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汴京始末王西莊《十七史商榷》第九十四卷謂:從古無都汴者,不意朱全忠兇醜忽創都于此。

    按汴為京,雖自朱梁始,然朱全忠由此創業,其建都則仍在洛陽也。

    天元年趣昭宗遷洛,以便傳禅,是歲遂弑昭宗。

    明年正月,唐遣百官至汴,奉玺緩勸進,全忠乃升汴為東都,洛陽為西者。

    開平二年,蔔郊于西都。

    三年,如西都,自此常居洛。

    其被友弑也,亦因全忠以傳國玺付友文妻王氏,往東都召友文,故友弑之。

    時友貞為東京留後,遣兵誅友,群臣請入洛即位。

    友貞曰:“夷門本太祖興王之地。

    ”于是遂即位于東都,自此汴始為帝京。

    然唐莊宗入汴後仍都洛陽。

    及明宗兵變時,莊宗統兵至汴禦之,而明宗已先入汴,遂回洛,為郭從謙所弑。

    明宗之建國也,亦自汴至洛,即位于莊宗柩前。

    愍帝、廢帝皆都洛。

    石敬瑭亦都洛。

    天福二年如汴州,以其地便漕運。

    三年始升汴為東京,而定都焉。

    耶律德光亦嘗登位于此而去。

    漢、周、宋皆因之。

    靖康被遷,後金封劉豫為齊帝,豫又徙都于汴。

    後金主亮以侵宋又都之。

    宣宗、哀宗以避蒙古兵又都之。

    哀宗入蔡後,崔立以汴降元,自此遂廢為州。

    此汴京始末也。

     宋制武選歸吏部《文昌雜錄》記禦史台言:文德殿視朝儀,兵部侍郎與吏部侍郎東西相向對立,蓋因唐制武選在兵部也。

    今吏部左選掌文官,右選掌武官,請自今以後視朝,以吏部左右侍郎分立殿廷。

    诏可。

    此可見宋制武官亦歸吏部铨選。

    按《宋史·蘇頌傳》:唐制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

    神宗謂三代、兩漢本無文武之别,議者不知所處,頌言:“唐制,吏部有三铨之法,分品秩而掌選事。

    今欲文武一歸吏部,則宜分左右曹掌之,每選更以品秩分治。

    ”于是吏部始有四選法。

     宋、元榷酤之重榷酤本起于漢武帝之世。

    按《漢書》桑弘羊建造酒之令。

    應劭雲:縣官自賣酒也。

    《昭帝紀》:始元六年罷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

    劉分攵曰:令民賣酒以所利占而輸其租也。

    丘曰:雖罷榷酤,猶聽民自釀而官收其稅也。

    王莽又制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鬥。

    此又複武帝官酤也。

    《唐書》:王仲舒以江西觀察使。

    初,江西榷酒,民私釀者抵死不絕,谷數斛僅易鬥酒。

    仲舒至,始罷酤錢。

    是唐時亦行漢武榷酷之令。

    本紀:貞元二年,畿内榷酒,每鬥榷錢一百五十文,蠲酒戶差役。

    則又參用昭帝以律占租之制。

    而史策所載曆代榷酤,未有如宋之甚者。

    《宋史》:太祖建隆二年班造酒曲律。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初榷酒酤。

    《王嗣宗傳》:嗣宗知澶州,上言:“本州榷酤鬥量校省鬥,不及七升,而民私釀三石以上法法死,刑太峻。

    請照省鬥定罪”雲雲。

    三石私釀即入死刑,可見宋制之酷矣。

    周密《癸辛雜識》:其先祖僑居吳興,雖食醋,亦必市之于官。

    一日與客持螯,醯味頗異,問之,則乳母所為,以備不時之需者。

    遂亟去之,曰:“畢竟是官司禁物。

    ”又束元嘉知海陵郡,禁醋甚嚴,有大書于其郡門曰“束手無措”。

    是宋制并禁醋矣!趙節齋尹京日,使沈次卿提督十三酒庫。

    次卿令拍戶于本府納錢,給由詣諸庫打酒,聽自擇所向,歲終則合諸庫所售之多寡而殿最之,故課增而人無怨。

    此宋時官務賣酒之大概也。

    《夷堅志》:鄱陽民許二多釀酒,而日輸官課,稍以緻富。

    則又有聽民輸課自釀,如漢昭之制以律占租者。

    至趙開在蜀,以軍需亟,乃變法:曲與釀具皆官自買,聽釀戶各以米赴官場自釀,凡一石米輸錢三千,并雜用二十二文,多寡惟錢是視,不限以數。

    一石米不過釀酒二石餘,而先須輸課三千餘文,則當日酒價之貴可知,較杜甫詩所謂“一鬥酒費三百青銅錢”者,覺唐制尚甚輕也(然《宋史》洪拟疏雲:酤榷立法甚嚴,犯者籍家财充賞。

