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二三言詩孔穎達《詩正義序》雲:詩以申志,一字則言蹇而意不會。
故詩之見句少不減二,即“祈父”、“肇”之類也。
今按古詩亦有一言者。
顧甯人謂《缁衣》章“敝”字為句,“還”字為句。
又《吳志》:曆陽山石文“楚,九州渚。
吳,九州都。
”楚字、吳字各為句。
此一言詩也。
祚父、肇,劉勰亦引為二字詩,然尚非兩字即成一韻。
《老子》“法本”章:錄錄如玉,落落如山。
“立戒”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史記》:田家之祝詞曰:瓯{宀婁}滿篝,汗邪滿車。
及《吳越春秋》黃竹之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則竟以兩字相葉矣。
《辍耕錄》載虞伯生詠蜀漢事曰:”鸾輿三顧茅廬,漢祚難扶,日墓桑榆。
深渡南泸,長驅西蜀,力拒東吳。
美乎周瑜妙術,悲夫關羽雲殂。
天數盈虛,造物乘除。
問汝何如,早賦歸欤。
”此又通首皆兩字一韻,更前人所未有也。
中州韻入聲似平聲,故蜀、術等字皆與魚、虞相葉。
古來通首二言詩惟此一首。
三言詩三言詩,《金玉詩話》謂起于高貴鄉公。
然漢《安世房中歌》“豐草”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練時日”、“太乙贶”、“天馬徕”等章,已創其體,則不始于魏末矣。
劉勰又引《喜起歌》為三言之首,而謂詩之有三五言,多成于西漢。
蓋《國風》“山有榛,隰有苓,”《周頌》“緩萬邦,屢豐年”之類,古詩中原有此句法,特漢初以之為全篇,遂成此三言為一體耳。
後世亦罕有為之者。
《劉伯溫集》有《思美人》一篇。
《懷麓堂詩話》:羅明仲謂三言亦可為體,因出樹、處二韻,迫西涯題扇。
西涯援筆題雲:“揚風帆,出江樹。
家遙遙,在何處。
”又有鄞人金埴專工三言,多至千篇,今已不傳。
近日朱竹、查初白間亦為之。
四言詩四言詩,當以《舜典》《喜起之歌》為首,大禹所訓“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句,亦濫觞也。
《三百篇》外,如《帝王世紀》所載《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尚書大傳》所紀《卿雲歌》“明明上天,燦然星陳。
日月光華,寵于一人,{鼓長}乎鼓之,軒乎舞之。
精華既竭,褰裳去之。
”又《塗山歌》“綏綏白狐,九尾龐龐。
”《左傳》所載《虞人箴》曰:“芒芒禹迹,畫為九州。
經啟九道,民有寝廟,獸有茂草。
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穆天子傳》所載《西王母謠》“白雲在天,山陵自出。
道裡悠遠,山川間之。
将子無死,尚複能來。
”《戰國策》所記荀卿作歌曰:“以瞽為明,山聾為聰。
以是為非,以吉為兇。
嗚乎上天,曷惟其同!”其音節皆簡貴高古,縱出于後人拟作,要非漢以後所能也。
蓋周、秦以上及漢初詩皆四言,自五言興而四言遂少。
然漢、魏、六朝亦尚有為之者。
《文心雕龍》以韋孟諷谏詩為四言首唱,此後如相如《封禅頌》、傅毅《迪志》詩、張茂先《勵志》詩、陶淵明《停雲》詩,皆傑出者。
唐以後則四言遂絕,如李白“羅帏舒卷,似有人開。
明月直入,無心可猜”,及柳子厚《皇雅》,皆僅見者。
東坡作《觀棋詩記廬山白鶴觀事》:“不聞人聲,但聞落子。
”亦偶一為之。
方嶽《深雪偶談》謂:五言而上,世人往往各極其才之所至,惟四言辄不能工。
劉後村謂《三百篇》在前之故。
五言漢初郊廟樂歌,但有三言、四言及長短句,無所謂五言者。
《文心雕龍》曰:漢成帝品錄三百餘篇,不見有五言。
蓋在西漢時五言猶是創體,故甄錄未及也。
五言斷以《古詩十九首》及《蘇、李贈答》為始,《十九首》或稱枚乘所作,其《孤竹》一篇則傅毅所作,蓋漢武好尚文詞,故當時才士各争新鬥奇,創為此體,實亦天地自然有此一種,至時而開,不能秘也。
劉勰又曰:《召南·行露》已肇半章,《孺子》《滄浪》亦有全曲,則五言久矣。
又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衡也。
鐘嵘又以夏歌“郁陶乎餘心”為五言濫觞。
按《三百篇》中五言單句固指不勝屈,若《小雅》“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齊”,“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等句,已皆連用五言,特未制為全篇耳。
漢初諸人本此以為全篇,遂成五言體。
至如“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數句連用或字,又為昌黎《南山》詩所本。
六言任雲:六言始于谷永。
然劉勰雲:六言、七言,雜出《詩》《騷》。
