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乾隆十一年建三希堂于内殿旁,貯王羲之《快雪時晴》、獻之《中秋》、王《伯遠》三帖。
十二年勘校《石渠寶笈》中鐘繇、王羲之諸人迨唐宋元明墨迹,佳者勒石,是為《三希堂帖》。
凡三十二冊,嵌石閱古堂壁。
十九年又搜褚遂良諸人墨迹佳者,勒為四冊,是為《墨妙軒帖》,嵌石軒壁。
三十四年出内府所藏《淳化閣帖》初榻本重摹上石。
三十七年葺淳化軒嵌石軒壁。
四十四年複有蘭亭八柱、快雪堂帖之刻。
五十八年以從前所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成書後續入書畫真迹荟輯為續編。
皆足超越前古,為希世之珍。
輿圖房隸今養心殿造辦處,中外臣工所進圖式,存貯于此。
乾隆二十六年勘定分十二類:曰天文,曰輿地,曰江海,曰河道,曰武功,曰巡幸,曰名勝,曰瑞應,曰效貢,曰鹽務,曰寺廟,曰風水,為《蘿圖荟萃》。
乾隆六十年勘定分九類:曰輿地,曰江梅,曰河道,曰武功,曰巡幸,曰名勝,曰效貢,曰寺廟,曰山陵,為《蘿圖荟萃前後二編》。
為幅三百一十二,為幀十一,為卷四十九,為軸十三,為冊二百九十,為排三十五。
南薰殿藏古帝後像,凡軸七十有五。
宓犧氏像一,帝堯像一。
禹王像一。
商湯王像一。
周武王像一。
梁武帝像一。
唐高祖像一,太宗像三。
後唐莊宗像一。
宋宣祖像二,太祖像四,宋太宗像一,真宗像二,仁宗像一,英宗像一,神宗像二,哲宗像一,徽宗像二,欽宗像二,高宗像一,孝宗像一,光宗像一,甯宗像一,理宗像一,度宗像一。
明太祖像十二,成祖像一,仁宗像一,宣宗像三,英宗像一,憲宗像一,孝宗像一,武宗像一,興獻王像二,世宗像一,穆宗像一,神宗像一,光宗像二,熹宗像二。
宋宣祖後像一,真宗後像一,仁宗後像一,英宗後像一,神宗後像一,哲宗後像一,徽宗後像一,欽宗後像一,高宗後像一,光宗後像一,甯宗後像一。
明孝慈高皇後像一。
凡冊十五。
曆代帝王像一冊,自伏羲氏起至宋甯宗止,凡十九葉,每葉像二。
聖君賢臣像一冊,自伏羲氏起至韓信止,凡二十三葉。
宋朝帝像一冊,自宣祖至度宗止,凡十六葉。
元朝帝像一冊,自太祖起至甯宗止,凡八葉。
宋後像一冊,自宣祖後起至甯宗後止,凡十二葉。
元後像一冊,自世祖後起至後納罕止。
凡八葉,末四條無标題。
元後妃太子像一冊,自仁宗後起至後納罕止,凡六葉,第二三像無标題,末附太子像二。
明帝後像二冊,上冊自太祖起至孝敬毅皇帝止,凡九葉。
下冊自世宗起至熹宗止,凡八葉。
曆代聖賢像一冊。
自倉颉起至許衡止,凡三十一葉。
孔子世家像一冊,凡十九葉。
至聖先賢像一冊,自孔子起至許衡止,凡六十葉。
曆代聖賢名人像一冊。
明太祖禦筆二冊,上冊凡朱墨筆四十九葉,釋文四十九葉。
下冊凡朱墨筆二十八葉,釋文二十六葉,凡卷三。
明宣宗行樂圖一卷,絹本,縱一尺二寸,橫二丈二尺。
世宗出警圖一卷,絹本,縱二尺九寸,橫八丈,二尺。
入跸圖一卷,縱二尺九寸。
橫八丈八尺五寸。
茶葉庫藏曆代功臣像,為軸二十有一。
張良像一。
韓信像一,周亞夫像一。
班超像一,岑彭像一,祭遵像一,寇恂像一。
諸葛亮像一,張飛像一,王猛像一,狄仁傑像一,薛仁貴像一,郭子儀像一,李光弼像一,李晟像一,尉遲敬德像一,李孝恭像一,李克用像一,嶽飛像一,範仲淹像一,姚廣孝像一,為冊三。
曆代武臣像一冊,标題齊太公武成王不名。
吳、司馬、孫武子以下二十一人,一例書名。
至宋曹武穆以下八人,稱谥稱名稱官互異,凡十五葉。
唐名臣像一冊,稱谥稱名稱官稱字,後人随筆所書,凡十葉。
唐宋諸名臣像一冊,冊首八分書“唐宋諸名臣像”六字,凡二十二葉,書額一葉,記一葉。
昭仁殿《天祿琳琅目錄》前集,乾隆九年纂,四十年補輯為十卷。
嘉慶三年《續編》為二十卷。
以經、史、子、集為綱,書則以宋、金、遼、元、明刊版朝代為次。
ゼ藻堂、味腴書屋各藏《四庫全書荟要》一分,四百七十三種,一千九百八十函,分二十四架。
經部六架,其架墨邊綠格。
史部十架。
