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淮》詩雲:“朝離新息縣,初亂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後陸放翁亦時用此體,如“東臯客輸米,粲粲珠出碓。
南山僧饷茶,細細雪落”是也。
又有律詩以四句作對者,亦香山詩,如“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
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
”又有《酬劉主簿》詩雲:“我随鹭入煙雲,謬上丹墀為近臣。
君同鸾鳳栖荊棘,猶著青袍作選人。
”此又五七律之扇對。
禁體詩禁體詩始于歐陽公守汝陰日,因小雪會飲聚星堂賦詩,不得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等字,歐公所雲“脫遺前言笑塵雜,搜索高寒窺冥漠”者也。
其後東坡在颍,因禱雪于張龍公獲應,亦舉此體。
其未雲“汝南先賢有故事,醉翁詩話誰能說。
當時号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
”蓋修歐公故事也。
然《六一詩話》記進士許洞會諸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
”于是諸僧皆閣筆。
其字乃山水雲竹石花草霜雪星月禽鳥之類也。
然則此又歐公所本欤? 雙聲疊韻雙聲疊韻,起于六朝。
《南史·謝莊傳》:王玄谟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莊達曰:“玄護為雙聲,高敖為疊韻”是也。
劉勰雲: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暌。
《談薮》載梁武帝嘗作五字疊韻詩曰:“後牖有榴柳。
”命朝士仿之。
劉孝綽曰:“梁王長康強。
”沈約曰:“偏眠船舷邊。
”庾肩吾曰:“載匕每礙埭。
”徐ゼ曰:“臣昨祭禹廟,殘‘六斛熟鹿肉’”。
何遜用曹瞞故事曰:“模蘇姑枯盧。
”吳均沉思良久,無所言。
帝不悅,俄有诏曰:“吳均不均,何遜不遜,宜付廷尉。
”此疊韻之始也。
至唐末,全句疊韻者最多,皮、陸嘗以此倡和。
如龜蒙之“膚愉吳都姝眷戀”,“便殿宴瓊英輕明”,“生竹石滴瀝碧皮”,日休之“康莊傷荒涼”,“坐虜部五苦”。
又溫飛卿《題賀知章故居》雲:“廢砌翳薜荔,枯湖無菰蒲,老媪寶葆草,愚儒輸逋租。
”《雨中與李先生期垂釣,先後相失》雲:“隔石覓屐迹,西溪迷雞啼。
小鳥擾曉沼,犁泥齊低畦。
”皆詞人翻新鬥巧之作,雖不足語于大方,要亦一格也。
至世所傳“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則明徐為郡吏時,郡守所出,為屬對者也。
又雙聲一體,《北史·魏收傳》:崔岩嘗以雙聲嘲收曰:“遇魏收衰曰愚魏。
”魏答曰:“顔岩腥瘦,是誰所生。
羊頤狗頰,頭團鼻平。
飯房苓籠,著孔嘲釘。
”此雙聲之法也。
皮日休《雜體詩序》曰:《詩》雲“くぐ在東”、“鴛鴦在梁”,雙聲之始也。
六朝詩如王融之“園衡炫紅花”,“湖行烨黃華”,唐詩如溫庭筠之“栖息銷心象,檐楹溢豔陽”,皆仿雙聲而為之者也。
按古人亦有不全句疊韻,但二字疊韻者,亦有不全句雙聲,但二字雙聲者。
杜詩于此等處最嚴。
如支離對漂泊,則雙聲也。
怅望對蕭條,則疊韻也。
《雲溪友議》引“月影侵簪冷,江光逼履清”,謂侵簪則疊韻,逼履則雙聲也。
又引“幾家村草裡,吹唱隔江聞”為雙聲,謂幾家及村草,吹唱及隔江,皆二字同音,當于唇齒喉舌間辨之也。
