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詩三千之非司馬遷謂,古詩三千馀篇,孔子删之為三百五篇。
孔穎達、朱彜尊皆疑古詩本無三千,今以《國語》、《左傳》二書所引之詩校之,《國語》引詩凡三十一條,惟衛彪引武王“饫歌”(其詩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
”謂武王克殷而作此,謂之饫歌,名之曰支,使後人監戒),及公子重耳賦“河水”二條,是逸詩。
而“河水”一詩,韋昭注又以為河當作沔,即沔彼流水,取朝宗于海之義也。
然則《國語》所引逸詩僅一條,而三十條皆删存之詩,是逸詩僅删存詩三十之一也。
《左傳》引詩共二百十七條,其間有丘明自引以證其議論者,猶曰丘明在孔子後,或據删定之詩為本也。
然邱明所述仍有逸詩,則非專守删後之本也。
至如列國公卿所引及宴享所賦,則皆在孔子未删以前也,乃今考左丘明自引及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條,而逸詩不過三條(成九年,莒恃陋不設備,楚人克其三都。
君子引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
雖有姬姜,無棄蕉萃。
凡百君子,無不代匮。
”襄五年,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君子謂楚共王失刑,引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
講事不令,集人來定。
”襄三十年,澶淵之會,以宋災謀予之财,既而皆不緻。
君子引詩曰:“淑慎而止,毋載爾僞。
”)其馀列國公卿自引詩共一百一條,而逸詩不過五條(莊二十二年,陳敬仲辭卿,引詩曰:“翹翹車乘,召我以弓。
豈不欲往,畏我友朋。
”襄八年,楚伐鄭,鄭大夫或欲從楚,或欲待晉,子驷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兆雲詢多,職競作羅。
”昭四年,子産作丘賦,國人謗之,子産曰:詩曰:“禮義不愆,何恤乎人言。
”昭十二年,楚子革引祈召之詩曰:“祈召之,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昭二十六年,晏子與齊景公論彗星不必禳,引詩曰:“我無所監,夏後及商。
用亂之故,民卒流亡。
”)又列國宴享歌詩贈答七十條,而逸詩不過五條(僖二十三年,秦穆納晉重耳公子,賦“河水”。
襄二十六年,晉以衛侯之罪告諸侯,齊國子賦“辔之柔矣”。
二十八年,齊慶封來奔,叔孫穆子飲之,使工誦“茅鸱”。
昭十年,宋以“桑林”享晉侯,注:殷天子之樂名。
二十五年,叔孫昭子聘宋,宋公享之,賦“新宮”)。
是逸詩僅删存詩二十之一也。
若使古詩有三千馀則,所引逸詩宜多于删存之詩十倍,豈有古詩則十倍于删存詩,而所引逸詩反不及删存詩二、三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詩三千之說不足憑也。
況史遷謂古詩自後稷以及殷、周之盛,幽、厲之衰,則其為家弦戶誦久矣,豈有反删之,而轉取株林車辚之近事以充數耶?又他書所引逸詩,惟《論語》“素以為絢”之句,《管子》“浩浩者水,育育者魚”四句,《莊子》“青青之麥,生于陵坡”四句,《禮記·射義》“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八句,《缁衣》“昔我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八句,韓嬰詩“有雨無極,傷我稼穑”二句,《大戴禮》“骊駒在門,仆夫具存”四句,《汲冢周書》“馬之剛矣,辔之柔矣”二句,其他所引,皆現存之詩,無所謂逸詩也。
《戰國策》甘茂引詩曰:“行百裡者,半于九十。
”黃歇引詩曰:“樹德莫如滋,除惡莫如盡。
”又引詩曰:“大武遠宅不涉。
”(《史記》作“大武遠宅而不涉”。
)範雎引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
”《呂覽·愛士篇》引詩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
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
