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曰已食。
遂遣吾出。
相戒曰。
勿洩此事。
恐不利于汝。
送至車上。
從者十餘人。
皆黃衣金甲。
其行如飛。
既到家。
黃衣求金。
凡兩焚錢始去。
自此疾愈。
然才旬日複死。
人謂其漏言不免雲。
斷妒龍獄 郭三雅妻陸氏。
秀州海鹽人。
平時端靖有志操。
紹興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
呼其子昭戒之曰。
吾數日後當死。
切無即斂。
丁甯數四。
昭憂之。
亦未敢盡信。
及期無疾而逝。
心猶微溫。
奄奄有出入息。
十日複生。
曰。
姑蘇某龍王嬖一妾。
遭夫人妒忌。
以棰死。
鞫訊天獄。
累年不能決。
上帝命我诘其情。
一問而得之。
奏牍已上。
信宿當就刑。
是時必暴風雨。
至七月五日。
平江大風駕潮。
漂溺數百裡。
田廬皆被其害。
三事窦思永說。
義夫節婦 建炎四年五月。
叛卒楊勍寇南劍州。
道出小當村。
掠一民婦。
欲與亂。
婦人毅然誓死不受污。
遂遇害。
棄屍道旁。
賊退。
人為收瘗之。
屍所枕藉處。
迹宛然不滅。
每雨則幹。
晴則濕。
往來者鹹歎異焉。
或削去之。
随即複見。
覆以他土。
則迹愈明。
至今猶存。
又有順昌縣軍校範旺者。
當範汝為亂時。
邑中群盜餘勝等。
亦竊發。
土軍陳望。
素喜禍。
欲舉寨應之。
旺叱衆曰。
吾等父母妻子。
皆取活于國。
今力不能讨賊。
更助為虐。
豈不慚見天地。
兇黨忿其語切。
亟殺之。
一子曰佛勝。
年二十。
以勇聞。
賊詐以父命召之。
至則俱死。
妻馬氏。
聞夫子皆死。
哭于道。
賊脅污之。
不從。
磔于木。
節解之。
後數月賊平。
旺死處磚上。
隐隐留屍迹。
不少翳。
邑人相與揭其磚。
聚而祠之。
已又圖象于城隍。
紹興六年。
建安人吳逵。
通判州事。
以其事聞。
诏贈承信郎。
許立廟。
順昌丞蘇灏領役。
夢旺具簪笏進谒。
具謝董督之意。
且曰。
初被害時。
為兇徒剔去左目。
引蘇視之。
又别有一旺僵屍在地。
著短布白衫。
複指廟之東南隅。
曰。
遺迹猶在是。
已寓意於邑令矣。
幸公念之。
蘇明日入廟中。
問旺死時狀。
皆曰然。
而莫有知其剜目者。
東南隅則磚祠故處也。
于是訪得五磚納諸廟。
縣令黃亮聞之。
以語妻蔡氏。
蔡驚曰。
昨夕亦夢紫衣人谒君于廷。
君揖之。
升廳及階。
遜謝而去。
其姓名則範旺也。
豈丞所謂寓意者乎。
旺一卒以忠死。
婦人以節死。
沒而不朽。
渠不信雲。
葵山大蛇 王履道左丞。
葬于泉州之葵山。
去城四十餘裡。
山多蛇。
墓人張元者。
養羊十餘頭。
往往為所吞噬。
元操刈鐮出迹捕。
正見大蛇擒一羊。
蟠束數匝。
先齧膚吮血已。
乃噴毒其中。
羊漸縮小。
軟若無骨。
始吞之。
元旁立伺隙。
奮刃而前。
蛇昂其首。
高五尺許。
搖舌鼓怒。
為搏人之勢。
元投以刃。
刃墜。
元奔歸。
呼其子。
别攜刀往。
蛇猶在故處未去。
迎刺之。
斷首而死。
尾有兩歧。
利如鈎。
秤其肉。
重六十斤。
背皮至闊一尺五寸。
守冢僧曰。
此特其小者耳。
一窟于山者。
身粗若甕。
每出時。
大木皆振動雲。
融州異蛇 馬擴子充。
谪融州。
居天甯寺。
營廁于竹間。
嘗持矛奏溷。
聞若有叱之者。
周視之。
則無人焉。
複聞再叱聲。
乃一蛇在屋角。
開口吐舌。
頭如鬥大。
馬摏之以矛。
刃入于棟。
亟出喚仆共視。
蛇已死。
但不見其體。
注目尋索。
僅如細繩。
纏榱桷數十匝。
取以視邦人。
雖戴白之老。
亦無有識其為何等蛇者。
一足婦人 紹興十七年。
泉州有婦人。
貨藥于市。
二女童随之。
凡數日。
好事者竊迹其所止。
乃入封崇寺之僧堂。
堂空無人。
獨三女者共處。
旁人夜夜聞搗藥聲。
旦則複出。
初未嘗見其寝食處也。
他日。
寺僧密窺之。
乃皆一足。
失聲歎吒。
婦人如已聞之。
明日不複見。