今按《毛詩》“謂爾遷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等句,已開其端,則不始于谷永矣。
或谷永本此體創為全篇,遂自成一家。
然永六言詩今不傳。
《後漢書·孔融傳》:融所著詩、頌、碑文、六言、策文、表檄。
其曰六言者,蓋即六言詩也,今亦不傳。
《北史》:陽俊之作六言歌詞,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
俊之嘗過市,欲取而改之。
賣者曰:“陽五,古之賢人,君何所知,辄敢議論!”俊之大喜。
則陽五又專以此見長,且世俗竟相仿效可知也。
然今亦不傳。
蓋此體本非天地自然之音節,故雖工而終不入大方之家耳。
古六言詩間有可見者。
《文選》注引董仲舒《琴歌》二句,又樂府“月穆穆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邊孝先《解嘲》“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滿歌行》“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
”《三國志注》:曹丕答群臣勸進書,自述所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裡。
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時整理。
複子明辟緻仕。
”《北史·綦連猛傳》:童謠雲:“七月刈禾太早,九月敢羔未好。
本欲尋山射虎,激箭旁中趙老。
”《唐書》:中宗賜宴群臣,李景伯歌曰:“回波爾持酒卮,微臣職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
”此皆六言之見于史傳者。
至王摩诘等又以之創為絕句小律,亦波峭可喜。
七言《金玉詩話》謂七言起于柏梁。
然劉勰謂出自《詩》《騷》,孔穎達舉“如彼築室于道謀”為七言之始。
然不特此也,如“自今伊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贻孫子”等句甚多。
顧甯人謂楚詞《招魂》、《大招》去其“些”“隻”即是七言。
按“遷藏就岐何所依,殷有惑婦何所譏”等句,本無“此”“隻”,則竟是七言也,特尚未以為全篇。
至柏梁則通體皆七言,故後世以為七言之始耳。
然古時亦已有為全篇者。
皇娥倚瑟清歌曰:“天清地曠浩茫茫,萬象回薄化無方。
氵含天蕩蕩望滄滄,乘桴輕漾著日旁。
”此或秦、漢間人拟作。
至如《靈樞經》雲:“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
”甯戚《飯牛歌》:“短布單衣适至,長夜漫漫何時旦。
”茅之先有民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起在我盈。
”以及項羽《垓下》,漢高《大風》。
漢初有《雞鳴歌》:“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雞登壇喚。
曲終漏盡嚴具陳,月沒星稀天下旦。
”《安世房中歌》亦有“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之句,則全篇皆有七言,亦非始于柏梁也。
至《吳越春秋》所載《窮劫》等曲,通首皆七言,則本後漢趙長君所作,不得謂吳越時即有此體。
白起,戰國時人,在伍胥之後,而《窮劫篇》反引之以比伍胥,尤顯然可見其僞。
長君本傳謂其作《吳越春秋詩細》,蔡邕讀而歎息,益可信諸詩之為長君作也。
八言世罕有八言詩。
《漢書·東方朔傳》:朔有八言、七言上下。
晉灼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也。
然今已不傳。
《毛詩》中惟“我不敢效我友自逸”一句,顧甯人以“胡瞻爾庭有縣兮”為八言,然“兮”字尚是語助,非詩中字也,此外亦不經見。
《舊唐書》:盧群在吳少誠席上,作歌諷之曰:“祥瑞不在鳳凰麒麟,太平須得邊将忠臣。
但得百僚師長肝膽,不用三軍羅绮金銀。
”此則通首八言。
他如李長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宋人李端叔《題王循書院壁》有雲“不愛爾井泉百尺深,不愛爾庭樹千丈陰”,元人戴帥初《題範文正公黃素小楷》詩“有耳不聽下裡巴人,有手不寫《劇秦美新》”,皆不過一二句,而通首仍七言。
九言摯虞以《洞酌篇》為九言,顔延之則謂詩體本無九言者,摯虞之論未可為據。
《懷麓堂詩話》又謂九言起于高貴鄉公,鮑明遠、沈休文亦有之。
唐則李白《蜀道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湍”,《杜集》中“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露寒之玉壺”是也。