”《古樂篇》有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逐之,乃為《三象》之詩。
《權勳篇》引詩曰:“惟則定國。
”《音初篇》引詩曰:“燕燕往飛。
”《行論篇》引詩曰:“将欲毀之,必重累之。
将欲踣之,必高舉之。
”《原辭篇》引詩曰:“無日過亂門。
”漢武诏引詩曰:“九變複貫,知言之選。
”凡此皆不見于三百篇中,則皆逸詩也。
按“行百裡”句本古語,見賈誼策。
“樹德”二句,姚本作引《書》,則《泰誓》也。
“木實”二句,吳師道謂是古語,則皆非詩也。
《呂覽》“君君子”二句全不似詩,“将欲毀之”四句與《國策》所引《周書》“将欲敗之”數語相同,則亦非詩也。
惟“大武遠宅不涉”及“燕燕往飛”數語,或是逸詩耳。
又《韓非子》“先聖有言曰:規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無可奈何,”其句法似詩,然曰“先聖之言”,則亦非逸詩也。
推此益可見删外之詩甚少,而史遷古詩三千馀篇之說愈不可信矣。
按詩本有小序五百一十一篇,此或即古詩原本,孔子即于此五百一十一篇内删之為三百五篇耳。
《尚書緯》雲:孔子得黃帝元孫帝╁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孔子删之,為《尚書》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說見孔穎達《正義》)。
史遷所謂古詩三千者,蓋亦緯書所雲尚書三千二百四十篇之類耳。
惟夷、齊“采薇”及介之推“五蛇為輔”之歌,孔子訂詩,曾不收錄,此不可解。
或以“采薇”歌于本朝,有忌諱,而五蛇之事近于誕,故概從删削耶? 《詩序》《詩序》,先儒相承謂子夏作,毛苌、衛敬仲又從而潤益之。
朱子說《詩》盡廢《小序》,固未免臆說。
然後人駁之者,如楊升庵、毛西河、朱竹、王阮亭諸人,亦徒多詞費。
但引季劄觀樂及程伊川詩說數語,則不辨自明矣。
季子觀周樂,為之歌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全無一語及于淫亂,則概以為淫奔者過也。
程子雲:《詩小序》必是當時人所傳國史,明乎得失之迹者是也。
不得此,何由知此篇是甚意思?若《大序》,則是仲尼所作。
此二說者可以證明,不待煩言矣。
又歐陽公作《詩本義》,其《序問篇》雲:《毛詩》諸序與孟子說詩多合,故吾于《詩》常以序為證,而朱子《白鹿洞賦》有曰:廣青衿之遺問,樂菁莪之長育。
或舉以為問,朱子曰:舊說亦不可廢。
然則考亭亦未嘗必以《小序》為非也。
蓋朱子注《詩》,亦隻有另成一家言,如歐陽公說《春秋》,蘇氏說《易》,王氏《經義》《字說》之類。
宋人著述往往如此,其意原非欲盡廢諸家之說,而獨伸己見,以為萬世之準也。
及後代尊朱子太過,至頒之學宮,專以取士,士之守其說者遂若聖經賢傳之不可違。
而其中實有未安者,博學之士遂群起而伺間抵隙。
正以其書為家弦戶誦,則一經批駁,人人易知也。
使朱子《詩》注不入令甲取士,亦隻如歐陽說《春秋》、蘇氏說《易》之類,不過備諸家中之一說,誰複從而诋淇乎?即如歐氏《春秋》及蘇氏《易》,其中不當處亦甚多,而世顧未有從而攻擊者也。
漢儒說《詩》《毛詩小序》,漢時雖已盛傳,然未立學官,故諸儒說《詩》,各出意見,多有與《小序》異者。
關雎詩,周公制禮,已列為鄉樂。
《史記》亦雲:《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
是皆以為風化之正也。
而杜欽上王鳳書雲:佩玉晏鳴,《關雎》歎之。
李奇注:後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後不然,故詩人歎傷之。
明帝诏曰:應門失守,《關雎》刺世。
《後漢書·皇後紀序》雲:康王晚朝,《關雎》作諷。
王充《論衡》亦雲:今問詩家曰《關雎》詩何時作也?彼将曰康王時也。
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作此詩也。
是竟以《關雎》為刺晚朝之作矣(歐陽《本義》亦雲:《關雎》,周衰之作)。
《苜》詩,韓嬰謂:妻傷大有惡疾也。
薛漢章句謂:大有惡疾,故以苜起興,苜雖有惡臭,我猶采采不已,以喻其守夫而不去也。
《汝墳》之詩,薛漢謂王政如火,猶觸冒而往者,以父母饑寒,故祿仕也。
《後漢書·周磬傳》:磬居貧,無以養母,嘗誦《詩》至《汝墳》卒章,慨然而歎,乃出應孝廉之舉。
