雖于全蜀詩人不能完備,而亦足觇大凡矣。

    聞有續刻,未見。

     《韓江雅集》十二卷,胡期恒、唐建中、程夢星、馬曰、汪玉樞、厲鹗、方士庶、王藻、方士<廣>、馬曰璐、陳章、闵華、陸鐘輝、全祖望、張四科、方士序十六人所作。

    前有沈歸愚尚書乾隆十二年序。

     《東臯詩存》四十八卷,汪之珩征輯。

    之珩字楚白,如臯人。

    是集選其邑人詩,自宋胡瑗迄之珩自作。

    詳略不能悉當。

    乾隆三十一年刻行。

    前有袁簡齋序,蓋其時之珩已沒矣。

     陳毅字古漁,纂《所知集》,初編十二卷,成于乾隆三十一年。

    袁枚、蔣士铨序行之。

    二編八卷,成于三十九年。

    盧文召、何忠相序行之。

    三編十卷,成于五十六年。

    其時古漁已沒,懷甯潘瑛刻之,王寬作序。

     《晉風選》十卷,序、幾例一卷,目次一卷,順治庚子趙瑾編于京邸。

    前有沙澄序雲,選内姓名裡爵,燦若指掌。

    試一屈指,強半忠臣孝子老師宿儒之所為。

    而瑾序中亦有學詩必破萬卷書作千年想語,其自命亦不凡矣。

    惜康熙年以後之詩阙如,分體排次亦未安。

     《二南遺音》者,關中之詩也。

    三原劉紹編。

    始孫枝蔚、李因笃,一百四十人,凡四卷。

    履貫略具。

    刻于乾隆二十八年。

     《據經樓詩選》十四卷,分體類編,彭廷梅禀紫瓊道人意所輯,故多高澹之音。

    道人序其端雲,矯其性者,損而除之。

    正氣勃勃從紙上出,毫無乖氣相戾,可以知道人之寄托焉。

    乾隆七年刻。

     阮學序《連枝圖》雲,連枝圖者,武陵許君默齋為其弟仲昭既沒而繪者也。

    一時題詠,頗有可觀。

    吾師曹文恪公亦為作序,有初集次集之刻。

    默齋名承基。

     長沙廖元度彙集《楚詩紀》二十二卷,方外一卷。

    順治乙酉起康熙癸酉止。

    《楚風補》二十六卷,拾遺一卷。

    皆明代之作,共五十卷。

    刻于乾隆十八年。

    天津周人骥、河南呂肅高作序。

    《四庫書總目》則載《楚風補》五十卷,不載《楚詩紀》,且謂此書成于康熙甲子丙子之間。

    乾隆丙寅,長沙知府呂肅高删定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