楊升庵又引杜工部“男兒生不成名死已老”為九言之始,顧甯人則引“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故詩之見句少不減二,即“祈父”、“肇”之類也。
今按古詩亦有一言者。
顧甯人謂《缁衣》章“敝”字為句,“還”字為句。
又《吳志》:曆陽山石文“楚,九州渚。
吳,九州都。
”楚字、吳字各為句。
此一言詩也。
祚父、肇,劉勰亦引為二字詩,然尚非兩字即成一韻。
《老子》“法本”章:錄錄如玉,落落如山。
“立戒”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史記》:田家之祝詞曰:瓯{宀婁}滿篝,汗邪滿車。
及《吳越春秋》黃竹之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則竟以兩字相葉矣。
《辍耕錄》載虞伯生詠蜀漢事曰:”鸾輿三顧茅廬,漢祚難扶,日墓桑榆。
深渡南泸,長驅西蜀,力拒東吳。
美乎周瑜妙術,悲夫關羽雲殂。
天數盈虛,造物乘除。
問汝何如,早賦歸欤。
”此又通首皆兩字一韻,更前人所未有也。
中州韻入聲似平聲,故蜀、術等字皆與魚、虞相葉。
古來通首二言詩惟此一首。
三言詩三言詩,《金玉詩話》謂起于高貴鄉公。
然漢《安世房中歌》“豐草”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練時日”、“太乙贶”、“天馬徕”等章,已創其體,則不始于魏末矣。
劉勰又引《喜起歌》為三言之首,而謂詩之有三五言,多成于西漢。
蓋《國風》“山有榛,隰有苓,”《周頌》“緩萬邦,屢豐年”之類,古詩中原有此句法,特漢初以之為全篇,遂成此三言為一體耳。
後世亦罕有為之者。
《劉伯溫集》有《思美人》一篇。
《懷麓堂詩話》:羅明仲謂三言亦可為體,因出樹、處二韻,迫西涯題扇。
西涯援筆題雲:“揚風帆,出江樹。
家遙遙,在何處。
”又有鄞人金埴專工三言,多至千篇,今已不傳。
近日朱竹、查初白間亦為之。
四言詩四言詩,當以《舜典》《喜起之歌》為首,大禹所訓“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句,亦濫觞也。
《三百篇》外,如《帝王世紀》所載《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尚書大傳》所紀《卿雲歌》“明明上天,燦然星陳。
日月光華,寵于一人,{鼓長}乎鼓之,軒乎舞之。
精華既竭,褰裳去之。
”又《塗山歌》“綏綏白狐,九尾龐龐。
”《左傳》所載《虞人箴》曰:“芒芒禹迹,畫為九州。
經啟九道,民有寝廟,獸有茂草。
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穆天子傳》所載《西王母謠》“白雲在天,山陵自出。
道裡悠遠,山川間之。
将子無死,尚複能來。
”《戰國策》所記荀卿作歌曰:“以瞽為明,山聾為聰。
以是為非,以吉為兇。
嗚乎上天,曷惟其同!”其音節皆簡貴高古,縱出于後人拟作,要非漢以後所能也。
蓋周、秦以上及漢初詩皆四言,自五言興而四言遂少。
然漢、魏、六朝亦尚有為之者。
《文心雕龍》以韋孟諷谏詩為四言首唱,此後如相如《封禅頌》、傅毅《迪志》詩、張茂先《勵志》詩、陶淵明《停雲》詩,皆傑出者。
唐以後則四言遂絕,如李白“羅帏舒卷,似有人開。
明月直入,無心可猜”,及柳子厚《皇雅》,皆僅見者。
東坡作《觀棋詩記廬山白鶴觀事》:“不聞人聲,但聞落子。
”亦偶一為之。
方嶽《深雪偶談》謂:五言而上,世人往往各極其才之所至,惟四言辄不能工。
劉後村謂《三百篇》在前之故。
五言漢初郊廟樂歌,但有三言、四言及長短句,無所謂五言者。
《文心雕龍》曰:漢成帝品錄三百餘篇,不見有五言。
蓋在西漢時五言猶是創體,故甄錄未及也。
五言斷以《古詩十九首》及《蘇、李贈答》為始,《十九首》或稱枚乘所作,其《孤竹》一篇則傅毅所作,蓋漢武好尚文詞,故當時才士各争新鬥奇,創為此體,實亦天地自然有此一種,至時而開,不能秘也。
劉勰又曰:《召南·行露》已肇半章,《孺子》《滄浪》亦有全曲,則五言久矣。
又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衡也。
鐘嵘又以夏歌“郁陶乎餘心”為五言濫觞。
按《三百篇》中五言單句固指不勝屈,若《小雅》“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齊”,“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等句,已皆連用五言,特未制為全篇耳。
漢初諸人本此以為全篇,遂成五言體。
至如“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數句連用或字,又為昌黎《南山》詩所本。
六言任雲:六言始于谷永。
然劉勰雲:六言、七言,雜出《詩》《騷》。
今按《毛詩》“謂爾遷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等句,已開其端,則不始于谷永矣。
