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之卓薦,部院之行取,必首及焉,不數年即得禦史、部曹等職。

    而乙科沉淪外僚,但就常調而已。

    積習相沿,牢不可破。

    嘉靖中給事陸粲雖疏請變通,隆慶中閣臣高拱亦請科貢與進士并重,然終莫能挽。

    甚至萬曆三年特诏撫按官:有司賢否,一體薦劾,不得偏重甲科,而積重難返如故也。

    (顧甯人謂:萬曆以來,遂有定例,州縣印官以上中為進士缺,中下為舉人缺,最下為貢生缺。

    舉、貢曆官雖至方面,非廣西雲貴不以處之,以此為铨曹一定之格。

    )《明史》:邱舜疏雲:“今薦則先進士,而舉、監非有憑藉者不與焉。

    劾則先舉、監,而進士縱有訾議者罕及焉。

    于是同一官也,不敢接席而坐,比肩而立。

    ”賈三近疏言:“撫按諸臣遇州縣長吏,率重甲科而輕鄉舉。

    同一寬也,在進十則為撫字,在舉人則為姑息。

    同一嚴也,在進士則為精明,在舉人則為苛戾。

    是以為舉人者,非頭童齒豁不就選。

    ”此可以見當時風尚矣。

    《陳新甲傳》雲:終明之世,乙榜至尚書者二人:弘治中賈俊、崇祯中陳新甲。

    至巡撫者,隆慶中海瑞,萬曆中張守中、艾穆而已。

    (按宣德、正統、成化間,乙科尚有至大官者。

    如魏骥、年富皆會試副榜至尚書,石璞由舉人至尚書,楊信、張骥、彭誼皆由舉人至巡撫,《新甲傳》所雲乃中葉以後事也。

    蓋魏骥諸人多永樂、宣德中舉人,其時尚不拘資格,故得進身。

    迨甲科盛行,而骥等官位已崇,故不能屈抑耳。

    )至崇祯中,破格求才,舉人中凡得十人,自新甲外,丘民仰、宋一鹗、何騰蛟、張亮以忠義著,劉可訓以武功聞,劉應遇、孫元化、徐起元、丘禾嘉皆以勤勞顯(見《禾嘉傳》),而明已未造矣。

