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關燈
》曰:《詩》雲“既差我馬”,《毛傳》雲:差,擇也,謂擇取強壯者,今雲差科亦此意。

    遣人曰差,蓋亦謂揀擇其人可應役者耳。

     叱氣俗語以洩憤為出氣。

    《北史》作叱氣。

    荀濟謀誅高澄,事敗見執,楊謂濟曰:“遲暮何為然?”濟曰:“叱叱氣耳,何關遲暮然?”氣郁于中而借事以洩之,究當以出氣為是。

     着力《齊書》:蒼梧王欲害蕭道成,陳太妃罵曰:“道成有大功,今害之,誰複為汝着力者?”《南史》作“誰為汝盡力”。

     相打俗以鬥毆曰相打,語本《南史·黃回傳》:回在宣陽門與人相打。

     底江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以來已入詩詞中。

    按《北史·徐之才傳》:高德正故犯之才家諱,之才問坐客曰:“個人諱底?”則六朝以來已有是語,而入之書策,則自《北史》始也。

    顔師古《匡謬正俗》:問雲:“俗謂何物為底物,底義何訓?”答曰:“此本言何等物也,其後遂省,但言等物,又轉而訛為底耳。

    ” 個俗語言這個那個。

    按《舊唐書·李密傳》:密以左親侍在仗下,炀帝詢知為李寬之子,謂宇文述曰:“個小兒瞻視異常,勿令入宿衛也。

    ” 生活活計曰生活,見《梁書》:武帝檢視臨州王宏庫室百餘間,有錢三億馀萬,他物稱是,謂宏曰:“阿六,汝生活大可!”《北史》:胡叟蓬室草筵,以酒自适,謂友人曰:“我此生活,殊勝焦先。

    ”尉景居官貪穢,齊神武戒之,景曰:“與爾計生活孰多?我止人上取,爾割天子調。

    ”神武大笑。

     扯俗雲以手牽物曰扯,然經書無此字。

    《宋史·杜傳》:伴夏國使入見,夏使欲有所陳乞,連扯之,乃不敢言。

    扯字始見于此。

     你你字,惟詞曲用之,詩文未嘗用也。

    惟《北史》齊文襄求好長史,舉者多不見納。

    一日大集,謂陳元康曰:“我教你好長史處,李幼廉即其人也。

    ”又《隋書·李密傳》:密與宇文化及隔水相語,責其弑逆之罪。

    化及曰:“共你論相殺事,何須作書語。

    ”《許善心傳》:宇文化及之逆,執善心至朝堂,化及令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

    化及怒,命捉來,罵曰:“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遜!”遂害之。

    你字見于書惟此。

     賣弄近代俗語“賣弄”二字,專指誇耀之意,六朝以前則謂招權攬勢也。

    《後漢·靈帝紀》注:闵貢厲聲責張讓等賣弄國恩。

    《朱浮傳》:浮坐賣弄國事免。

    又《楊震傳》:震疏音親近亻幸臣賣弄威福。

    《南史》:齊高帝時,竟陵王子良啟以範雲為郡,齊主曰:“聞其恒相賣弄,朕不複窮法,當宥之以遠。

    ” 請安《左傳》:昭公遜于齊,齊侯将享之。

    子家子曰:“朝夕立于朝,何享焉?乃飲酒,使宰獻而請安。

    二字見此。

     香火《北史》:爾朱兆使高歡統六鎮,慕容紹宗谏之,兆曰:“有香火重誓,何慮耶?”紹宗曰:“親兄弟尚不可信,何論香火?”陸法和在江夏,大治兵艦,梁元帝使人止之,法和曰:“求佛之人,豈規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以備救應耳。

    ”《唐書》:秦王世民遣騎告突厥突利可汗曰:“爾往與我盟,緩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 斫喪人不自愛惜,耗其精神于酒色者,曰斫喪。

    語見《左傳》:齊陳過衛,仲由見之曰:“天或者以陳氏為斧斤,既斫喪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

    其使終享之,亦不可知也。

    ”又《唐書·楊複恭傳》:斫喪天下。

     門房魏孝靜诏:一人為惡,殃及阖門,朕甚愍之。

    自今非謀反大逆,罪止其身。

    于是爾朱文暢謀殺齊神武,事敗,姊方有寵于神武,乃止坐文暢一房。

    《舊唐書》:中宗即位,大赦,惟徐敬業一房不在免限。

    李以反誅,诏宗正削一房屬籍。

    宰相召蔣問:“一房自大功,可乎?”争執,乃止一身及子息,餘無旁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楊氏有越公房,李氏分隴西、趙郡二支,隴西有四房,趙郡有六房。