墨邊紅格。
子部六架,墨邊藍格。
集部十架,墨邊淡墨格。
一在大内,一在圓明園。
順治十二年七月,兵部奏:“凡天下險隘要沖地方,職方司皆有圖籍。
而邊事特重,故鎮戍總圖、九邊圖,以及沿海腹裡并彜蠻犭犭童宜備禦者,著于圖說。
疆宇之或險或易,兵馬之宜增宜減。
一覽然。
今時勢既殊,圖籍應易。
請敕下直省各督撫,将所轄境内水陸沖區及險隘形勢,繪為二圖。
仍錄明季設置兵将幾何,今改設幾何,詳注圖旁。
” 順治十四年五月,戶部尚書孫廷铨奏定,“天下本富,惟賴土田。
餘稅雜征,原非生财大道,不足賴也。
查元年以來,各省荒地,報墾無幾。
豈戢兵雖久,尚難生聚耶。
河南一省,熟地頗多,不知由前除荒未确,抑或近年以次漸開,請敕撫按。
自今年為始,通行各屬,履畝均丈。
其餘各省,亦仿而行之,使地畝一清,國賦漸裕矣”。
吏部定議翰林官外轉例,“除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照常升轉外,侍讀以下,應照六科例每年外轉二員。
春季一員,秋季一員。
侍讀侍講以參政用,修撰以副使用,編修檢讨以參議用”。
順治十六年十二月,谕禮部:“前明崇祯帝勵精圖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亂國亡,身殉社稷。
考其生平,無甚失德。
遘茲厄運,殊堪矜恨。
宜加谥号,以敦實行。
今谥為莊烈愍皇帝。
爾部即遵谕行。
” 雍正四年二月壬申,頒賜在京各衙門禦書匾額。
宗人府曰《敦崇孝弟》,内務府曰《職思總理》,吏部曰《公正持衡》,戶部曰《九式經邦》,禮部曰《寅清贊化》,兵部曰《整肅中樞》,刑部曰《明刑弼教》,工部曰《敬饬百工》,銮儀衛曰《恪恭輿衛》,通政司曰《慎司喉舌》,大理寺曰《執法持平》,理藩院曰《宣化遐方》,提督九門步軍統領衙門曰《風清辇毂》,太常寺曰《祗肅明》,太仆寺曰《勤字天育》,光祿寺曰《敬慎有節》,國子監曰《文行忠信》,鴻胪寺曰《肅贊朝儀》,欽天監曰《奉時敬授》,順天府曰《肅清畿甸》,倉場總督衙門曰《慎儲九谷》。
文淵閣著錄之書詳載于宮史者,書分經、史、子、集。
《簡明目錄》一部,二十卷。
經部易類一百五十九部,一千七百四十四卷,附錄八部,十二卷。
書類五十五部,六百五十卷,附錄二部,十一卷。
詩類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附錄一部,十卷。
禮類周禮之屬二十二部,四百五十三卷。
儀禮之屬二十二部,三百四十三卷,附錄二部,一百二十七卷。
禮記之屬二十部,五百九十五卷,附錄二部,十七卷。
三禮總義之屬六部,三十五卷。
通禮之屬四部,五百六十三卷。
雜禮書之屬五部,三十五卷。
春秋類一百十四部,一千八百一卷,附錄一部,十七卷。
孝經類十一部,十七卷。
五經總義類三十一部,六百八十一卷,附錄一部,三十六卷。
四書類六十三部,七百三十二卷。
樂類二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小學類訓诂之屬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二卷。
字書之屬三十六部,四百七十八卷。
韻書之屬三十三部,三百一十三卷,附錄一部,二卷。
史部正史類三十八部,三千六百八十一卷。
編年類三十八部,二千六十六卷。
紀事本末類二十二部,一千二百五卷。
别史類二十部,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雜史類二十二部,二百七十三卷。
诏令奏議類诏令之屬十部,八百二十二卷。
奏議之屬二十九部,六百五十二卷。
傳記類聖賢之屬二部,七卷。
名人之屬十三部,一百一十三卷。
總錄之屬三十六部,八百八卷。
雜錄之屬九部,二十一卷。
史鈔類三部,四十八卷。
載記類二十一部,二百八十卷,附錄二部,九卷。
時令類二部,二十九卷。
地理類宮殿簿之屬二部,十一卷。
