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器,盡棄之資賊,賊且用以攻城矣。
當賊初度河入晉也,上複用司禮監杜勳等十人出監宣大諸軍。
及賊騎逼,而京軍單薄,即内操所罷之三千人登陴設守。
廷臣欲一觀守具,格于中官之赤棒,不能上城一步。
嗟乎。
自崔、魏以後,内視權寵為固然,且主上之且信且疑。
王裕民、劉元斌未能免于刑戮。
雖恩禮弗改,将必有以大失其心,一遇危急,即渙然離矣。
彼杜勳首惡,固在先降。
人有謂王裕民名下太監王則堯開齊化門以納賊,即雲流言訛僞,讵盡無其端哉。
且京營已矣。
東廠錦衣衛虎冠之卒,不下數千,豈有賊在畿甸。
奸細布列城中,緝事者恬焉不察,此曹子烏足任也。
自古國蹙君危,必有大臣領城門兵為捍禦以同生死。
今以刀鋸冗之流如兒戲,以至于敗。
李邦華、王家彥拊膺于京營之失策,私室自缢。
内宮中如王承恩者,幸得以其身從。
嗚呼。
三百年來,君臣闊絕,其密迩萬不及北司。
人主孤危,已落近幸之手。
雖以帝之明察,前後左右,罔非刑人。
兵制軍機,牽于黃門之壅阏,以不能厘舉。
緣此抵于危亡而終與宦者同絕。
可以見宮府之情睽而安危之計誤也。
其所由來,非一日之積矣。
可不戒欤,見中卷。
京師廟市,向惟慈仁寺、土地廟、藥王廟數處。
後直郡王建報恩寺,興市不數年,王禁锢即止。
康熙六十一年敕修故崇國寺成,錫名護國寺。
每月逢七、八日,亦如慈仁諸市。
南城遊人,終<甚少>至也。
重建隆福寺,每月逢九、十日市集。
今稱之為東西廟。
貿易甚盛。
慈仁、土地、藥王三市,則無人至矣。
若古夫于亭雜錄,候慈仁書攤故事,久已絕響。
惟琉璃廠、火神廟正月上旬猶有書市及賣薰花零玉者。
長椿寺舊藏明慈聖李後、孝純劉後、田妃三像。
兵火後,孝純像僅存。
唐東江吏部題詩誤作慈聖。
蔣心餘太史沿其誤,後之題詩者因之。
幀首泥金小楷書“崇祯庚辰恭繪智上菩薩”十字,觀者皆未省視。
按慈聖世稱九蓮菩薩,神宗生母也。
教神宗嚴明,識大義。
餘遊西山路過八裡莊慈壽寺,見懸慈聖像殘毀,因為裝潢作記。
毛西河檢讨彤史拾遺記載瑞蓮事甚詳,于愍帝繪孝純像始末,亦具備悉。
與魏叔子《新樂侯傳》微有異文,皆有奇緻可誦。
近見韓旭亭是升一詩,足資佐證。
附記于此:長椿古寺斜陽裡,鐘闆蕭條增暮寒。
香火一龛孝純後,莊嚴七寶比邱冠。
未經浩劫圖遺像,猶幸先期奉佛壇。
百六十年題字在,如何卻作九蓮看。
京師柴廠明之東廠,抗谏者敕錦衣衛杖訊,傳即此地。
三十年前,尚有牆屹然存,居民謂之老牆根。
滇南張侍禦漢有詩雲:“九天雲暗日黃昏,痛哭撄鱗為國恩。
累累忠魂借憑吊,百年遺恨老牆根。
”今知之者鮮矣。
王世貞《明異典述》曰:“世宗賜張文忠詩賦,先後凡二十餘章。
皆龍箋禦墨,天書煥爛。
真傳家之至寶,耀世之盛事也。
萬曆三十七年七月謹梓。
”是書前後十八葉,中镌敕建寶綸樓詩賦,錄孚敬和詩二十七章。
孚敬孫知府汝紀、署丞汝經镂版。
餘以十錢鬻諸廠肆。
文無足觀,存之以備考核。
左都禦史龔鼎孳以濫舉巡按顧仁,降八級,用為上林苑蕃育署丞,今其官已裁矣。