是皆以“父母孔迩”作己之父母,而非以喻文王矣。
《甘棠》之詩
孔穎達、朱彜尊皆疑古詩本無三千,今以《國語》、《左傳》二書所引之詩校之,《國語》引詩凡三十一條,惟衛彪引武王“饫歌”(其詩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
”謂武王克殷而作此,謂之饫歌,名之曰支,使後人監戒),及公子重耳賦“河水”二條,是逸詩。
而“河水”一詩,韋昭注又以為河當作沔,即沔彼流水,取朝宗于海之義也。
然則《國語》所引逸詩僅一條,而三十條皆删存之詩,是逸詩僅删存詩三十之一也。
《左傳》引詩共二百十七條,其間有丘明自引以證其議論者,猶曰丘明在孔子後,或據删定之詩為本也。
然邱明所述仍有逸詩,則非專守删後之本也。
至如列國公卿所引及宴享所賦,則皆在孔子未删以前也,乃今考左丘明自引及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條,而逸詩不過三條(成九年,莒恃陋不設備,楚人克其三都。
君子引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
雖有姬姜,無棄蕉萃。
凡百君子,無不代匮。
”襄五年,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君子謂楚共王失刑,引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
講事不令,集人來定。
”襄三十年,澶淵之會,以宋災謀予之财,既而皆不緻。
君子引詩曰:“淑慎而止,毋載爾僞。
”)其馀列國公卿自引詩共一百一條,而逸詩不過五條(莊二十二年,陳敬仲辭卿,引詩曰:“翹翹車乘,召我以弓。
豈不欲往,畏我友朋。
”襄八年,楚伐鄭,鄭大夫或欲從楚,或欲待晉,子驷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兆雲詢多,職競作羅。
”昭四年,子産作丘賦,國人謗之,子産曰:詩曰:“禮義不愆,何恤乎人言。
”昭十二年,楚子革引祈召之詩曰:“祈召之,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昭二十六年,晏子與齊景公論彗星不必禳,引詩曰:“我無所監,夏後及商。
用亂之故,民卒流亡。
”)又列國宴享歌詩贈答七十條,而逸詩不過五條(僖二十三年,秦穆納晉重耳公子,賦“河水”。
襄二十六年,晉以衛侯之罪告諸侯,齊國子賦“辔之柔矣”。
二十八年,齊慶封來奔,叔孫穆子飲之,使工誦“茅鸱”。
昭十年,宋以“桑林”享晉侯,注:殷天子之樂名。
二十五年,叔孫昭子聘宋,宋公享之,賦“新宮”)。
是逸詩僅删存詩二十之一也。
若使古詩有三千馀則,所引逸詩宜多于删存之詩十倍,豈有古詩則十倍于删存詩,而所引逸詩反不及删存詩二、三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詩三千之說不足憑也。
況史遷謂古詩自後稷以及殷、周之盛,幽、厲之衰,則其為家弦戶誦久矣,豈有反删之,而轉取株林車辚之近事以充數耶?又他書所引逸詩,惟《論語》“素以為絢”之句,《管子》“浩浩者水,育育者魚”四句,《莊子》“青青之麥,生于陵坡”四句,《禮記·射義》“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八句,《缁衣》“昔我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八句,韓嬰詩“有雨無極,傷我稼穑”二句,《大戴禮》“骊駒在門,仆夫具存”四句,《汲冢周書》“馬之剛矣,辔之柔矣”二句,其他所引,皆現存之詩,無所謂逸詩也。
《戰國策》甘茂引詩曰:“行百裡者,半于九十。
”黃歇引詩曰:“樹德莫如滋,除惡莫如盡。
”又引詩曰:“大武遠宅不涉。
”(《史記》作“大武遠宅而不涉”。
)範雎引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
”《呂覽·愛士篇》引詩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
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
”《古樂篇》有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逐之,乃為《三象》之詩。