金人王寂有《送王平仲》詩:“潦倒少矍铄,瞿儒餘愚迂。
半面便健羨,無渠吾胡娛。
袖手久不偶,鋪書如枯株。
落寞各作惡,呼車姑須臾。
放浪曩肮髒,囊裝将長揚。
偃蹇晚倦獻,徜徉藏光芒。
著雨苦龃龉,蒼茫荒羊腸。
黯淡厭漸險,彷徨傷王陽。
“高季迪《吳宮詞》:”筵前憐婵娟,醉媚睡翠被。
精兵驚升城,棄避愧墜淚。
” 詩句有全平仄者《西清詩話》載:“晏元獻謂梅聖俞:“古人章句中全用平聲,如‘枯桑知天風’是也,但恨未見仄字耳。
”聖俞既别,乃作仄體寄公,有“月出斷岸口,影照别舸背”之句。
然古詩一句全用平仄者,并有一句平一句仄相連成文者。
如青蓮《北上行》之“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醉起》之“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陳情》之“飄風吹雲霓,蔽目不得語”,《安陸》之“飛蘿搖春煙,入遠構石室”;少陵《述懷》之“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赴奉先》之“憂端齊終南,Е洞不可掇”,《北征》之“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西枝村》之“明燃林中薪,暗汲石底井”;韓昌黎《南山》詩之“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岫”,《泷吏》之“官當明時來,事不待說委”;東坡之“朦胧含高峰,晃蕩射石壁”:元人袁桷《梁山泺》詩“交流千尋峰,會合百谷水”,楊載《紀夢》詩“萬劫永不死,如循環無端”,範亨《甘蔗洲》詩“暫解霧露毒,因知江山寬”,查初白《廬山》詩“ㄨ雲如奔逃,片片掠面去”,皆一句全平,一句全仄。
至昌黎《南山》詩“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輻辏,或錯若繪畫,或缭若篆籀”,則并二句全仄矣。
古詩“羅衣何飄飄,輕裙随旋風”,則二句全平矣。
不特此也,即七言亦有全平仄者。
少陵詩“有客有客字子美”,“中巴之東巴東山”,昌黎《贈劉生》之“青鲸高摩波山浮”,《送僧隆觀》之“浮屠西來何施為”,義山《韓碑》詩之“封狼生ァァ生罴,帝得聖相相曰度,入蔡縛賊獻太廟”,梅聖俞《木假山》詩“形侔三山中雄酋”,東坡《以清絲絹寄魯冀州》詩“鵝溪清絲清如冰”,趙秉文《太甯山》詩“群山西來高崔嵬”,方夔《岩峰》詩“岩峰孤尖來何雄”,又《贈郭翼》詩“日出衆鳥繞屋語”,吳梅村《行路難》詩“梁王台成何嵬崔”,《打冰詞》“霜纨方空張輕煙”,此又七言之全平仄者。
至通首以一句平一句仄相間,又始于皮、陸。
今所傳皮日休之“疏杉低通牆,冷鹭立亂浪”是也。
何景明又仿其體作五平五仄詩:“秋原何蕭蕭,耳目去雜茸。
枯荷猶穿塘,苦霧尚抱隴。
寒風吹空林,落日落古冢。
徘徊觀陳蹤,露下發忽疏。
并有七平七仄詩,如“吐舌萬裡唾四海,七變入臼米出甲,離飛{髟肖}垂纖羅,梨花梅花參差開”之類,此又因五平五仄而廣為七言也。
宋以後詩,晏、梅二公固無由知,唐詩之全平全仄不可勝數如是,晏、梅二公俱号博洽,豈未之見耶?又律詩中有一句全仄者,如《元遺山集》中《秀山行》雲:“古木凍欲折”,《惡雨》五排首句“惡雨複惡雨”,又《病中》五排起句雲“戰勝頗自恃”,薩都刺之“送客月在地,半日不見路”,張仲舉之“日色不到地”,亦全用仄聲也。
詩詞專用本家本人事東坡《贈張子野》詩雲:“錦裡先生自笑狂,奠欺九十鬓毛蒼。
詩人老去莺莺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東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此通首皆用張姓故事也。
