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關燈
神農經》及諸家《别錄》注之,江南偏方,不能周知藥石,其謬誤至四百餘種。

    今考正之,又增後世所用百餘物。

    太宗曰:“《本草》、《别錄》,何為而二?”是志甯等所修《本草》與《别錄》尚為二書也。

    陳藏器所著,則又名《本草拾遺》,謂人肉能治羸疾,故民間有割股之事。

    今《本草》内有人肉,是藏器所增也。

    宋以後則合諸書并為一部,而總名之曰《本草》。

    明李時珍又著《本草綱目》一書,谥詳備矣。

    按《時珍傳》: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陶弘景所增亦如之。

    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至時珍著《本草綱目》,又增三百七十四種。

     水晶《鐵圍山叢談》記政和間伊陽太和山崩,出水晶,以本匣進數百匣。

    郎瑛引之,謂《格古要論》及劉貢父所雲多年老冰為水晶者誤也,又引日本國有青水晶、紅水晶,及《寶貨辨疑》有烏水晶,以為非冰之證。

    按今水晶出于閩之漳州,其用遍天下,無人不知。

    而瑛乃多引書傳以證其為石中所産,可見嘉靖中此物猶未盛行也。

    又《夷堅志》水晶出信州靈山下,惟以大為貴。

    今信州并不産此,而漳州所産白者最多,又有茶色者曰茶晶,墨色者曰墨晶,又有淺紫者,深紫者,而尤以綠色為貴,皆生于山中,初不水産也。

    土人雲:山中産晶,則其地先有氣如煙,尋而掘之,往往得晶。

    其産亦無常處,有産晶久而掘空者,有素不産而忽生者。

    别有一種發晶,晶中有發,縷縷可數。

    或以為發落水中,遇冰結成。

    然漳州水晶生于山,并非有水沖激而成也。

     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清融石汁及鉛錫,和以藥而成。

    其來自西洋者較厚而白,中國所制則脆薄而色微青。

    按《漢書·西域傳》:賓有琥珀、琉璃。

    師古注曰:大秦國出青、黃、黑、白、赤、紅、缥、绀、紫、綠十種琉璃。

    呂藍衍以為此蓋自然之物,非藥石所為者。

    然《穆天子傳》:天子西征,有采石之山,取以鑄器。

    則煉石為琉璃,自古已然。

    王充《論衡》:陽燧之取火也,五月丙午日中時,消煉五石,以為器,仰以向日,則火至。

    蓋即琉璃也,又魏太武時有大月氏國人至京師,能鑄石為五色琉璃。

    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

    既成,光澤乃美于西來者。

    自此中國琉璃遂賤。

    此亦鑄石為之之證。

    餘在粵東,有西洋人能在中國制琉璃,試之,亦采石熔汁,并鉛和藥而成,并非藍衍所雲自然之物也。

     料絲料絲燈,見李西涯詩,而詩用“缭絲”字。

    郎瑛謂誤也,料絲出于滇南,以金齒衛者為勝。

    用瑪瑙、紫石英諸藥搗為屑,煮腐如粉,必市天花菜點之方凝,然後取以為絲,極晶瑩可愛。

    蓋以煮料成絲,故名料絲耳。

    王文恪《海月庵觀燈》詩,有“新樣驚看出洱河,天機文斷水微波”等句,蓋亦詠料絲者。

    則此物前明時僅出于滇也。

    《韻石齋筆談》亦謂絲燈始于雲南。

    有丹陽人潘鳳者,随楊文襄公至滇,得其法,歸而煉石成絲。

    于是丹陽之料絲燈達于海内,而鳳實造燈鼻祖雲。

    則内地之有此燈,實始于鳳。

    然元人馬祖常有《琉璃簾》詩雲:“萬縷橫陳銀色界,一塵不入水晶宮。

    ”琉璃安可作簾,且詩雲萬縷,必非方塊琉璃,蓋即是今之料絲耳。

    然則料絲在元時已有之,今之為料絲者,不必用瑪瑙等石,但以糯米和藥煮耳,其色亦複不減。

    查初白《料絲燈》詩:“還與石湖添記事,詩家新賦料絲燈。

    ”自注:範石湖《上元》詩中所載燈名甚多,獨不及此品。

    則初白未知南宋以前本尚未有此物也。

     金魚《山海經》睢水有文魚。

    郭注雲:有斑采也。

    王褒《九懷篇》文魚兮上濑。

    是文魚古原有之,然六朝以來,未見有形之賦詠者,則其種尚少。