雍正五年十一月壬戌,禮部遵旨議覆。
嗣後各直省鄉試房考官,除順天仍照舊例外,其外省鄉試,俱鄰省調取在籍候選之進士舉人文行素優者,制簽入闱分校。
其兩省接壤附近三百裡内者,不得混行咨送。
從之。
刑科給事中朱紹鳳劾奏河南主考官黃泌、丁澎進呈試錄《四書》三篇,皆由己作,不用闱墨。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九卿議江南科場副考官趙晉,擅通關節,應斬立決。
呈薦吳泌之知縣王曰俞,亦應斬。
夤緣中式之吳泌,及說事通賄之俞繼祖,絞監候。
呈薦程光奎試卷之知縣方名,拟斬立決。
其埋藏文字入場鈔寫之程光奎,拟絞候。
情人代筆中式之徐宗轼,夾帶中式之席,拟撲責。
正考官左必蕃革職。
又議福建科場賄通關節之同考官吳肇中,拟斬立決。
夤緣中式之王湯三,說事之林英,拟絞候。
考官介孝荼、劉俨,拟革職。
康熙十六年,禮部奏:“本年添行鄉試,查直隸、江南、浙江三省貢監數多,應各遣考試官。
河南、山東、陝西、山西貢監數少,應令河南省遣官一同考試。
湖廣、江西歸并江南省,福建歸并浙江省考試。
以入場應試人數計算,于十五名中取中舉人一名,不必另取副榜。
于本年九月内考試。
”二十年,以軍興旁午,準撫臣所奏貴州本年鄉試于壬戌年補行,又改增楚省中額。
先是,因滇逆變亂,于康熙十六年改照中省取中。
湖南平定,撫臣請仍改為大省額數取中。
二十二年,補行南省辛酉科鄉試。
今尚書曹俪笙同年以考列三等特擢,時以為異數榮之。
考乾隆初年已有之。
錢稼軒、窦東臯二先生皆由四等開坊。
東臯先生留館痔雲:“不才宜下考,聖主念孤臣。
薄罰甘從衆(例皆罰俸),強吟怯向人。
文章終報國,寵辱豈關身。
卻恨讀書晚,論年已後旬(時年二十有九)。
”擢左中允詩:“詞曹猶幸廁,爨下敢求音。
讵意中陽照,偏榮小草心。
官僚得同臭,天獎比連琳(錢稼軒同日授右春坊右中允,亦從四等特擢)。
登選逾常格,銜恩愧轉深。
” 雍正十三年欽定《大清三藏聖教》一部,總理藏經館事務為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
校閱為校正梵字咒語佛像總管西番學工布杳、原任巡撫鄒基、侍讀學士梁詩正。
總率為僧超盛、超廣、自垲、汝寬以下五十一人。
嘉慶十四年七月,因校《全唐文》,奉檢釋藏于萬善殿之西配房,凡兩閱月事竣。
《釋藏》刻于雍正十三年,派纂銜名載于後。
茲得唐文若幹篇,敬錄其目。
大乘經般若部十九種,七百二十二卷。
寶積部三十七種,一百七十四卷。
大集部三十六種,一百四十卷。
華嚴部二十六種,二百一十卷。
涅部十三種,九十七卷。
五大部外,重釋經四百一十六種,七百二十一卷。
小乘經阿含部二百四十種,四百二十七卷。
宋元人入藏諸大小乘經三百八十三種,八百七十三卷。
大乘論九十二種,五百一十一卷。
小乘論三十七種,七百三十四卷。
宋元續入藏諸論二十三種,五十卷。
西土聖賢撰集七十五種,一百九十卷。
此土著述一百七種,二千二百八十四卷。