《權勳篇》引詩曰:“惟則定國。
”《音初篇》引詩曰:“燕燕往飛。
”《行論篇》引詩曰:“将欲毀之,必重累之。
将欲踣之,必高舉之。
”《原辭篇》引詩曰:“無日過亂門。
”漢武诏引詩曰:“九變複貫,知言之選。
”凡此皆不見于三百篇中,則皆逸詩也。
按“行百裡”句本古語,見賈誼策。
“樹德”二句,姚本作引《書》,則《泰誓》也。
“木實”二句,吳師道謂是古語,則皆非詩也。
《呂覽》“君君子”二句全不似詩,“将欲毀之”四句與《國策》所引《周書》“将欲敗之”數語相同,則亦非詩也。
惟“大武遠宅不涉”及“燕燕往飛”數語,或是逸詩耳。
又《韓非子》“先聖有言曰:規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無可奈何,”其句法似詩,然曰“先聖之言”,則亦非逸詩也。
推此益可見删外之詩甚少,而史遷古詩三千馀篇之說愈不可信矣。
按詩本有小序五百一十一篇,此或即古詩原本,孔子即于此五百一十一篇内删之為三百五篇耳。
《尚書緯》雲:孔子得黃帝元孫帝╁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孔子删之,為《尚書》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說見孔穎達《正義》)。
史遷所謂古詩三千者,蓋亦緯書所雲尚書三千二百四十篇之類耳。
惟夷、齊“采薇”及介之推“五蛇為輔”之歌,孔子訂詩,曾不收錄,此不可解。
或以“采薇”歌于本朝,有忌諱,而五蛇之事近于誕,故概從删削耶? 《詩序》《詩序》,先儒相承謂子夏作,毛苌、衛敬仲又從而潤益之。
朱子說《詩》盡廢《小序》,固未免臆說。
然後人駁之者,如楊升庵、毛西河、朱竹、王阮亭諸人,亦徒多詞費。
但引季劄觀樂及程伊川詩說數語,則不辨自明矣。
季子觀周樂,為之歌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全無一語及于淫亂,則概以為淫奔者過也。
程子雲:《詩小序》必是當時人所傳國史,明乎得失之迹者是也。
不得此,何由知此篇是甚意思?若《大序》,則是仲尼所作。
此二說者可以證明,不待煩言矣。
又歐陽公作《詩本義》,其《序問篇》雲:《毛詩》諸序與孟子說詩多合,故吾于《詩》常以序為證,而朱子《白鹿洞賦》有曰:廣青衿之遺問,樂菁莪之長育。
或舉以為問,朱子曰:舊說亦不可廢。
然則考亭亦未嘗必以《小序》為非也。
蓋朱子注《詩》,亦隻有另成一家言,如歐陽公說《春秋》,蘇氏說《易》,王氏《經義》《字說》之類。
宋人著述往往如此,其意原非欲盡廢諸家之說,而獨伸己見,以為萬世之準也。
及後代尊朱子太過,至頒之學宮,專以取士,士之守其說者遂若聖經賢傳之不可違。
而其中實有未安者,博學之士遂群起而伺間抵隙。
正以其書為家弦戶誦,則一經批駁,人人易知也。
使朱子《詩》注不入令甲取士,亦隻如歐陽說《春秋》、蘇氏說《易》之類,不過備諸家中之一說,誰複從而诋淇乎?即如歐氏《春秋》及蘇氏《易》,其中不當處亦甚多,而世顧未有從而攻擊者也。
漢儒說《詩》《毛詩小序》,漢時雖已盛傳,然未立學官,故諸儒說《詩》,各出意見,多有與《小序》異者。
關雎詩,周公制禮,已列為鄉樂。
《史記》亦雲:《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
是皆以為風化之正也。
而杜欽上王鳳書雲:佩玉晏鳴,《關雎》歎之。
李奇注:後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後不然,故詩人歎傷之。
明帝诏曰:應門失守,《關雎》刺世。
《後漢書·皇後紀序》雲:康王晚朝,《關雎》作諷。
王充《論衡》亦雲:今問詩家曰《關雎》詩何時作也?彼将曰康王時也。
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作此詩也。
是竟以《關雎》為刺晚朝之作矣(歐陽《本義》亦雲:《關雎》,周衰之作)。
《苜》詩,韓嬰謂:妻傷大有惡疾也。
薛漢章句謂:大有惡疾,故以苜起興,苜雖有惡臭,我猶采采不已,以喻其守夫而不去也。
《汝墳》之詩,薛漢謂王政如火,猶觸冒而往者,以父母饑寒,故祿仕也。
《後漢書·周磬傳》:磬居貧,無以養母,嘗誦《詩》至《汝墳》卒章,慨然而歎,乃出應孝廉之舉。
是皆以“父母孔迩”作己之父母,而非以喻文王矣。
《甘棠》之詩