《送鄭戶曹》詩:“公業有田常乏食,廣文好客竟無氈。
”亦用鄭太、鄭虔故事。
李俊民《壽王籌堂》詩:“此生但覺醉鄉寬(王績),誰謂螭猶北海蟠(王猛)。
處處相迎皆倒屣(王粲),人人共喜欲彈冠(王陽)。
州應向日懸刀夢(王),山試今朝拄笏看(王子猷)。
仙馭未來缑氏鶴,月明吹徹玉笙寒(王喬)。
”“烏衣曆曆是名家,人物于今比晉多。
俗論不侵揮麈話(王衍),壯懷多付缺壺歌《王敦》。
雖無金勒堪調馬(王濟),賴有黃庭可換鵝(王羲之)。
見說長江欲飛渡(王),那須冰合望滹沱(王霸)。
”二首全用王家故事也。
近時查初白《送劉大山》詩雲“持酒劉家代有人,不煩事事乞諸鄰。
篇章分得随州派,釀法争傳白塾神。
”亦專用劉家事。
《梁溪漫志》:王安中見人家壁上題字亦名安中而無姓,乃題一詩于後雲:“蜀客更名緣好尚,漢臣書姓為同官。
孟公自合名驚座,子夏尤宜戴小冠。
益号文章緣兩李,書制诰有諸韓。
二元各自南分北,付與時人仔細看。
”通篇皆用同名事。
《夷堅志》:楊察侍郎谪信州,及召還,有士子十二人送之。
察即席賦詩曰:“十二天之數,今宵席客盈。
位如星占野,人似月分卿。
極醉巫山側,聯吟ㄍ管清。
他年為舜牧,協力濟蒼生。
”此全首切合十二字也。
政和間,一士人遊名妓崔念四家,作詞雲:“識個人人,恰正年年歡會。
似睹賽,六隻渾四。
向巫山,重重去,如魚水。
兩情美。
同倚了畫欄十二,倚子又還重倚。
兩日不來,時時在人心裡。
拟問蔔,常占歸計。
拚三八清齋,望永同鴛被。
到夢裡,〔原缺此三字〕,蓦然被人驚覺,夢也有頭無尾。
”此又通首切合廿四字。
又有明月妓柳金南年二十四,自作詞雲:“小妾年方二紀,檀闆重敲十二。
欄杆倚遍步重移,兩度巫山雲雨。
二十八宿手中輪,數不到星張翼尾。
”此亦仿宋人而為之者。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後陸放翁亦時用此體,如“東臯客輸米,粲粲珠出碓。
南山僧饷茶,細細雪落”是也。
又有律詩以四句作對者,亦香山詩,如“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
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
”又有《酬劉主簿》詩雲:“我随鹭入煙雲,謬上丹墀為近臣。
君同鸾鳳栖荊棘,猶著青袍作選人。
”此又五七律之扇對。
禁體詩禁體詩始于歐陽公守汝陰日,因小雪會飲聚星堂賦詩,不得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等字,歐公所雲“脫遺前言笑塵雜,搜索高寒窺冥漠”者也。
其後東坡在颍,因禱雪于張龍公獲應,亦舉此體。
其未雲“汝南先賢有故事,醉翁詩話誰能說。
當時号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
”蓋修歐公故事也。
然《六一詩話》記進士許洞會諸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
”于是諸僧皆閣筆。
其字乃山水雲竹石花草霜雪星月禽鳥之類也。
然則此又歐公所本欤? 雙聲疊韻雙聲疊韻,起于六朝。
《南史·謝莊傳》:王玄谟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莊達曰:“玄護為雙聲,高敖為疊韻”是也。
劉勰雲: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暌。
《談薮》載梁武帝嘗作五字疊韻詩曰:“後牖有榴柳。