雍正十三年、乾隆初年奉旨交出五十四種,一千一百二十七卷,一體入藏。
統計一千五百一十八種,八千二百六十卷。
十月,複檢《道藏》于大高殿西配房,閱月事竣。
《道藏》刻于前明嘉靖年。
茲得唐文若幹篇,亦敬錄其目。
洞真部本文類七十六種,一百四十五卷。
神符類八種,八卷。
玉訣類四十一種,八十二卷。
靈圖類一十七種,二十八卷。
譜錄類一十三種,二十一卷。
戒律類一十二種,一十三卷。
威儀類二十八種,三十五卷。
方法類五十一種,二百五十一卷。
衆術類二十種,十八卷。
記傳類十九種,一百三十一卷。
贊頌類六種,十卷。
表奏類二種,九卷。
洞元部本文類七十一種,八十五卷。
神符類八種,十卷。
玉訣類三十三種,三十三卷。
靈圖類十三種,十卷。
譜錄類十二種,十八卷。
戒律類十一種,二十六卷。
威儀類七十八種,四百六十三卷。
方法類二十三種,八十七卷。
衆術類二十種,十九卷。
記傳類十七種,四十四卷。
贊頌類八種,十一卷。
表奏類五種,二十九卷,洞神部本文類五十一種,三十二卷。
神符類五種,六卷。
玉訣類八十四種,七百一十三卷。
靈圖類五種,四十六卷。
譜錄類十四種,四十二卷。
戒律類七種,二十卷。
威儀類二十六種,三十二卷。
方法類七十一種,七十卷。
衆術類七十四種,一百一十九卷。
記傳類十九種,三十五卷。
贊頌類七種,六卷。
表奏類三種,六卷。
太元部一百六十一種,九百五十八卷。
太平部六十六種,四百一十七卷。
太清部二十五種,二百四十卷。
正一部二百六十一種,七百四十五卷。
已著錄于
當賊初度河入晉也,上複用司禮監杜勳等十人出監宣大諸軍。
及賊騎逼,而京軍單薄,即内操所罷之三千人登陴設守。
廷臣欲一觀守具,格于中官之赤棒,不能上城一步。
嗟乎。
自崔、魏以後,内視權寵為固然,且主上之且信且疑。
王裕民、劉元斌未能免于刑戮。
雖恩禮弗改,将必有以大失其心,一遇危急,即渙然離矣。
彼杜勳首惡,固在先降。
人有謂王裕民名下太監王則堯開齊化門以納賊,即雲流言訛僞,讵盡無其端哉。
且京營已矣。
東廠錦衣衛虎冠之卒,不下數千,豈有賊在畿甸。
奸細布列城中,緝事者恬焉不察,此曹子烏足任也。
自古國蹙君危,必有大臣領城門兵為捍禦以同生死。
今以刀鋸冗之流如兒戲,以至于敗。
李邦華、王家彥拊膺于京營之失策,私室自缢。
内宮中如王承恩者,幸得以其身從。
嗚呼。
三百年來,君臣闊絕,其密迩萬不及北司。
人主孤危,已落近幸之手。
雖以帝之明察,前後左右,罔非刑人。
兵制軍機,牽于黃門之壅阏,以不能厘舉。
緣此抵于危亡而終與宦者同絕。
可以見宮府之情睽而安危之計誤也。
其所由來,非一日之積矣。
可不戒欤,見中卷。
京師廟市,向惟慈仁寺、土地廟、藥王廟數處。
後直郡王建報恩寺,興市不數年,王禁锢即止。
康熙六十一年敕修故崇國寺成,錫名護國寺。
每月逢七、八日,亦如慈仁諸市。
南城遊人,終<甚少>至也。
重建隆福寺,每月逢九、十日市集。
今稱之為東西廟。
貿易甚盛。
慈仁、土地、藥王三市,則無人至矣。
若古夫于亭雜錄,候慈仁書攤故事,久已絕響。