總志之屬七部,九百四十一卷。
都會郡縣之屬四
十二年勘校《石渠寶笈》中鐘繇、王羲之諸人迨唐宋元明墨迹,佳者勒石,是為《三希堂帖》。
凡三十二冊,嵌石閱古堂壁。
十九年又搜褚遂良諸人墨迹佳者,勒為四冊,是為《墨妙軒帖》,嵌石軒壁。
三十四年出内府所藏《淳化閣帖》初榻本重摹上石。
三十七年葺淳化軒嵌石軒壁。
四十四年複有蘭亭八柱、快雪堂帖之刻。
五十八年以從前所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成書後續入書畫真迹荟輯為續編。
皆足超越前古,為希世之珍。
輿圖房隸今養心殿造辦處,中外臣工所進圖式,存貯于此。
乾隆二十六年勘定分十二類:曰天文,曰輿地,曰江海,曰河道,曰武功,曰巡幸,曰名勝,曰瑞應,曰效貢,曰鹽務,曰寺廟,曰風水,為《蘿圖荟萃》。
乾隆六十年勘定分九類:曰輿地,曰江梅,曰河道,曰武功,曰巡幸,曰名勝,曰效貢,曰寺廟,曰山陵,為《蘿圖荟萃前後二編》。
為幅三百一十二,為幀十一,為卷四十九,為軸十三,為冊二百九十,為排三十五。
南薰殿藏古帝後像,凡軸七十有五。
宓犧氏像一,帝堯像一。
禹王像一。
商湯王像一。
周武王像一。
梁武帝像一。
唐高祖像一,太宗像三。
後唐莊宗像一。
宋宣祖像二,太祖像四,宋太宗像一,真宗像二,仁宗像一,英宗像一,神宗像二,哲宗像一,徽宗像二,欽宗像二,高宗像一,孝宗像一,光宗像一,甯宗像一,理宗像一,度宗像一。
明太祖像十二,成祖像一,仁宗像一,宣宗像三,英宗像一,憲宗像一,孝宗像一,武宗像一,興獻王像二,世宗像一,穆宗像一,神宗像一,光宗像二,熹宗像二。
宋宣祖後像一,真宗後像一,仁宗後像一,英宗後像一,神宗後像一,哲宗後像一,徽宗後像一,欽宗後像一,高宗後像一,光宗後像一,甯宗後像一。
明孝慈高皇後像一。
凡冊十五。
曆代帝王像一冊,自伏羲氏起至宋甯宗止,凡十九葉,每葉像二。
聖君賢臣像一冊,自伏羲氏起至韓信止,凡二十三葉。
宋朝帝像一冊,自宣祖至度宗止,凡十六葉。
元朝帝像一冊,自太祖起至甯宗止,凡八葉。
宋後像一冊,自宣祖後起至甯宗後止,凡十二葉。
元後像一冊,自世祖後起至後納罕止。
凡八葉,末四條無标題。
元後妃太子像一冊,自仁宗後起至後納罕止,凡六葉,第二三像無标題,末附太子像二。
明帝後像二冊,上冊自太祖起至孝敬毅皇帝止,凡九葉。
下冊自世宗起至熹宗止,凡八葉。
曆代聖賢像一冊。
自倉颉起至許衡止,凡三十一葉。
孔子世家像一冊,凡十九葉。
至聖先賢像一冊,自孔子起至許衡止,凡六十葉。
曆代聖賢名人像一冊。
明太祖禦筆二冊,上冊凡朱墨筆四十九葉,釋文四十九葉。
下冊凡朱墨筆二十八葉,釋文二十六葉,凡卷三。
明宣宗行樂圖一卷,絹本,縱一尺二寸,橫二丈二尺。
世宗出警圖一卷,絹本,縱二尺九寸,橫八丈,二尺。
入跸圖一卷,縱二尺九寸。
橫八丈八尺五寸。
茶葉庫藏曆代功臣像,為軸二十有一。
張良像一。
韓信像一,周亞夫像一。
班超像一,岑彭像一,祭遵像一,寇恂像一。
諸葛亮像一,張飛像一,王猛像一,狄仁傑像一,薛仁貴像一,郭子儀像一,李光弼像一,李晟像一,尉遲敬德像一,李孝恭像一,李克用像一,嶽飛像一,範仲淹像一,姚廣孝像一,為冊三。
曆代武臣像一冊,标題齊太公武成王不名。
吳、司馬、孫武子以下二十一人,一例書名。
至宋曹武穆以下八人,稱谥稱名稱官互異,凡十五葉。
唐名臣像一冊,稱谥稱名稱官稱字,後人随筆所書,凡十葉。
唐宋諸名臣像一冊,冊首八分書“唐宋諸名臣像”六字,凡二十二葉,書額一葉,記一葉。
昭仁殿《天祿琳琅目錄》前集,乾隆九年纂,四十年補輯為十卷。
嘉慶三年《續編》為二十卷。
以經、史、子、集為綱,書則以宋、金、遼、元、明刊版朝代為次。
ゼ藻堂、味腴書屋各藏《四庫全書荟要》一分,四百七十三種,一千九百八十函,分二十四架。
經部六架,其架墨邊綠格。
史部十架。
墨邊紅格。
子部六架,墨邊藍格。
集部十架,墨邊淡墨格。
一在大内,一在圓明園。
順治十二年七月,兵部奏:“凡天下險隘要沖地方,職方司皆有圖籍。