”命朝士仿之。
劉孝綽曰:“梁王長康強。
”沈約曰:“偏眠船舷邊。
”庾肩吾曰:“載匕每礙埭。
”徐ゼ曰:“臣昨祭禹廟,殘‘六斛熟鹿肉’”。
何遜用曹瞞故事曰:“模蘇姑枯盧。
”吳均沉思良久,無所言。
帝不悅,俄有诏曰:“吳均不均,何遜不遜,宜付廷尉。
”此疊韻之始也。
至唐末,全句疊韻者最多,皮、陸嘗以此倡和。
如龜蒙之“膚愉吳都姝眷戀”,“便殿宴瓊英輕明”,“生竹石滴瀝碧皮”,日休之“康莊傷荒涼”,“坐虜部五苦”。
又溫飛卿《題賀知章故居》雲:“廢砌翳薜荔,枯湖無菰蒲,老媪寶葆草,愚儒輸逋租。
”《雨中與李先生期垂釣,先後相失》雲:“隔石覓屐迹,西溪迷雞啼。
小鳥擾曉沼,犁泥齊低畦。
”皆詞人翻新鬥巧之作,雖不足語于大方,要亦一格也。
至世所傳“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則明徐為郡吏時,郡守所出,為屬對者也。
又雙聲一體,《北史·魏收傳》:崔岩嘗以雙聲嘲收曰:“遇魏收衰曰愚魏。
”魏答曰:“顔岩腥瘦,是誰所生。
羊頤狗頰,頭團鼻平。
飯房苓籠,著孔嘲釘。
”此雙聲之法也。
皮日休《雜體詩序》曰:《詩》雲“くぐ在東”、“鴛鴦在梁”,雙聲之始也。
六朝詩如王融之“園衡炫紅花”,“湖行烨黃華”,唐詩如溫庭筠之“栖息銷心象,檐楹溢豔陽”,皆仿雙聲而為之者也。
按古人亦有不全句疊韻,但二字疊韻者,亦有不全句雙聲,但二字雙聲者。
杜詩于此等處最嚴。
如支離對漂泊,則雙聲也。
怅望對蕭條,則疊韻也。
《雲溪友議》引“月影侵簪冷,江光逼履清”,謂侵簪則疊韻,逼履則雙聲也。
又引“幾家村草裡,吹唱隔江聞”為雙聲,謂幾家及村草,吹唱及隔江,皆二字同音,當于唇齒喉舌間辨之也。
金人王寂有《送王平仲》詩:“潦倒少矍铄,瞿儒餘愚迂。
半面便健羨,無渠吾胡娛。
袖手久不偶,鋪書如枯株。
落寞各作惡,呼車姑須臾。
放浪曩肮髒,囊裝将長揚。
偃蹇晚倦獻,徜徉藏光芒。
著雨苦龃龉,蒼茫荒羊腸。
黯淡厭漸險,彷徨傷王陽。
“高季迪《吳宮詞》:”筵前憐婵娟,醉媚睡翠被。
精兵驚升城,棄避愧墜淚。
” 詩句有全平仄者《西清詩話》載:“晏元獻謂梅聖俞:“古人章句中全用平聲,如‘枯桑知天風’是也,但恨未見仄字耳。
”聖俞既别,乃作仄體寄公,有“月出斷岸口,影照别舸背”之句。
然古詩一句全用平仄者,并有一句平一句仄相連成文者。
如青蓮《北上行》之“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醉起》之“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陳情》之“飄風吹雲霓,蔽目不得語”,《安陸》之“飛蘿搖春煙,入遠構石室”;少陵《述懷》之“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赴奉先》之“憂端齊終南,Е洞不可掇”,《北征》之“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西枝村》之“明燃林中薪,暗汲石底井”;韓昌黎《南山》詩之“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岫”,《泷吏》之“官當明時來,事不待說委”;東坡之“朦胧含高峰,晃蕩射石壁”:元人袁桷《梁山泺》詩“交流千尋峰,會合百谷水”,楊載《紀夢》詩“萬劫永不死,如循環無端”,範亨《甘蔗洲》詩“暫解霧露毒,因知江山寬”,查初白《廬山》詩“ㄨ雲如奔逃,片片掠面去”,皆一句全平,一句全仄。
至昌黎《南山》詩“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輻辏,或錯若繪畫,或缭若篆籀”,則并二句全仄矣。