    大官世臣,公行沽賣,則不敢問。

    是行法隻及孤弱也。

    則酤榷之弊,又不止削民資而已)。

    元人劉诜作《萬戶酒歌》雲:“城中禁釀五十年,目斷吹秫江東煙。

    務中稅增價愈貴,舉盞可盡官缗千。

    ”則元時官酒之貴,更甚于宋。

    以今日較之,始知太平之世,人人得有生之樂,蓋千百年來無此歡暢矣! 宋人好名譽曆朝以來,《宋史》最繁。

    且正史外又有稗乘雜說,層見疊出。

    蓋其時士大夫多尚名譽,每一巨公,其子弟及門下士必記其行事,私相撰述。

    如《王文正公遺事》、《丁晉公談錄》、《楊文公談錄》、《韓忠獻遺事》及《君臣相遇傳》、《錢氏私志》、《李忠定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志》、《時政記》之類,刊刻流布,而又有如朱子《名臣言行錄》之類揚光助瀾,是以宋世士大夫事迹傳世者甚多,亦一朝風尚使然者也。

     宋時士大夫多不歸本籍張齊賢由曹州徙洛陽,楊億由浦城徙颍州,韓億由真定徙雍丘,杜衍由會稽徙睢陽,範仲淹由蘇州徙許州,範鎮由蜀徙許,文彥博由汾徙洛,呂公著由壽徙洛,歐公由吉徙颍,二蘇由眉徙颍及陽羨,司馬溫公由夏縣徙洛,王文正由大名徙開封,周元公由道州徙九江,邵康節由範陽徙洛,朱韋齋由新安徙建安。

    前明如李東陽本茶陵人,緻政後遂家于京師,楊一清雲南人,家于鎮江。

     宋人字名多用老字唐臣有薛廷老,又範傳正字西老,此偶見也。

    宋人字名則好用老字。

    其以為名者,如胡唐老(靖康時禦史)、王同老(王堯臣之子,見《富弼傳》)、孟唐老(宋末人,與元兵戰)、孟元老(作《東都舊事》者)、蘇元老(蘇轍族孫,見轍傳)、王廷老(字伯攵,見劉摯奏疏及《王古傳》)、陳朝老(太學生,見何執中及蔡京傳),趙學老(趙野之子,見野傳),杜莘老(《宋史》有傳)、王渙老(王回子。

    見《鄒浩傳》)、胡唐老(宿之曾孫)、劉唐老(見《任伯雨傳》),高商老(見《黃幹傳》)、劉德老(見《李翼傳》。

    以上俱見《宋史》);李商老(公擇侄孫,見《東萊詩話》)、曹醇老(見《甕牖閑評》)、俞馮老(見《螢雪雜說》)、鄭唐老(見陸遊詩)、李漢老(見《隐窟雜志》)。

    其以為字者尤多,如孫莘老(名覺)、劉莘老(名摯)、許菘老(名翰)、趙德老(名彥逾)、李延老(名壽朋)、吳敦老(名居厚)、錢醇老(名藻,乃明逸之從子)、彭岩老(名汝霖)、彭宜老(汝霖弟)、張賓老(名廉國)、呂安老(名祉)、胡茂老(名松年)、薛直老(名弼)、黃通老(名中)、程冬老(名松)、李漢老(名邴)、薛德老(名徵言)、張渭老(名),徐商老(名夢莘)、程惠老(名迪。

    以上俱見《宋史》);李商老(名彭。

    江西詩派人)、潘老(名大臨,見蘇詩)、吳才老(名或,有《韻書》傳世)、俞秀老(名紫芝,見《石林詩話》)、俞清老(名子中,見《直方詩話》)、尹商老(名躬,見《獨醒雜志》)、陸蒙老(名元光,見《庚溪詩話》)、錢正老(見胡程《蒼梧集》)。

    其他如《夷堅志》所稱呂辨老、張茂老、鄒圓老、安行老、何國老、楊吉老,則未知其為名為字也。

     宋南渡世家多從行宋南渡時,凡世家之官于朝者多從行。

    如韓肖胄、胄,皆琦之曾孫也。

    王倫,旦之裔孫也。

    呂本中、祖謙、祖儉、祖泰,皆公著後也。

    常同,安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