三事王嘉叟說。
遂遣吾出。
相戒曰。
勿洩此事。
恐不利于汝。
送至車上。
從者十餘人。
皆黃衣金甲。
其行如飛。
既到家。
黃衣求金。
凡兩焚錢始去。
自此疾愈。
然才旬日複死。
人謂其漏言不免雲。
斷妒龍獄 郭三雅妻陸氏。
秀州海鹽人。
平時端靖有志操。
紹興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
呼其子昭戒之曰。
吾數日後當死。
切無即斂。
丁甯數四。
昭憂之。
亦未敢盡信。
及期無疾而逝。
心猶微溫。
奄奄有出入息。
十日複生。
曰。
姑蘇某龍王嬖一妾。
遭夫人妒忌。
以棰死。
鞫訊天獄。
累年不能決。
上帝命我诘其情。
一問而得之。
奏牍已上。
信宿當就刑。
是時必暴風雨。
至七月五日。
平江大風駕潮。
漂溺數百裡。
田廬皆被其害。
三事窦思永說。
義夫節婦 建炎四年五月。
叛卒楊勍寇南劍州。
道出小當村。
掠一民婦。
欲與亂。
婦人毅然誓死不受污。
遂遇害。
棄屍道旁。
賊退。
人為收瘗之。
屍所枕藉處。
迹宛然不滅。
每雨則幹。
晴則濕。
往來者鹹歎異焉。
或削去之。
随即複見。
覆以他土。
則迹愈明。
至今猶存。
又有順昌縣軍校範旺者。
當範汝為亂時。
邑中群盜餘勝等。
亦竊發。
土軍陳望。
素喜禍。
欲舉寨應之。
旺叱衆曰。
吾等父母妻子。
皆取活于國。
今力不能讨賊。
更助為虐。
豈不慚見天地。
兇黨忿其語切。
亟殺之。
一子曰佛勝。
年二十。
以勇聞。
賊詐以父命召之。
至則俱死。
妻馬氏。
聞夫子皆死。
哭于道。
賊脅污之。
不從。
磔于木。
節解之。
後數月賊平。
旺死處磚上。
隐隐留屍迹。
不少翳。
邑人相與揭其磚。
聚而祠之。
已又圖象于城隍。
紹興六年。
建安人吳逵。
通判州事。
以其事聞。
诏贈承信郎。
許立廟。
順昌丞蘇灏領役。
夢旺具簪笏進谒。
具謝董督之意。
且曰。
初被害時。
為兇徒剔去左目。
引蘇視之。
又别有一旺僵屍在地。
著短布白衫。
複指廟之東南隅。
曰。
遺迹猶在是。
已寓意於邑令矣。
幸公念之。
蘇明日入廟中。
問旺死時狀。
皆曰然。
而莫有知其剜目者。
東南隅則磚祠故處也。
于是訪得五磚納諸廟。
縣令黃亮聞之。
以語妻蔡氏。
蔡驚曰。
昨夕亦夢紫衣人谒君于廷。
君揖之。
升廳及階。
遜謝而去。
其姓名則範旺也。
豈丞所謂寓意者乎。
旺一卒以忠死。
婦人以節死。
沒而不朽。
渠不信雲。
葵山大蛇 王履道左丞。
葬于泉州之葵山。
去城四十餘裡。
山多蛇。
墓人張元者。
養羊十餘頭。
往往為所吞噬。
元操刈鐮出迹捕。
正見大蛇擒一羊。
蟠束數匝。
先齧膚吮血已。
乃噴毒其中。
羊漸縮小。
軟若無骨。
始吞之。
元旁立伺隙。
奮刃而前。
蛇昂其首。
高五尺許。
搖舌鼓怒。
為搏人之勢。
元投以刃。
刃墜。
元奔歸。
呼其子。
别攜刀往。
蛇猶在故處未去。
迎刺之。
斷首而死。
尾有兩歧。
利如鈎。
秤其肉。
重六十斤。
背皮至闊一尺五寸。
守冢僧曰。
此特其小者耳。
一窟于山者。
身粗若甕。
每出時。
大木皆振動雲。
融州異蛇 馬擴子充。
谪融州。
居天甯寺。
營廁于竹間。
嘗持矛奏溷。
聞若有叱之者。
周視之。
則無人焉。
複聞再叱聲。
乃一蛇在屋角。
開口吐舌。
頭如鬥大。
馬摏之以矛。
刃入于棟。
亟出喚仆共視。
蛇已死。
但不見其體。
注目尋索。
僅如細繩。
纏榱桷數十匝。
取以視邦人。
雖戴白之老。
亦無有識其為何等蛇者。
一足婦人 紹興十七年。
泉州有婦人。
貨藥于市。
二女童随之。
凡數日。
好事者竊迹其所止。
乃入封崇寺之僧堂。
堂空無人。
獨三女者共處。
旁人夜夜聞搗藥聲。
旦則複出。
初未嘗見其寝食處也。
他日。
寺僧密窺之。
乃皆一足。
失聲歎吒。
婦人如已聞之。
明日不複見。
三事王嘉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