    戴埴《鼠璞》雲:東坡讀蘇子美六和塔詩“沿橋待金鲫,竟日獨遲留”,初不解此語。

    及ヘ杭州,乃知寺後池中有此魚如金色。

    是此魚始于錢塘,惟六和塔有之。

    今南渡後,王公貴人園池相望,豢養之法出焉。

    又嶽珂《呈史》雲:都中有豢魚者,能變魚以金,鲫為上,鯉次上。

    貴遊多鑿石為池養之,飼以小紅蟲,初白如銀,頂漸黃,久而金矣。

    又别有雪質而黑章,的若漆,曰玳瑁者,尤可觀。

    據此二說,則金漁在北宋時尚少,隻六和塔寺有之,南渡後始盛,今則遍天下矣。

     京師炒栗今京師炒栗最佳,四方皆不能及。

    按宋人小說:汴京李和,刍栗名聞四方。

    紹興中,陳長卿及錢桤使金,至燕山,忽有人持刍栗十枚來獻,自白曰:“汴京李和兒也。

    ”揮涕而去。

    蓋金破汴後,流轉于燕,仍以刍栗世其業耳。

    然則今京師炒栗,是其遺法耶? 窖菜、唐花蔬菜、花卉,可以人為培護,令非時而預出者。

    《漢書·召信臣傳》:大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庑,晝夜然火,待溫氣而生。

    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悉奏罷。

    又《後漢書》鄧太後诏:凡供薦新味,或郁養強熟,或穿掘萌芽,悉宜罷之。

    《通鑒》:唐易州司馬陳元,使民于地室蓄火種蔬而進之。

    太宗惡其谄,免官。

    此今之所謂窖菜也。

    周密記馬塍藝花,凡花之早放者名堂花,其法以紙糊密室,鑿地作坎,編竹,置花其上,糞以牛溲琉璜,盡培溉之法,然後覓沸湯于坎中,少俟熏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

    此今之所謂唐花也。

    宋時名堂花,今曰唐,恐堂字之訛。

    王阮亭詩:“試燈風裡見唐花。

    ” 西瓜始于五代或謂西瓜自元世祖時始入中國,然元初方夔已有《食西瓜》詩,所謂“縷縷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者也。

    夔系浙之淳安人,是時浙中已有之,則非元初入中國可知矣。

    南宋末,方回亦有《秋熱》詩雲:“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

    ”又文信國《吟嘯集》有《西瓜吟》雲:“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

    ”陸俨山《菽園雜記》雲:金時王予可南雲詠西瓜雲:“一片冷載潭底月,六灣斜卷隴頭雲。

    ”則金時已有之矣。

    按歐陽公《五代史·四夷附錄》:胡峤居契丹七年,自上京東去四千裡,至真珠寨,始食菜。

    明日東行,始食西瓜。

    土人雲:契丹破回纥,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東瓜而味甘,是西瓜由峤而創見于寨外,尚未入中國。

    楊用修雲:餘嘗疑《本草》瓜類中不載西瓜,後讀五代胡峤《陷虜記》,雲峤于回纥得瓜種,結實大如鬥,味甘,名曰西瓜。

    則西瓜由峤入中國也。

    今西瓜已遍天下,而台灣則并種于秋,至十月采取,貢入京,以備臘月廟祭之用。

    台灣在閩海東,則西瓜又可稱東瓜矣。

     煙草王阮亭引姚露《旅書》謂,煙草一名淡巴菰,出呂宋國,能辟瘴氣。

    初漳州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亦種之,反多于呂宋矣。

    然唐詩雲“相思若煙草”,似唐時已有服之者。

    據王肱《枕蚓庵瑣語》謂煙葉出閩中,邊上人寒疾,非此不治。

    關外至以一馬易一斤。

    崇祯中下令禁之,民間私種者回徒,利重法輕,民冒禁如故。

    尋下令犯者皆斬。

    然不久因軍中病寒不治,遂弛其禁。

    予兒時尚不識煙為何物,崇祯末,三尺童子莫不吃煙矣。

    據此,則煙草自崇祯時乃盛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