或谷永本此體創為全篇,遂自成一家。
然永六言詩今不傳。
《後漢書·孔融傳》:融所著詩、頌、碑文、六言、策文、表檄。
其曰六言者,蓋即六言詩也,今亦不傳。
《北史》:陽俊之作六言歌詞,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
俊之嘗過市,欲取而改之。
賣者曰:“陽五,古之賢人,君何所知,辄敢議論!”俊之大喜。
則陽五又專以此見長,且世俗竟相仿效可知也。
然今亦不傳。
蓋此體本非天地自然之音節,故雖工而終不入大方之家耳。
古六言詩間有可見者。
《文選》注引董仲舒《琴歌》二句,又樂府“月穆穆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邊孝先《解嘲》“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滿歌行》“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
”《三國志注》:曹丕答群臣勸進書,自述所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裡。
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時整理。
複子明辟緻仕。
”《北史·綦連猛傳》:童謠雲:“七月刈禾太早,九月敢羔未好。
本欲尋山射虎,激箭旁中趙老。
”《唐書》:中宗賜宴群臣,李景伯歌曰:“回波爾持酒卮,微臣職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
”此皆六言之見于史傳者。
至王摩诘等又以之創為絕句小律,亦波峭可喜。
七言《金玉詩話》謂七言起于柏梁。
然劉勰謂出自《詩》《騷》,孔穎達舉“如彼築室于道謀”為七言之始。
然不特此也,如“自今伊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贻孫子”等句甚多。
顧甯人謂楚詞《招魂》、《大招》去其“些”“隻”即是七言。
按“遷藏就岐何所依,殷有惑婦何所譏”等句,本無“此”“隻”,則竟是七言也,特尚未以為全篇。
至柏梁則通體皆七言,故後世以為七言之始耳。
然古時亦已有為全篇者。
皇娥倚瑟清歌曰:“天清地曠浩茫茫,萬象回薄化無方。
氵含天蕩蕩望滄滄,乘桴輕漾著日旁。
”此或秦、漢間人拟作。
至如《靈樞經》雲:“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
”甯戚《飯牛歌》:“短布單衣适至,長夜漫漫何時旦。
”茅之先有民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起在我盈。
”以及項羽《垓下》,漢高《大風》。
漢初有《雞鳴歌》:“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雞登壇喚。
曲終漏盡嚴具陳,月沒星稀天下旦。
”《安世房中歌》亦有“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之句,則全篇皆有七言,亦非始于柏梁也。
至《吳越春秋》所載《窮劫》等曲,通首皆七言,則本後漢趙長君所作,不得謂吳越時即有此體。
白起,戰國時人,在伍胥之後,而《窮劫篇》反引之以比伍胥,尤顯然可見其僞。
長君本傳謂其作《吳越春秋詩細》,蔡邕讀而歎息,益可信諸詩之為長君作也。
八言世罕有八言詩。
《漢書·東方朔傳》:朔有八言、七言上下。
晉灼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也。
然今已不傳。
《毛詩》中惟“我不敢效我友自逸”一句,顧甯人以“胡瞻爾庭有縣兮”為八言,然“兮”字尚是語助,非詩中字也,此外亦不經見。
《舊唐書》:盧群在吳少誠席上,作歌諷之曰:“祥瑞不在鳳凰麒麟,太平須得邊将忠臣。
但得百僚師長肝膽,不用三軍羅绮金銀。
”此則通首八言。
他如李長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宋人李端叔《題王循書院壁》有雲“不愛爾井泉百尺深,不愛爾庭樹千丈陰”,元人戴帥初《題範文正公黃素小楷》詩“有耳不聽下裡巴人,有手不寫《劇秦美新》”,皆不過一二句,而通首仍七言。
九言摯虞以《洞酌篇》為九言,顔延之則謂詩體本無九言者,摯虞之論未可為據。
《懷麓堂詩話》又謂九言起于高貴鄉公,鮑明遠、沈休文亦有之。
唐則李白《蜀道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湍”,《杜集》中“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露寒之玉壺”是也。
楊升庵又引杜工部“男兒生不成名死已老”為九言之始,顧甯人則引“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