    是時朝廷方破格用人,而吳執禦以兵事急,猶請沿邊州縣選授精敏甲科,賜玺書,俾練民禦寇(見《執禦傳》)。

    可見風會所成,見聞久習,雖以朝廷風旨,且不能驟變也。

    厥後牛金星以舉人降李自成,勸自成重用舉人,賊所至,獲舉人辄授以官。

    有舉人李得笥者,被執不屈死,或告賊曰:“此舉人也。

    ”賊将懼,棄其屍而去。

    金星之令如此。

    說者謂其久困乙科,故藉是以洩憤雲。

     有明中葉天子不見群臣前明中葉以後,諸帝罕有與大臣相見者。

    《明史·萬安傳》:成化七年,群臣多言君臣否隔,宜時召大臣議政。

    大學士彭時、商辂力請于司禮中官,乃約以禦殿日召對,并戒初見情意未洽,勿多言。

    及期,時、辂及安同進見,甫奏一二事,安遽呼萬歲欲出,時等不得已,亦叩頭出。

    中官戲朝士曰:“若輩嘗言不召見,及見,止知呼萬歲耳!”一時傳笑為“萬歲閣老”。

    自是帝不複召見大臣矣。

    其後尹直入閣,欲請見帝,安辄止之。

    按尹直入閣及成化二十二年,然則自七年召見時、辂後,至此十五六年,未嘗與群臣相見也。

    《徐溥傳》:弘治十年,帝禦文華殿,召見溥及劉健、謝遷,面議諸事,賜茶而退。

    自成化間憲宗召對彭時、商辂等後,至此始再見,舉朝诩為盛事。

    然終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雲雲。

    是成化七年至弘治十年,兩朝天子與廷臣不相見且二十五、六年也。

    《劉健傳》:帝自召對健後,閣臣希得進見。

    及是在位久,數召見大臣,欲以次除弊,遂召健等時時進見。

    左右竊從屏間聽,但聞帝數稱“善計”。

    是時已在弘治十五六年間,閣臣始得頻見。

    未久而孝宗崩,武宗嗣位,初與劉瑾等八人昵,繼與江彬等昵,色荒禽荒,南北遊涉,至使谷大用等守居庸,不許群臣出谏。

    則其時廷臣之不得見,更不待言。

    世宗初亦尚勤于治,然《鄧繼曾傳》雲:嘉靖三年,帝漸疏大臣,政率内決。

    是臨政未久,即已疏大臣也。

    十一年正月祈谷,郭勳攝事。

    則郊祀己不躬親也。

    二十一年,因宮婢之變,移居西苑。

    則并大内亦不複入也。

    《丁汝夔傳》:俺答薄都城,帝久不視朝,軍事無由而奏。

    禮部尚書徐階固請,乃許。

    群臣昧爽入,至日哺帝始禦奉天殿,不發一詞,但命階奉敕谕至午門集群臣切責之而已。

    按是進嘉靖二十九年,本紀特書始禦殿,明乎前此未嘗見群臣也。

    以後亦更無有召見之事。

    穆宗嗣位,臨禦日淺,周宏祖疏言:“陛下嗣位二年,未嘗接見大臣,咨訪政事。

    ”鄭履亦疏言:“陛下禦極三年,曾開問一大臣、面質一講官否?”是隆慶初已不複見大臣也。

    神宗初年猶有召見大臣之事。

    《張居正傳》:帝禦文化殿,居正侍講畢,以給事中所陳災傷疏奏上。

    又居正服阕,帝禦平台召對,慰谕久之。

    自萬曆十七年以後,漸不複見廷臣。

    本紀書是年三免升授官面謝,自是臨禦遂簡。

    《王家屏傳》雲:家屏服阕,召入閣,三月未得見。

    家屏以為言,帝乃于萬壽節強一臨。

    家屏又請勤視朝,帝為一禦門,自是益深居不出。

    家屏疏方言:“臣一歲間兩觐天顔而已。

    按家屏服阕入閣,十七年事也,本紀又書十八年正月始乃見申時行等于毓德宮,出皇太子見之。

    七月召見閣臣議邊事(《萬國欽傳》:萬曆十八年,以火落赤諸部犯邊,帝召見申時行等于皇極門,蓋即七月中事)。

    一歲中兩見閣臣,至特書之以為異事。

    十九年四月,享太廟,自後廟祀皆遣代。

    則十九年以後太廟亦不親祭矣。

    二十四年,大學士趙志臯請視朝發章奏,不報。

    直至四十三年,以梃擊事起,始召見群臣于慈甯宮。

    蓋自十七八年至此凡二十四年,群臣始得一望顔色耳。

    《馬孟正傳》:萬曆三十九年,怡神殿火,孟正疏言:“陛下二十年來郊廟、朝講、召對、面議俱廢,通下情者惟恃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未知果達禦前否?”《吳道南傳》:萬曆四十一年,道南以大學士入閣。

    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謝乃莅任,帝不視朝久,皆先莅任。

    道南至,不獲見,不敢入。

    同官方從哲以為言,帝令先視事。

    迨梃擊案起,慈甯宮召見群臣,道南始得一見,自是亦不得再見雲。

    本紀又書:四十七年,群臣請視朝行政,不報。

    四十八年,南京科道言:“上深居二十馀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将有陸沉之憂。

    ”亦不報。

    則自四十三年梃擊事一見群臣後,終神宗世,不複有召見之事也。

    光宗短祚,僅于彌留召見劉一景等。

    熹宗童昏,為權閹所蔽,固無論矣。

    統計自成化至天啟一百六十七年,其間延訪大臣,不過弘治之末數年,其馀皆“廉遠堂高,君門萬裡”,無怪乎上下否隔,朝政日非!神宗初即位,高拱請绌司禮權,還之内閣。

    是内閣且聽命于司禮監矣。

    倦勤者即權歸于奄寺嬖亻幸,獨斷者又為一二權奸竊顔色、為威福而上不知。

    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誠不可解也! 萬曆中不惟不見群臣,又有聽大臣自去而不問者。

    本紀:三十七年九月,左都禦史詹沂封印自去。

    三十九年十月,戶部尚書趙世卿拜疏自去。

    四十年正月,吏部尚書孫丕揚拜疏自去。

    九月,大學士李廷機拜疏自去。

    四十一年七月,兵部尚書掌都察院事孫玮拜疏自去。

    九月,吏部尚書趙煥拜疏自去。

    四十二年七月,禮部侍郎孫慎行拜疏自去,朝廷既不聞追留,又不聞诘責,聽其自來自去而不問,古來所未見也。

    按三十五年給事中翁憲祥言:“撫按官解任,宜候命,不宜聽其自去。

    ”則三十五年以前撫按官已有投劾自去者,不自三十七年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