惟琉璃廠、火神廟正月上旬猶有書市及賣薰花零玉者。
長椿寺舊藏明慈聖李後、孝純劉後、田妃三像。
兵火後,孝純像僅存。
唐東江吏部題詩誤作慈聖。
蔣心餘太史沿其誤,後之題詩者因之。
幀首泥金小楷書“崇祯庚辰恭繪智上菩薩”十字,觀者皆未省視。
按慈聖世稱九蓮菩薩,神宗生母也。
教神宗嚴明,識大義。
餘遊西山路過八裡莊慈壽寺,見懸慈聖像殘毀,因為裝潢作記。
毛西河檢讨彤史拾遺記載瑞蓮事甚詳,于愍帝繪孝純像始末,亦具備悉。
與魏叔子《新樂侯傳》微有異文,皆有奇緻可誦。
近見韓旭亭是升一詩,足資佐證。
附記于此:長椿古寺斜陽裡,鐘闆蕭條增暮寒。
香火一龛孝純後,莊嚴七寶比邱冠。
未經浩劫圖遺像,猶幸先期奉佛壇。
百六十年題字在,如何卻作九蓮看。
京師柴廠明之東廠,抗谏者敕錦衣衛杖訊,傳即此地。
三十年前,尚有牆屹然存,居民謂之老牆根。
滇南張侍禦漢有詩雲:“九天雲暗日黃昏,痛哭撄鱗為國恩。
累累忠魂借憑吊,百年遺恨老牆根。
”今知之者鮮矣。
王世貞《明異典述》曰:“世宗賜張文忠詩賦,先後凡二十餘章。
皆龍箋禦墨,天書煥爛。
真傳家之至寶,耀世之盛事也。
萬曆三十七年七月謹梓。
”是書前後十八葉,中镌敕建寶綸樓詩賦,錄孚敬和詩二十七章。
孚敬孫知府汝紀、署丞汝經镂版。
餘以十錢鬻諸廠肆。
文無足觀,存之以備考核。
左都禦史龔鼎孳以濫舉巡按顧仁,降八級,用為上林苑蕃育署丞,今其官已裁矣。
雍正五年十一月壬戌,禮部遵旨議覆。
嗣後各直省鄉試房考官,除順天仍照舊例外,其外省鄉試,俱鄰省調取在籍候選之進士舉人文行素優者,制簽入闱分校。
其兩省接壤附近三百裡内者,不得混行咨送。
從之。
刑科給事中朱紹鳳劾奏河南主考官黃泌、丁澎進呈試錄《四書》三篇,皆由己作,不用闱墨。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九卿議江南科場副考官趙晉,擅通關節,應斬立決。
呈薦吳泌之知縣王曰俞,亦應斬。
夤緣中式之吳泌,及說事通賄之俞繼祖,絞監候。
呈薦程光奎試卷之知縣方名,拟斬立決。
其埋藏文字入場鈔寫之程光奎,拟絞候。
情人代筆中式之徐宗轼,夾帶中式之席,拟撲責。
正考官左必蕃革職。
又議福建科場賄通關節之同考官吳肇中,拟斬立決。
夤緣中式之王湯三,說事之林英,拟絞候。
考官介孝荼、劉俨,拟革職。
康熙十六年,禮部奏:“本年添行鄉試,查直隸、江南、浙江三省貢監數多,應各遣考試官。
河南、山東、陝西、山西貢監數少,應令河南省遣官一同考試。
湖廣、江西歸并江南省,福建歸并浙江省考試。
以入場應試人數計算,于十五名中取中舉人一名,不必另取副榜。
于本年九月内考試。
”二十年,以軍興旁午,準撫臣所奏貴州本年鄉試于壬戌年補行,又改增楚省中額。
先是,因滇逆變亂,于康熙十六年改照中省取中。
湖南平定,撫臣請仍改為大省額數取中。
二十二年,補行南省辛酉科鄉試。
今尚書曹俪笙同年以考列三等特擢,時以為異數榮之。
考乾隆初年已有之。
錢稼軒、窦東臯二先生皆由四等開坊。
東臯先生留館痔雲:“不才宜下考,聖主念孤臣。