     馬頭馬門水陸總彙泊舟之地曰馬頭。

    《南史·何承天傳》:宋元嘉三年,讨謝晦,到彥之率兵先至馬頭。

    《北史·楊侃傳》:梁豫州刺史裴邃欲襲壽春,謬移雲:“魏于馬頭置戍。

    ”《魏書》:太平真君十一年,帝南伐,命長孫真趨馬頭。

    此即是馬頭郡。

    按《通鑒》:史寵誠據魏博,于黎陽築馬頭,為渡河之勢。

    注雲:附岸築土,植木夾之,以便兵馬入船也。

    《五代史》:梁将攻淮南,遣劉捍先之淮口,築馬頭,下浮橋以渡。

    《宋史·馬默傳》:河決小吳水,官以為宜使東流,默與轉運使以為宜使北流。

    于是作東西馬頭。

    約水複故道,此乃俗所謂馬頭之見于史者也。

    船艙有門曰馬門。

    曾三異《同話錄》雲:舟之設屋,開門而入,其門謂之馬門,必先闖而後入,因其字義而析之也。

    明人顧元慶《檐曝偶談》亦雲:船門曰馬門,蓋闖字之義也。

    引首而觀曰闖。

     生口生口,本軍前生擒之人。

    《漢書·蘇武傳》:李陵為言:“捕得生口,言太守以下皆白服。

    ”《王莽傳》:陳歆言:“捕虜生口,知犯邊者皆單于鹹子角所為。

    ”《後漢書·袁安傳》:和親以來,有得邊生口者,辄以歸漢。

    《魏略》:太祖賜楊沛生口十人。

    皆謂捕獲生人也。

    今北方人乃謂驢馬之類為生口。

    此亦有所本。

    《魏志·王昶傳》注:任常與人共買生口,各雇八匹。

    後生口家來贖時,價值六十匹,嘏仍止取本價八匹。

    則以牛馬為生口,三國時亦已有此語矣。

     骒馬、骟馬、骣馬俗以牝馬為骒馬,非骒字也。

    《辍耕錄》謂:“課馬”之誤。

    《唐六典》:凡牝四遊五課,羊則當年而課之。

    課者,歲課駒犢也。

    是骒馬應作課馬也。

    按顔師古《匡謬正俗》雲:俗呼牝馬為草馬,以牝少用,常放草中,不飼以刍豆,故雲:然則唐以前本呼牝馬為草馬。

    及牧監設課後,遂呼課馬,後人又易以馬旁而為骒馬耳。

    牡馬之去腎者曰骟馬。

    《五代史》作扇馬。

    郭崇韬深嫉宦官,謂魏王繼岌曰:“王登極後,必盡去之,即扇馬亦不可騎也。

    ”《北夢瑣言》:周帝賜馬南平王,王論“良馬不可遇,但要坐下穩,惟扇庶幾。

    ”自是江南蜀馬往往學扇。

    然則五代以前馬尚不皆扇也。

    不鞍而騎曰骣馬。

    《明史》:常遇春夜襲擴廓于太原,擴廓出不意,不及鞍,乃乘骣馬,以十八騎遁去。

    此骣馬之見于正史者也。

    古時則曰誕馬。

    《魏書》:王瓊見廣平王,自言馬瘦。

    王以誕馬并乘具與之。

    注:不施鞍辔曰誕也。

     甕鼻俗以鼻不清亮者為甕鼻。

    宋人袁文引王充《論衡》“鼻不知香臭為甕”以證之。

    然《論衡》雲:人不博覽古今,猶目肓、耳聾、鼻癰也。

    其語在《别通篇》,乃作癰字,非甕字也,何得援為甕鼻之證耶?況俗所謂甕鼻者,乃謂其聲多鼻音,如甕盎耳,非謂不知香臭也。

    然則不知香臭者為癰,聲多鼻音者為甕,本自各别,不得牽混耳。

     拿訛頭伺人作奸,從而吓詐取财,俗謂之拿訛頭。

    此俗語,未有見之筆墨也。

    顧甯人《日知錄》載:明泰昌元年八月,禦史張潑上言:“京師奸宄叢集,遊手成群,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拿訛頭者,請将巡城改為中差。

    ”拿訛頭三字見此。

     回殘凡買物應用後,仍減價賣之,俗謂之回殘。

    此二字見《舊唐書·王毛仲傳》:毛仲管閑廄馬,凡刍粟之類,吏下不敢盜竊,每歲回殘,常緻數萬斛。

    又《新唐書·食貨志》:太和九年,以天下回殘錢置常平倉本錢。

     毛作無字天津、河間等處土音,凡無字皆作毛字。

    《佩□集》所謂河朔人謂無曰毛,蓋聲之轉也。

    宋人小說:有人邀東坡吃“飯”,乃蘆服、豆腐、白菜,三者皆白也。

    坡明日邀其人吃“毳飯”,其人意必獸之有毛者,及至,則竟日不設飯。

    诘之,。

    坡答雲:“酒也毛,菜也毛,飯也毛。

    ”借河朔間土音以無為毛也。

    相與大笑。

    按此雖土音,亦有出處。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謂無食也。

    《五代史》述黃幡綽賜绯毛魚袋,謂無魚袋也。

    則古人文字中亦用之矣。

     吳趙蘇、常間俗語,謂不擇言而亂語者曰吳趙。

    按《明史》:張居正奪情時,吳中行、趙用賢皆以疏被論坡杖,吳中人謂之吳趙。

    此其始也。

     呼箸為快俗呼箸為快子。

    陸容《菽原雜記》謂起于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幡布為抹布也。

    今北方人呼幡布為轉布,則又因翻字而轉耳。

     歲寒三友元次山《丐論》雲:古人鄉無君子,則與山水為友;裡無君子,則以松竹為友,坐無君子,則以琴酒為友。

    東坡詩:“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