古詩“羅衣何飄飄,輕裙随旋風”,則二句全平矣。
不特此也,即七言亦有全平仄者。
少陵詩“有客有客字子美”,“中巴之東巴東山”,昌黎《贈劉生》之“青鲸高摩波山浮”,《送僧隆觀》之“浮屠西來何施為”,義山《韓碑》詩之“封狼生ァァ生罴,帝得聖相相曰度,入蔡縛賊獻太廟”,梅聖俞《木假山》詩“形侔三山中雄酋”,東坡《以清絲絹寄魯冀州》詩“鵝溪清絲清如冰”,趙秉文《太甯山》詩“群山西來高崔嵬”,方夔《岩峰》詩“岩峰孤尖來何雄”,又《贈郭翼》詩“日出衆鳥繞屋語”,吳梅村《行路難》詩“梁王台成何嵬崔”,《打冰詞》“霜纨方空張輕煙”,此又七言之全平仄者。
至通首以一句平一句仄相間,又始于皮、陸。
今所傳皮日休之“疏杉低通牆,冷鹭立亂浪”是也。
何景明又仿其體作五平五仄詩:“秋原何蕭蕭,耳目去雜茸。
枯荷猶穿塘,苦霧尚抱隴。
寒風吹空林,落日落古冢。
徘徊觀陳蹤,露下發忽疏。
并有七平七仄詩,如“吐舌萬裡唾四海,七變入臼米出甲,離飛{髟肖}垂纖羅,梨花梅花參差開”之類,此又因五平五仄而廣為七言也。
宋以後詩,晏、梅二公固無由知,唐詩之全平全仄不可勝數如是,晏、梅二公俱号博洽,豈未之見耶?又律詩中有一句全仄者,如《元遺山集》中《秀山行》雲:“古木凍欲折”,《惡雨》五排首句“惡雨複惡雨”,又《病中》五排起句雲“戰勝頗自恃”,薩都刺之“送客月在地,半日不見路”,張仲舉之“日色不到地”,亦全用仄聲也。
詩詞專用本家本人事東坡《贈張子野》詩雲:“錦裡先生自笑狂,奠欺九十鬓毛蒼。
詩人老去莺莺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東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此通首皆用張姓故事也。
《送鄭戶曹》詩:“公業有田常乏食,廣文好客竟無氈。
”亦用鄭太、鄭虔故事。
李俊民《壽王籌堂》詩:“此生但覺醉鄉寬(王績),誰謂螭猶北海蟠(王猛)。
處處相迎皆倒屣(王粲),人人共喜欲彈冠(王陽)。
州應向日懸刀夢(王),山試今朝拄笏看(王子猷)。
仙馭未來缑氏鶴,月明吹徹玉笙寒(王喬)。
”“烏衣曆曆是名家,人物于今比晉多。
俗論不侵揮麈話(王衍),壯懷多付缺壺歌《王敦》。
雖無金勒堪調馬(王濟),賴有黃庭可換鵝(王羲之)。
見說長江欲飛渡(王),那須冰合望滹沱(王霸)。
”二首全用王家故事也。
近時查初白《送劉大山》詩雲“持酒劉家代有人,不煩事事乞諸鄰。
篇章分得随州派,釀法争傳白塾神。
”亦專用劉家事。
《梁溪漫志》:王安中見人家壁上題字亦名安中而無姓,乃題一詩于後雲:“蜀客更名緣好尚,漢臣書姓為同官。
孟公自合名驚座,子夏尤宜戴小冠。
益号文章緣兩李,書制诰有諸韓。
二元各自南分北,付與時人仔細看。
”通篇皆用同名事。
《夷堅志》:楊察侍郎谪信州,及召還,有士子十二人送之。
察即席賦詩曰:“十二天之數,今宵席客盈。
位如星占野,人似月分卿。
極醉巫山側,聯吟ㄍ管清。
他年為舜牧,協力濟蒼生。
”此全首切合十二字也。
政和間,一士人遊名妓崔念四家,作詞雲:“識個人人,恰正年年歡會。
似睹賽,六隻渾四。
向巫山,重重去,如魚水。
兩情美。
同倚了畫欄十二,倚子又還重倚。
兩日不來,時時在人心裡。
拟問蔔,常占歸計。
拚三八清齋,望永同鴛被。
到夢裡,〔原缺此三字〕,蓦然被人驚覺,夢也有頭無尾。
”此又通首切合廿四字。
又有明月妓柳金南年二十四,自作詞雲:“小妾年方二紀,檀闆重敲十二。
欄杆倚遍步重移,兩度巫山雲雨。
二十八宿手中輪,數不到星張翼尾。
”此亦仿宋人而為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