薄罰甘從衆(例皆罰俸),強吟怯向人。
文章終報國,寵辱豈關身。
卻恨讀書晚,論年已後旬(時年二十有九)。
”擢左中允詩:“詞曹猶幸廁,爨下敢求音。
讵意中陽照,偏榮小草心。
官僚得同臭,天獎比連琳(錢稼軒同日授右春坊右中允,亦從四等特擢)。
登選逾常格,銜恩愧轉深。
” 雍正十三年欽定《大清三藏聖教》一部,總理藏經館事務為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
校閱為校正梵字咒語佛像總管西番學工布杳、原任巡撫鄒基、侍讀學士梁詩正。
總率為僧超盛、超廣、自垲、汝寬以下五十一人。
嘉慶十四年七月,因校《全唐文》,奉檢釋藏于萬善殿之西配房,凡兩閱月事竣。
《釋藏》刻于雍正十三年,派纂銜名載于後。
茲得唐文若幹篇,敬錄其目。
大乘經般若部十九種,七百二十二卷。
寶積部三十七種,一百七十四卷。
大集部三十六種,一百四十卷。
華嚴部二十六種,二百一十卷。
涅部十三種,九十七卷。
五大部外,重釋經四百一十六種,七百二十一卷。
小乘經阿含部二百四十種,四百二十七卷。
宋元人入藏諸大小乘經三百八十三種,八百七十三卷。
大乘論九十二種,五百一十一卷。
小乘論三十七種,七百三十四卷。
宋元續入藏諸論二十三種,五十卷。
西土聖賢撰集七十五種,一百九十卷。
此土著述一百七種,二千二百八十四卷。
雍正十三年、乾隆初年奉旨交出五十四種,一千一百二十七卷,一體入藏。
統計一千五百一十八種,八千二百六十卷。
十月,複檢《道藏》于大高殿西配房,閱月事竣。
《道藏》刻于前明嘉靖年。
茲得唐文若幹篇,亦敬錄其目。
洞真部本文類七十六種,一百四十五卷。
神符類八種,八卷。
玉訣類四十一種,八十二卷。
靈圖類一十七種,二十八卷。
譜錄類一十三種,二十一卷。
戒律類一十二種,一十三卷。
威儀類二十八種,三十五卷。
方法類五十一種,二百五十一卷。
衆術類二十種,十八卷。
記傳類十九種,一百三十一卷。
贊頌類六種,十卷。
表奏類二種,九卷。
洞元部本文類七十一種,八十五卷。
神符類八種,十卷。
玉訣類三十三種,三十三卷。
靈圖類十三種,十卷。
譜錄類十二種,十八卷。
戒律類十一種,二十六卷。
威儀類七十八種,四百六十三卷。
方法類二十三種,八十七卷。
衆術類二十種,十九卷。
記傳類十七種,四十四卷。
贊頌類八種,十一卷。
表奏類五種,二十九卷,洞神部本文類五十一種,三十二卷。
神符類五種,六卷。
玉訣類八十四種,七百一十三卷。
靈圖類五種,四十六卷。
譜錄類十四種,四十二卷。
戒律類七種,二十卷。
威儀類二十六種,三十二卷。
方法類七十一種,七十卷。
衆術類七十四種,一百一十九卷。
記傳類十九種,三十五卷。
贊頌類七種,六卷。
表奏類三種,六卷。
太元部一百六十一種,九百五十八卷。
太平部六十六種,四百一十七卷。
太清部二十五種,二百四十卷。
正一部二百六十一種,七百四十五卷。
已著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