而邊事特重,故鎮戍總圖、九邊圖,以及沿海腹裡并彜蠻犭犭童宜備禦者,著于圖說。
疆宇之或險或易,兵馬之宜增宜減。
一覽然。
今時勢既殊,圖籍應易。
請敕下直省各督撫,将所轄境内水陸沖區及險隘形勢,繪為二圖。
仍錄明季設置兵将幾何,今改設幾何,詳注圖旁。
” 順治十四年五月,戶部尚書孫廷铨奏定,“天下本富,惟賴土田。
餘稅雜征,原非生财大道,不足賴也。
查元年以來,各省荒地,報墾無幾。
豈戢兵雖久,尚難生聚耶。
河南一省,熟地頗多,不知由前除荒未确,抑或近年以次漸開,請敕撫按。
自今年為始,通行各屬,履畝均丈。
其餘各省,亦仿而行之,使地畝一清,國賦漸裕矣”。
吏部定議翰林官外轉例,“除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照常升轉外,侍讀以下,應照六科例每年外轉二員。
春季一員,秋季一員。
侍讀侍講以參政用,修撰以副使用,編修檢讨以參議用”。
順治十六年十二月,谕禮部:“前明崇祯帝勵精圖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亂國亡,身殉社稷。
考其生平,無甚失德。
遘茲厄運,殊堪矜恨。
宜加谥号,以敦實行。
今谥為莊烈愍皇帝。
爾部即遵谕行。
” 雍正四年二月壬申,頒賜在京各衙門禦書匾額。
宗人府曰《敦崇孝弟》,内務府曰《職思總理》,吏部曰《公正持衡》,戶部曰《九式經邦》,禮部曰《寅清贊化》,兵部曰《整肅中樞》,刑部曰《明刑弼教》,工部曰《敬饬百工》,銮儀衛曰《恪恭輿衛》,通政司曰《慎司喉舌》,大理寺曰《執法持平》,理藩院曰《宣化遐方》,提督九門步軍統領衙門曰《風清辇毂》,太常寺曰《祗肅明》,太仆寺曰《勤字天育》,光祿寺曰《敬慎有節》,國子監曰《文行忠信》,鴻胪寺曰《肅贊朝儀》,欽天監曰《奉時敬授》,順天府曰《肅清畿甸》,倉場總督衙門曰《慎儲九谷》。
文淵閣著錄之書詳載于宮史者,書分經、史、子、集。
《簡明目錄》一部,二十卷。
經部易類一百五十九部,一千七百四十四卷,附錄八部,十二卷。
書類五十五部,六百五十卷,附錄二部,十一卷。
詩類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附錄一部,十卷。
禮類周禮之屬二十二部,四百五十三卷。
儀禮之屬二十二部,三百四十三卷,附錄二部,一百二十七卷。
禮記之屬二十部,五百九十五卷,附錄二部,十七卷。
三禮總義之屬六部,三十五卷。
通禮之屬四部,五百六十三卷。
雜禮書之屬五部,三十五卷。
春秋類一百十四部,一千八百一卷,附錄一部,十七卷。
孝經類十一部,十七卷。
五經總義類三十一部,六百八十一卷,附錄一部,三十六卷。
四書類六十三部,七百三十二卷。
樂類二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小學類訓诂之屬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二卷。
字書之屬三十六部,四百七十八卷。
韻書之屬三十三部,三百一十三卷,附錄一部,二卷。
史部正史類三十八部,三千六百八十一卷。
編年類三十八部,二千六十六卷。
紀事本末類二十二部,一千二百五卷。
别史類二十部,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雜史類二十二部,二百七十三卷。
诏令奏議類诏令之屬十部,八百二十二卷。
奏議之屬二十九部,六百五十二卷。
傳記類聖賢之屬二部,七卷。
名人之屬十三部,一百一十三卷。
總錄之屬三十六部,八百八卷。
雜錄之屬九部,二十一卷。
史鈔類三部,四十八卷。
載記類二十一部,二百八十卷,附錄二部,九卷。
時令類二部,二十九卷。
地理類宮殿簿之屬二部,十一卷。
總志之屬七部,九百四十一卷。
都會郡縣之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